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查看内容

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续一)

2021-12-27 01:14|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6763| 评论: 0|原作者: 郭建波|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要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就要确定革命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要确定革命的目标,就要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入手,才有可能找到答案。从研究中我们发现,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目标。

  (2)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在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以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后,不论是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还是从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出发,都要求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要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无产阶级政权巩固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九六二年九月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讲话时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42]阶级斗争从本质上说都是政治斗争,政治斗争总要先从制造舆论开始,在意识形态方面打开突破口,然后进行夺取政权的斗争。这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规律。由此可以看出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历史的考察中可以发现,虽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建立并没有自然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但是毕竟为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政治和经济条件。因而要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要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因为这个时候虽然从名义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但是旧的社会意识形态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它们还潜藏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各个角落,企图联合政治、经济领域的残余势力,以期反攻倒算,卷土重来,复辟资本主义。

  这就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人,不仅要注意到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阶级斗争,而且还要狠抓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毛泽东在这方面做出了光辉的典范。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了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问题的批判和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集团宗派主义作风的批判这三次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斗争。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以后,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43]针对苏共赫鲁晓夫集团提出的“三和两全”的修正主义路线,美国杜勒斯提出的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以及这个时候中共党内出现的“三自一保”和“三和一少”为代表的修正主义纲领,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要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反击苏共党内出现的修正主义,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纯洁性,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引经据典,从容应对,反修防修,继续革命,进行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空前规模的大论战,提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起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了文艺革命和教育革命,开展了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

  从文献资料的考察中可以看到,在意识形态方面阶级斗争的问题上,在中央领导层中,除了毛泽东外,还没有哪个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即使在毛泽东提出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以后,还遭到了重重的阻挠,实行起来遇到了不少阻力。这说明在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上是存在严重分歧的。

  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除了批判走资派以外,还要批判意识形态方面的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这是因为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是社会意识形态方面旧的思想文化的人格化代表,是意识形态方面社会主义革命的绊脚石。他们凭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声望和影响力,以权威面目出现,坚持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抵制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这样就使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遇到了很大困难。不将他们斗倒批臭,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不仅难以进行下去,而且还有可能被中途扼杀,面临夭折的危险。从这个角度上说,批判党内走资派和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是具有必然性的。

  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因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不仅存在着严重的阶级斗争,而且阶级斗争的胜负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这种斗争在一定意义上还决定着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思想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这种斗争遍布社会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集中在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较量上,实质上是究竟由谁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掌握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从意识形态方面阶级斗争的考察中可以发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集中在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上表现出来。既然如此,那么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就是意识形态方面阶级斗争的集中体现。这是因为世界观在人的行为以及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在两种世界观的斗争中,要么是无产阶级世界观战胜资产阶级世界观,要么是资产阶级世界观战胜无产阶级世界观,二者必居其一。虽然这个时候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占据优势地位,但是却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资产阶级世界观在人们头脑中还顽固地存在着,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因而要认识到进行这种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这种斗争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产生的严重影响,坚定地进行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

  在世界观的斗争中,不但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见之于社会实践的活动。在这方面光强调人的修养是不行的,而要将人的世界观的改造放到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革命实践中才有可能得以完成。这个时期发起的反修防修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干部下放劳动,开办五七干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以及工厂里面形成的以“两参一改三结合”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大庆的“三老四严”精神,大寨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热爱国家和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等等,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从中可以看到,人的世界观的改造不是在书本、阁楼、学校、机关以及无谓的辩论和空谈中,只能来自于革命斗争的实践。人的世界观只有在革命斗争中才能够得到改造。

  改造人的世界观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必要条件。要培养千百万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就必须对他们的世界观进行改造。没有世界观的改造,是不可能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必须确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清除资产阶级世界观。否则的话,这样的接班人一旦掌握政权后,就会从思想上解除武装,背叛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这是历史的沉痛教训。人的世界观的改造,要从立场、观点和方法上进行。这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斗私,批修”,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在革命实践的洗礼中逐步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这是思想的炼狱,生命的浴火重生,是培养千百万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先决条件。

  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中,文艺革命和教育革命的情况又如何呢?

  文艺革命是毛泽东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领域。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44]我们的文艺从性质上来说是无产阶级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既然这样,就要将工农兵搬上文艺舞台,使他们成为文艺舞台的主角。

  一九四二年五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出反映革命斗争的文艺作品。后来文艺创作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从建国后文艺作品发展的总体来看,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不足。这突出表现在戏剧舞台上还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统治地位,工农兵群众没有成为文艺舞台的主角,仍然在跑龙套。这是与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要求不适应的。毛泽东在提出抓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以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响应。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和一九六四年六月他又先后做出关于文艺工作的两个批示,对这种状况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说许多部门还是“死人”统治着,将文化部称作“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或“外国死人部”。一九六四年七月,毛泽东又提议成立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负责意识形态方面的领导工作。[45]

  在毛泽东支持下,革命文艺工作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冲破重重阻力,学习革命史,深入斗争生活,寻找现代题材艺术表演的新途径,以革命的激情,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使工农兵在文艺舞台上站了起来,成为文艺舞台的主角。以八个样板戏为代表的革命现代京剧,以《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为代表的芭蕾舞剧,以及革命交响乐《沙家浜》,打开了文艺革命的突破口,取得了文艺革命的初步成果。

  教育革命也是毛泽东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领域。

  以前的教育,将学生关在学校里,老是在课本上下功夫,不接触社会实践。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升学,考高分,为了荣宗耀祖,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这种教育制度无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身心的健康发展,无益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培养。

  教育革命,就是要解决如何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毛泽东很早就提出教育革命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6]一九五八年一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又论述了红与专、政治和业务的关系。他写道:“红与专、政治和业务的统一,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一定要批判不问政治的倾向。一定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47]

  为此,他主张通过教育革命来改变这种状况。他主张“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48]他主张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将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毛泽东反对注入式教学法,主张启发式教育,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缩短学制,砍减课程,减轻学生负担,改革考试方法。学习要抓住重点,有所侧重,不可贪多求全,还要学一点逻辑和文法,但也不必要考试。[49]

  要将教育革命放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而展开。为了搞好教育革命,不仅要对教材进行改革,还要对考试制度、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教育革命要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打破分数挂帅的教育目标,实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通过教育革命要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培养他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志向和勇气,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使教育成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社会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中占据重要地位。政权的颠覆往往是从意识形态方面打开突破口的。因而构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就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就要批斗党内走资派和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从社会实践的斗争中来改造人的世界观,进行包括文艺革命、教育革命在内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真正占据指导地位,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发展要求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斗、批、改是围绕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展开的实际行动。通过斗、批扫除改革的障碍,通过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因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具体来说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正是斗、批、改的基本内涵。

  6、在两条战线的斗争中进行斗、批、改。

  在斗、批、改的过程中要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两条战线的斗争,就是既要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又要反对“左”倾机会主义。斗、批、改是在两条战线的斗争中不断被推向前进的。

  为什么在斗、批、改的过程中要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呢?

  这是因为在斗、批、改的过程中,既遭到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阻碍,又受到了“左”倾机会主义的干扰,因而就要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和反对“左”倾机会主义的斗争结合起来,排除来自右的和“左”的阻挠,在两条战线的斗争中来完成斗、批、改。

  什么是两条战线的斗争呢?

  两条战线的斗争,就是既要同右倾机会主义进行斗争(第一条战线),又要与“左”倾机会主义进行斗争(第二条战线)。右倾机会主义认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逐步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也就自然建立起来了,没有必要再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了。而“左”倾机会主义则无视这个时候上层建筑领域业已存在的社会主义成分,主张对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斗、批、改是在排除了两条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以后才取得成效的。

  从历史的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条战线斗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不仅是思想方法的不同,也是由于立场使然。两条战线的斗争,就是要不要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是对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的问题。这种分歧集中在对当时上层建筑性质的界定上,根源则是由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认识上的不同造成的。

  右倾机会主义无视上层建筑领域存在的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成分,认为这个时候的上层建筑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因而不需要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了。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出发,这样势必会使上层建筑领域存在的非社会主义成分蛰伏下来,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文革期间发生的工作组事件、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二月逆流、七二○事件、林彪事件、批判极“左”思潮和一九七五年的整顿等等就是其重要表现。

  “左”倾机会主义则无视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力,主张要对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这样势必会对上层建筑中的社会主义成分造成严重冲击,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出发,同样会造成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严重后果。文革期间发生的“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全面内战”、五一六问题、“揪军内一小撮”以及各地出现的部分武斗等等就是其重要表现。

  不论是右倾机会主义还是“左”倾机会主义,从思想方法上来说,都是因为割裂了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上层建筑缺乏辩证的认识,离开了唯物论和辩证法,陷入了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才导致了在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的严重后果。

  单纯从思想方法上来说,还是一个认识问题。如果仅仅是认识问题,这是不难改变的。但是问题却并非这样简单,在认识分歧的背后往往是立场的不同,也就是斗争的双方到底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还是资产阶级立场上来解决问题的。况且,“左”和右之间也并非是一道鸿沟,往往是相通的,极“左”有可能跳到极右,也就是常说的形“左”而实右。只有从这里才有可能找到出现激烈斗争的深层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斗、批、改在进行过程中受到了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的干扰和破坏,因而要进行斗、批、改就必须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既要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又要反对“左”倾机会主义。斗、批、改是在两条战线的斗争中不断被推向前进的。

  7、斗、批、改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中的地位。

  前文我们分析了斗、批、改的目标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人的世界观就是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建立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改造的。那么,斗、批、改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过程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就是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就要在斗、批、改中进行。只有通过斗、批、改,才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没有斗、批、改,就不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因而斗、批、改是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充要条件。

  那么,为什么斗、批、改是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充要条件呢?

  斗、批、改就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50]

  从研究中可以看到,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建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的阶级斗争。既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的阶级斗争,斗争的胜负又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那么资产阶级就不会自动退出上层建筑,而要与无产阶级来争夺上层建筑领域的领导权。这就要在斗、批、改中来完成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批、斗党内走资派和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要为包括教育和文艺在内的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扫除障碍,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创造条件。否则的话,如果党内走资派和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在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继续占据统治地位,又如何能够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呢?至于文革发展到夺权斗争,是因为党内走资派在批、斗面前不思悔改,仍然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扫除改革的障碍不得不采取的措施而已。

  在将党内走资派和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这两座压在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大山搬倒以后,就扫除了对上层建筑领域进行改革的障碍,能够通过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了。因而没有斗、批、改就不能完成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只有进行了斗、批、改才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完成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敢不敢践行斗、批、改,能不能完成斗、批、改的任务,是能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关键。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说,斗、批、改是能否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前提和基础,鉴别真假继续革命的试金石。文革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斗争,都可以从对斗、批、改态度的剖析中找到答案。

  由此可以看到,斗、批、改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没有斗、批、改就难以消除改革的障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完成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只有在斗、批、改中才能够完成。斗、批、改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充要条件。

  8、围绕斗、批、改出现的严重党内斗争,致使文化大革命随着斗、批、改时间的延长而延期。

  文化大革命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是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大革命就是要通过斗、批、改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斗、批、改在文化大革命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否完成斗、批、改直接关系到能否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实现文化大革命的目的,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但是斗、批、改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重重阻挠,致使文化大革命随着斗、批、改时间的延长而延期,那么,围绕斗、批、改在党内发生了哪些斗争呢?

  在文化大革命发动之际,在斗、批、改问题上的分歧集中在是批判还是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上。这种路线上的分歧在工作组问题上首先表现了出来,也就是究竟在各级党委(工作组)领导下还是由群众自下而上地来进行运动,运动的重点是批斗党内走资派还是社会上的地富反坏右。虽然八届十一中全会由于改组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变动刘少奇接班人的地位使得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在中央领导层得到了纠正,但是从中央到地方的不少高中级领导干部仍然对文化大革命持抵制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才明确提出要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为了进一步打通思想,做好高级干部的政治思想工作,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提议召开一次中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由毛泽东主持,主题是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中央党政军各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负责人出席。为了做好与会高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毛泽东建议将会期从三天延长到七天,而实际上却开了二十多天,从十月九日开始直到二十八日才结束。二十五日,毛泽东向与会高级领导干部交底,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他说:“无非是犯一些错误,那有什么了不起呀?我是不要打倒你们的,我看红卫兵也不一定要打倒你们。”“你们过不了关,我也着急呀。时间太短,可以原谅,不是存心要犯路线错误,有的人讲,是糊里糊涂犯的。”[51]

  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他希望与会的高级领导干部能够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但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这些与会的高级领导干部并没有把毛泽东的讲话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他们中的不少人不仅仍然从思想上抵制文化大革命,还在行动上动员一些群众组织保护自己,挑动群众斗群众,转移运动的方向,致使文化大革命的进行遇到相当大的困难。这就要排除干扰,迎难而上,于是才掀起了全面夺权风暴。

  以一九六七年一月造反派夺取上海市委市人委党政大权为标志,文化大革命进入全面夺权阶段。在夺权过程中,一些领导干部组织群众保护自己,造成了群众组织的分裂;同时,围绕领导权的争夺,造反派之间也产生了分裂。由于夺权阶段的斗争出现了复杂严峻的局面,使得毛泽东本来预计在一九六七年二、三、四月就可以看出眉目的夺权斗争不得不推迟。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行“三支两军”,以革命的三结合达到革命的大联合,建立革命委员会,直到一九六八年九月才最终完成了夺权斗争。[52]

  各省市自治区(台湾省除外)革委会的建立,说明文化大革命的夺权任务业已完成,标志着整个运动已在全国范围内进入到斗、批、改阶段了。[53]这个时候就要通过斗、批、改来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结束文化大革命。

  可是恰恰这个时候在是否继续进行斗、批、改的问题上,毛泽东和林彪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这种分歧鲜明地体现在九大政治报告的起草上,在陈伯达和张春桥、姚文元之间起草九大政治报告的斗争中表现了出来。[54]

  毛泽东认为应该在斗、批、改中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这是因为只有通过斗、批、改才能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而以前的夺权不过是为进行斗、批、改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扫除障碍而已。如果仅仅取得了夺权斗争的胜利,而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那么不论是夺权斗争的成果还是业已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仅难以得到巩固和发展,甚至还会得而复失,前功心弃。而林彪则认为文革夺权任务完成后,就大功告成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已经建立起来了,九大以后没有必要再进行斗、批、改了,这个时候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了。他们分歧的焦点不是应该不应该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是在全面夺权以后,究竟还要不要进行斗、批、改的斗争。这样围绕是否进行斗、批、改的问题,党内高层出现了激烈的斗争。这种斗争又与林彪集团的宗派活动结合在一起,最终酿成了九一三事件,严重影响了斗、批、改的进程。

  从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在文化大革命的时间上,原先说要搞半年文化大革命(元旦前结束)。在处理了工作组问题以后,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又提出“文化大革命的时间,看来到年底还不行,先搞到春节再说”。一九六六年十月在以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为主题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说:“这个运动才五个月,可能要搞两个五个月,或者还要多一点时间。”进入全面夺权阶段以后,一九六七年七月毛泽东又说文化大革命需要三年。[55]

  文化大革命的时间从半年到确定为三年,是因为出现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及其重要表现——工作组问题、对抗文革导致的全面夺权等事件,致使斗、批、改的时间被延长的缘故。文化大革命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要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就要进行斗、批、改,否则的话,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是建立不起来的。不论是工作组问题、全面夺权乃至后来发生的林彪事件,都是为进行斗、批、改扫除障碍。在这些障碍被扫除以后,才能够通过斗、批、改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文化大革命时间的延长,是由于在实行斗、批、改的过程中遭到了重重阻挠,从而致使斗、批、改时间的延长造成的。

  文化大革命就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只有在斗、批、改中才能够建立。斗、批、改是在解决了工作组问题、进行了全面夺权、平息了林彪事件以后才得以实行的。这样文化大革命也就随着斗、批、改时间的延长而延期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斗、批、改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根本目的的途径,改造人的世界观这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斗、批、改这一主要目的来实现的。批斗党内走资派和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斗、批、改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充要条件。斗、批、改是在冲破了重重阻力以后才取得进展的,文化大革命也是在随着斗、批、改时间的延长而延期的。

  (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具体目的——斗、批、改的具体化。

  全面夺权任务完成以后,就进入到斗、批、改阶段了。为了将斗、批、改进行到底,就要制定斗、批、改的具体措施,将斗、批、改落到实处。那么,斗、批、改的具体措施是如何提出来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在实施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呢?

  1、具体目的是实现主要目的的途径。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斗、批、改。在全面夺权完成以后,就进入到斗、批、改阶段了。为了实现继续革命的主要目的,将斗、批、改进行到底,就要制定斗、批、改的具体措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进行变革的部分就是在斗、批、改中建立起来的。这就是斗、批、改的具体化。我们将斗、批、改的具体化,称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具体目的。

  具体目的是实现主要目的的途径。作为主要目的的斗、批、改,还是要依靠具体目的的实施才能够实现。在批斗党内走资派和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以后,就要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出发,制定上层建筑改革的具体措施,通过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来实现斗、批、改的目标,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具体措施是实现具体目的的手段。没有具体措施的实施,就没有具体目的的实现。没有具体目的的实现,就不会完成斗、批、改,不能达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主要目的。由此可见,斗、批、改这一主要目的是依靠具体目的的实施才得以实现的。

  全面夺权完成以后,斗、批、改走向具体化是具有必然性的。如果说此前的斗、批、改是规划的蓝图,从理论上作出的说明,那么全面夺权以后的斗、批、改,便是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出发,将蓝图付诸于实施,探索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具体方法,以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实践活动。

  夺权既不能代替斗、批、改,也不能代替斗、批、改的具体化。在夺权与斗、批、改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夺权决不是目的,而不过是一种手段,是为进行斗、批、改扫清障碍。从这里可以看到,在全面夺权以后,能不能实现斗、批、改的具体目的,能不能践行斗、批、改的具体化,不仅是能否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检验真假继续革命的试金石。

  由此看来,要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必须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斗、批、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具体目的是斗、批、改的具体化。斗、批、改只有经过具体化才能够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因而具体目的是主要目的的实现途径。

  2、斗、批、改具体化的提出。

  全面夺权任务完成以后,就要进行斗、批、改了。作为主要目的的斗、批、改,要靠其内容的具体化才能够实现。那么,斗、批、改的具体化又是如何提出来的呢?

  在全面夺权任务即将完成,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台湾省外)革命委员会将要全部成立的前夕,文化大革命转入斗、批、改阶段的时候,毛泽东及时提出了斗、批、改的具体化问题。

  一九六八年八月十九日,毛泽东同中央文革碰头会成员谈话。他说:“今年下半年,整顿、教育是差不多了,是时候了。”“一是大批判;二是清理阶级队伍;三是整党,四是减薪,科室人员下放。厂长、副厂长的薪金要同工人差不多。”

  八月二十二日,毛泽东批示在《红旗》杂志上发表姚文元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原来是《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认真搞好斗、批、改》,毛泽东把它改为《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他在审改时加写道:“首先的任务是建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这往往是同大批判和大体上清理阶级队伍两项任务结合起来做的。”[56]

  九月七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经过毛泽东审阅的社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57]社论指出:

  “毛主席最近向全国发出了认真搞好斗、批、改的伟大号召,并且指出:‘建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精简机构、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下放科室人员,工厂里的斗、批、改,大体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反映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发展到斗、批、改阶段的客观规律,集中地表现了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的迫切要求,明确地指出了各级革命委员会面临的中心任务。”[58]

  十月十三日,毛泽东在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说:“这个革命究竟能不能搞到底?这也是一个问题。现在不是讲进行到底吗?究竟什么叫到底呀!我们估计大概要三年,到明年夏季差不多了,就是包括建立革命委员会、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精简机构、下放科室人员、改革一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这些。”

  斗、批、改不仅写进了九大政治报告,还以“关于认真搞好斗、批、改”的题目成为九大政治报告的八个组成部分之一。在九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又一次谈到了斗、批、改问题。他说:“社会主义革命还要继续。这个革命,还有些事没有做完,现在还要继续做,比如讲斗、批、改。过若干年,也许又要进行革命。”[59]

  从中可以看到,只有完成了斗、批、改,才能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全面夺权完成以后,通过斗、批、改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就成为文化大革命下一阶段的中心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将斗、批、改付诸于实施,毛泽东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出发,总结了文化大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斗、批、改的具体目的,为斗、批、改的进行指明了方向。毛泽东虽然在这里说的是工厂里的斗、批、改,其实也是各行各业的斗、批、改问题。工厂里的斗、批、改为各行各业斗、批、改的实施提供了借鉴。由此可以看到,斗、批、改的内容走向了具体化。斗、批、改就是通过具体内容的实施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主要目的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23 02:57 , Processed in 0.01810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