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灌输”还是“启发” —— 怎样在工人中形成科学社会主义意识 ...

2021-12-2 12:07|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151115| 评论: 33|原作者: “弱冠系虏请长缨”

摘要: 在当代科学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结合过程中的“灌输”,实质代表向作为社会性存在的“工人”群体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不以“工人”的标签窄化对“被灌输者”的理解,“工人”有在“灌输者”与“被灌输者”间切换的可能。


弱冠系虏请长缨:(对《左派怎样在工人群众中做工作》一文感触较深,作为个人见解写出来与同志们分享,权当抛砖引玉)

浅谈“灌输”与“启发”


1  “灌输”的阐释

列宁灌输论思想的提出可谓科学社会主义同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中的里程碑事件,其系统论述见于1902年写成的《怎么办?》一书。“灌输”一词出现于该书第二章《群众的自发性和社会民主党的自觉性》中,完整的上下文是:“

     我们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1]29

这里对“向谁灌输”和“灌输什么”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被灌输者是“工人”,灌输的则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基于时代背景,可以认为“社会民主主义”在内涵上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同义性。通过与引文后半句“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的对比,有理由相信列宁想强调的是,仅靠工人自己无法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需要依靠工人以外的力量来创立和在工人内传播相关学说,进而形成“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至于工人以外的力量具体为何,联系后文可知是指以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一部分群体。

对上述分析的引申在于,工人并非不能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而是难以依靠自身形成和发展这种理论。这一论断的客观依据是,现代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日常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时间被工作所吞噬,从客观的时间分配上就缺乏学习和研究理论的可能,在理论建设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而知识分子由于大多并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保证了其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参与理论研究,因此天然在理论方面占有优势地位。从这种时间分配的非均衡现象出发,认为列宁的灌输论是有合理性的。但同时需要明确的是,至少在直接提到“灌输”的段落内,列宁所侧重的仍然是知识分子在理论或者说知识生产领域所掌握的话语权,例如“俄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1]29,针对的仍然是理论的产生问题。

至此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在《怎么办》一书中所表达的“灌输”,应当更多地从知识生产的角度进行理解。下文将以此为出发点讨论在当代实践中因对“灌输论”理解方式不同而可能产生的误区。

1.1 “灌输”的误区

列宁在提到“灌输”时侧重于强调仅靠工人自身无法产生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并不代表工人不具备对理论的需求或是不会主动学习理论。信息理论指出,信息的一般化传播过程由“产生—传播—接收”三个阶段构成。如果说工人在第一阶段,也就是信息(将理论归纳入信息的范畴内)的产生中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必须主要依靠知识分子来完成理论构建的话,那么在传播和接收阶段并不能简单否认工人的自觉性,并不能简单认为工人不能在理论的传播和接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诚然,由于人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接收一定量的信息,如果一个与正确理论绝缘的工人在工作之余为庸俗娱乐所包围,缺乏接触理论的渠道,尚不能自觉地投入到争取社会主义的运动中去的话,那些已有一定理论基础、哪怕仅仅只是听过几个名词的工人,一旦在日常或是斗争环境下遇到合适的契机,是有可能超越原有的狭隘观念,逐步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由此也引出了“灌输论”实践中的第一个可能误区——对“灌输”关系的错误认识。

(1) 对“灌输”整体关系的错误认识

灌输必然意味着“灌输者”和“被灌输者”之间的互动,如果说理论上的概念对立相对清晰的话,实践中两者间的身份却随时有可能发生转换。以“融工”的主力群体青年学生为例,或许他们的理论素养较高,但不意味他们对现实的认识或者社会经验较工人丰富。而理论总是要同现实发生联系并接受检验,否则就会有沦为单纯智力游戏的危险。因此对于力图实行灌输的青年学生来说,“教师”并非总是“教师”,“学生”也并非总是“学生”,他们不能仅仅依靠书本上所叙述的内容来对工人执行单向灌输,更有可能是双向影响的过程。换句话说在某些方面是学生对工人的“灌输”,在另一些方面则是工人对学生的“灌输”。

如果对“灌输”的理解仅仅是单向性的,类似一种“工人麻木不堪,需要学生(知识分子)去播撒火种”的救世主心态,那就有高人一等乃至脱离群众的风险。如果说在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初期这种心态的危害还不足以显露,那么当运动进入更高阶段,即开始形成革命者团体时,这种思维的破坏性就更为显著了。它实质上为“群众相对落后,革命团体始终进步”这种观点预留了后门,认为群众始终处于一个接受领导的地位,而忽略了向群众自我解放、自我领导的过渡。因此我们仍然要重复《共产党宣言》中的话:“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

(2) 对“灌输”内容的错误认识

如果坚持灌输论实践的革命者能摆正心态,不因自己对理论掌握较多而自视高人一等的话,他就有很大概率融入能够工人群体,为斗争开辟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必要条件。但这并不能充分保证斗争的顺利发展,从“灌输”的内容上分析有助于理解这一点。

列宁强调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从侧面表明,工人内部对组织起来进行斗争的认识是有自发性的。换言之在长期遭受剥削和压迫的处境下,除了少部分工人贵族外,工人对自身处境有强烈的直观感受。面对处于强势地位的资本家或官僚而言,他们也愿意且能够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可能捍卫自身利益。以2021年初的“外卖盟主”事件为例,尽管“盟主”早年有经营饭店等经历,但事发前后他在外卖配送员(骑手)这一服务业工人群体内有比较广泛的联系,可以作为工人进行分析。他从个人经历出发,逐步产生了“骑手需要团结起来从配送公司那里争取权益”的想法,并基于社交媒体将想法付诸实践。在被捕前他利用网络媒体对配送企业种种压榨手段的揭露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尝试实现骑手的自组织。他的行动实际上符合列宁对工联主义特征的论述。这也启示我们,在平等基础上的“灌输”就不能仅仅限于工联主义式的团结,而应到努力将“灌输”的方向引导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上来。使工人认识到自身利益同整个现存的社会结构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而非局限于一时一地的改良。同时认识到不能仅仅反对单个的资本家或官僚,而应从整体的阶级角度去看待问题。自然这样的状态需要一定的过程才能达到,以上所写也仅仅只是一般性的论述。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即怎样“灌输”才能实现将工人引导向科学社会主义的目的?而其中又隐含着对“灌输”手段的错误认识。

(3) 对“灌输”手段的错误认识

在工人中建立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绝非简单等同于“填鸭式”的机械说教。它首先要求灌输者走出前文所述的思想误区,从正确的立场出发进行灌输,在此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因此只能从反向谈谈需要避免的方面。

一方面在强调社会问题的复杂性的同时避免“大而无当”的分析,尽量从微观层面选择切入点。例如在革命形势还不明朗的时期,矛盾在表面仍有调和空间,灌输者在坚持原则问题毫不妥协的同时需要采用灵活的手段,不能动辄以“暴力革命”等口号或内容来凸显自己的所谓“激进”,否则只会使工人中潜在的同情者对灌输者产生排斥或疏远的心理。另一方面注意避免名词堆积,避免言必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现象。一个观点如果是正确的话,即便隐去来源也并不影响正确性。从形式为内容服务的角度出发,手段的选择应当服务于目的的完成,“灌输”手段应当统一在帮助工人建立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的框架内。

实际上,对“灌输”整体关系、内容、手段的认识是耦合在一起的。三者的核心在于使正确的理论为工人群众所掌握,使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理论利器为它的现实力量所掌握。

1.2 “灌输”的实质

由“灌输”可能的误区(“灌输”不是什么),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新的问题——“灌输”的实质(“灌输”是什么)。本文的论点是,列宁对“灌输”的使用是基于对工人内部不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需要知识分子从事理论研究和传播工作的认识,并非等价于完全否认工人的自发性和自觉性,也并非等价于认为要由知识分子来实行包办替代,工人群众只需紧随知识分子的指挥即可。为此必须要对知识分子和工人间的关系做详细的考察。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在社会生产领域出现了不同的岗位或职业,例如工人对应于物质资料的生产,知识分子对应于精神资料(信息)的生产。但是这里提到的“工人”和“知识分子”不代表现实中的具体个人,而是突出生产领域不同职业的内涵。正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2],固定的是岗位或专业,劳动者或者说“人”则可在不同的岗位间自由流动。

回到知识分子和工人的关系上来。尽管当代不同岗位间流动的自由度远未达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描述的那种状态,但仍不排除某一位劳动者原先作为工人的社会存在,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后通过学习实现对理论的掌握,之后在工人群体中作为先进者进行理论的传播。就这一过程来说,绝不能仅仅以“工人”或“知识分子”的标签来对其简单定义,而应从联系着的不同时期出发对劳动者进行阶段分析。

《怎么办》的脚注指出:“这当然不是说工人不参加创立思想体系的工作。但他们不是以工人的身分来参加,而是以社会主义理论家的身分、以蒲鲁东和魏特林一类人的身分来参加的”[1]38,此处“这”指的是正文中的“既然谈不到由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自己创立的独立的思想体系”[1]38。这段论述也表明工人并不是不能参与到理论研究中,而是当他们参与其中时他们的社会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具有了类似知识分子的身份。引申的结论是列宁在《怎么办?》中提到的“工人”更多侧重于这一名词所对应的社会属性,而并不等价于具体的个人。在将“灌输”思想应用到实践中时需要考虑到这层含义,即被灌输者作为一个人并不简单具有“工人”这一个身份,当其离开工厂或制造业生产岗位时仍有切换为另一种侧重于生产的社会属性的可能。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工人”在就业前可能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这与《怎么办?》语境下的“工人”实质上存在着质和量的差别。而既然不能简单从作为“工人”的“人”的角度来理解“灌输”,那“灌输”的实质也就明朗化了。本文尝试提出的结论是:在当代科学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结合过程中的“灌输”,实质代表向作为社会性存在的“工人”群体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不以“工人”的标签窄化对“被灌输者”的理解,“工人”有在“灌输者”与“被灌输者”间切换的可能。

2        “启发”代替“灌输”的可能

本文第一节基于文本讨论了对“灌输”的理解,结合实际探讨了“灌输”可能的误区和当代背景下的实质。尽管“灌输”作为约定俗成的用语对理解《怎么办?》和列宁主义的相关理论有所帮助,但其在汉语一般语境下的含义仍然会使人产生“机械填鸭”式的误解。如果说“灌输”的实质并无这种含义的话,那它的形式确实有一定的迷惑性,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名实不符”的矛盾。

既然形式要为内容而服务,那么是否有可能以其他表述或概念来代替“灌输”以减少在传播中的误解呢?本文提出了一种尝试,认为在表述上可以用“启发”代替“灌输”。这样做的理由是,既然“灌输”的实质在于帮助工人群体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同时不简单以“工人”的身份来认识“被灌输者”,存在着“灌输者”与“被灌输者”之间的身份转换这种双向关系,那么“灌输”本身可能给人一种单向的误解。使用“启发”的优势在于,它恰恰摆脱了“灌输”所带有的“强制输入”的色彩,将互动的双方摆在了更为平等的层面;同时从“教学相长”的角度看,“启发”相比“灌输”可能更具有“双向”的隐藏含义,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代背景下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和传播这一目的和内容。

受限于资料搜集和直观实践方面的不足,本文在论证时侧重于理论上的逻辑推导,比较缺乏对当代社会条件下工人处境、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等真实情况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以“启发”代替“灌输”的方案也仅属于一种构想,应当在之后从不足出发进行更贴近现实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6卷。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页


1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4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6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远航一号 2021-12-21 11:32
爱喝龙井的小安 发表于 2021-12-21 11:25
和学生说的话,难度很大,如果这个人本身带有一些左翼倾向的话,可以从意识形态批判开始,这需要灌输的人熟 ...

有机会 你可以多写写自己在这方面的想法
爱喝龙井的小安 2021-12-21 11:25
和学生说的话,难度很大,如果这个人本身带有一些左翼倾向的话,可以从意识形态批判开始,这需要灌输的人熟练使用唯物辩证法,掌握问题维度的区别和框架,还需要实践体验,能启发对象对于现实的观察,使其自己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运用起来,这时他会发现原来这套理论works啊,灌输的初步目的也就达到了,后面就是引导其设立自己的规定性了,让其对未来有计划,有行动力,这两步的前提是能够清除灌输对象脑中的那些小资意识形态。如果对象只是普通小资或无自我政治意识的人,是无法直接启发的,因为其内在的否定性太低了,做一些初步尝试就行,当然方法是需要输出一些有关其未来核心利益的问题观点,看情况吧,由于其小资意识形态,没必要在其身上浪费时间。最重要的灌输的指导方针是:1.鼓励其去读书,2.不要让其学成舔狗一般,学习时要保持平视,不要把谁谁的话和书当真理,把谁当圣人,3.要学会反思,学会批判。
井冈山卫士 2021-12-5 23:53
幽灵 发表于 2021-12-5 22:28
就像文章里提出的那样,工人阶级只是不能自主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代表他们不能理解并运用既有的理论 ...

我的想法和上面远航提到的一样。融工可以采取短期体验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方式,如果还坚持过去的以社团为基础,大规模永久性融工,就相当于用一代左翼青年当小资的机会为赌注,赌资产阶级会在慢则两三年,快则数月之间全面崩溃,这是不现实的。而且,对于非“精英”高校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其就业后的阶级地位与一般无产阶级的差距越来越小,本身就业就相当于融工。
远航一号 2021-12-5 22:42
幽灵 发表于 2021-12-5 22:28
就像文章里提出的那样,工人阶级只是不能自主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代表他们不能理解并运用既有的理论 ...

同意你第二段的想法

关于第三段:近年来的左翼实践表明,左翼青年大规模的、长时间的融工,乃至以融工作为个人维持生活主要手段,恐怕是不符合实际的。现实中,几乎没有人能长期坚持下来,造成一批进步青年过早流失。而且大规模融工使得一些左翼青年误以为只有靠“灌输”才能推动工人阶级进行哪怕是经济斗争,而不相信资本主义自身矛盾的发展必然造成经济斗争的条件以及从经济斗争中产生大量积极分子。从现实条件来说,18年镇压后,以学校社团为基地,有组织地搞融工,基本上已经不可能。
幽灵 2021-12-5 22:28
科学基础 发表于 2021-12-3 22:55
同时,工人阶级因为生活条件的过差,导致绝对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往往没有唯物观。所以这时候起效果的就是工人 ...

就像文章里提出的那样,工人阶级只是不能自主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代表他们不能理解并运用既有的理论。

再提出一点个人不成熟的想法:
在无产阶级革命中阶级意识比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度更为重要。让每一位参与革命的工农完全掌握马克思主义是不切实际的,在工农中进行系统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教育只能在革命胜利后的无产阶级专政时期才能真正做到。上一次革命时绝大多数工农都是凭着最朴素的阶级意识参与斗争的,因为他们很清楚“打土豪,分田地”和“八小时工作制”是对他们有利的,未来的革命也会是这样。在被压迫中培养出的有着强烈阶级意识的无产者能比熟知马克思主义但有着小资产阶级意识的知识分子在将来的革命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因此,现阶段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融工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通过参与劳动对自身进行改造,有意识地向劳动人民靠拢,建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认同感。与此同时,通过共同劳动拉近与工友的距离,尤其是那些敢于站出来反抗资本压迫(不合理的规章,克扣工资等)的少数积极分子,并积极参与斗争,在适时的情况下启发发现的积极分子,他们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融工的过程中应当通过用马列毛主义的方法分析工作场所现状来对工友,尤其是积极分子进行启发,用理论去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而不是一上来就“灌输”理论,谈宏大议题,这样反而会引起工友的反感。知识分子不应当系统地像教课一样给工人“灌输”马列毛主义理论,而是以启发其对理论的兴趣为主,毕竟书人人都可以读,长期从事一线生产的工人对理论的理解不会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差。知识分子没有资格自视清高,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做劳动群众的教师爷,也不应该对工农生活上的技术问题指指点点。
幽灵 2021-12-5 19:44
远航一号 发表于 2021-12-3 10:25
幽灵网友深藏不露

要不是讨论灌输论,还不知道你通晓俄语

过奖了,通晓还谈不上,才学两年,只能说有系统的了解,很高兴现在能派上用场。
知乎这篇文章也给我提了个醒,以后看理论文章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看原文,翻译并不总是很靠谱。
科学基础 2021-12-3 22:55
同时,工人阶级因为生活条件的过差,导致绝对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往往没有唯物观。所以这时候起效果的就是工人阶级在生产过程中对社会化大生产的理解。
所以实际上工人阶级的本来先进是从他们的生产中来,同时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工人阶级也会得到一部分科学认识,当然这部分认识是用来满足生产的。所以生产力越高工人阶级的认识能力就越好,只不过有人接受不了中文语境里灌输的那种居高临下的阶级感。但实际上这么说也没什么太大问题,工人阶级确实不能自主产生这系列认识。
科学基础 2021-12-3 22:48
灌输还是有一些实际意义的。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提到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在欧洲全部近代史中,特别是18世纪末叶,在同一切中世纪废物,同农奴制和农奴制思想展开决战的法国,唯物主义成了唯一彻底的科学,它忠于一切自然科学学说,仇视迷信、伪善行为及其它等等。因此,民主的敌人便竭尽全力来“驳倒”、败坏和诋毁唯物主义,维护那些不管怎样总是为宗教辩护或支持宗教的各种哲学唯心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坚决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并且多次说明,一切离开这个基础的倾向都是极端错误的。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最明确最详尽地阐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把哲学向前推进了。他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用黑格尔体系(它又导致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成果丰富了哲学。这些成果中主要的就是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反映永恒发展的物质的人类知识是相对的。不管那些“重新”回到陈腐的唯心主义那里去的资产阶级哲学家的学说怎样说,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如镭、电子、元素转化,都出色地证实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理论说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如何从一种社会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例如农奴制中生长出资本主义。
  正如人的认识反映不依赖于它而存在的自然界即发展着的物质那样,人的社会认识(即哲学、宗教、政治等等的不同观点和学说)反映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设施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我们看到,例如现代欧洲各国的各种政治形式,都是为巩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了,工人阶级是否对自然科学有成体系的了解,这决定着工人阶级是否能够产生唯物认识。唯物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这是从自然科学中得来的。
壮壮-0011 2021-12-3 13:03
其实红色中国网的行为就是灌输,只不过自己不承认还不让别人灌输罢了。
报与桃花一处开 2021-12-3 10:31
远航一号 发表于 2021-12-3 10:25
幽灵网友深藏不露

要不是讨论灌输论,还不知道你通晓俄语

确实啊,进来的新人卧虎藏龙
远航一号 2021-12-3 10:25
幽灵 发表于 2021-12-3 00:36
知乎那篇文章对俄语原文中 принесёно 的解释并不严谨。принесёно 的词根是 нести ...

幽灵网友深藏不露

要不是讨论灌输论,还不知道你通晓俄语

马列托主义者 2021-12-3 10:06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工人阶级想出来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发现的,这是最起初的思想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加上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现实才发现了剩余价值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后这些思想必须是灌输的,工人阶级不可能产生这些思想,包括后来的理论家或许有能力产生这些思想,但是这个思想一经产生,以后的理论家也只是受到灌输而已,当然一般来说是自己去学习而已。所以工人阶级需要去学习这些思想,而知识分子(已经学习了这些思想的)去传播这些思想而已,这是一点,其次后来的学习者包括列宁(他也以马克思为师)在掌握基本观点方法后根据实际情况还会有丰富的符合当时情况的理论出现,后来者只要社会基本结构没有发生质变,还是要去学习和传播

每个人都好像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是需要去学习更加科学的理论,去实践她
幽灵 2021-12-3 00:36
远航一号 发表于 2021-12-2 21:21
俄语我是不懂 但英译本中确实用的是 indoctrination

应该不是翻译错误

知乎那篇文章对俄语原文中 принесёно 的解释并不严谨。принесёно 的词根是 нести,意思是单向携带。虽说加上表示到达的前缀 при- 之后表示已经带到(完成式),不再具有单向的意义,但考虑到俄语语法的复杂性,不排除当初的翻译仍然以为是单向带到,再加上原文的 принесёно 是形动词(以形容词形式出现的动词)принесённый(被动)的短写式 (short form),所以当时的翻译可能就从“被单向带到”引申到“灌输”。
但事实上把 принесёно 翻译成“灌输”确实不合适,“带入”或者是本文所说的“启发”更好。
蒸馏水 2021-12-2 23:33
远航一号 发表于 2021-12-2 21:51
这个啊 我的理解,不要对着中文的英文语法解释望文生义

There could not have been 应该就是不可能有的 ...

确实没太留意后面的only。所以这段话还是在说工人阶级的启迪是从外部“灌输”进去的。
井冈山卫士 2021-12-2 23:03
这篇文章既是对过去左翼工作历史的总结,也是对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关系的理论探讨。佳士学-工运动的失败和中国劳动人民的自发左转摧毁了精英灌输论的现实基础,过去宗派团体的残余和受其影响的一部分学生左派最初试图通过修正“灌输”内容的方式来维持灌输论的皮囊,但是这无法延缓灌输论本身影响的消退。这篇文章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对灌输论作了有力批判,尤其是用“启发”代替灌输的想法很有前瞻性。
远航一号 2021-12-2 21:51
蒸馏水 发表于 2021-12-2 14:38
这个考究的帖子很有趣啊,“brought in only from outside" 是对当时历史语境下的猜测。

引用:

这个啊 我的理解,不要对着中文的英文语法解释望文生义

There could not have been 应该就是不可能有的意思,比不会有 There would not be 语气还要强

Could have been ... only 应该就是,只有。。。才能。。。的意思

如果只说 could have been 才是可能,也许的意思,但你不要忽略后面的 only 整个意思就不一样了
远航一号 2021-12-2 21:44
本帖最后由 远航一号 于 2021-12-2 21:52 编辑

红色中国网部分错误思潮批判

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42425
这个供大家参考
远航一号 2021-12-2 21:41
弱冠系虏请长缨 发表于 2021-12-2 16:20
好的同志,确实论坛发帖的形式有利于讨论。我还不太熟悉红中网发帖和发文规则,当时就自作主张选择“发布 ...

我们红色中国网半年前关于灌输论的一组讨论,供你参考:

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48350

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48360
远航一号 2021-12-2 21:23
弱冠系虏请长缨 发表于 2021-12-2 16:20
好的同志,确实论坛发帖的形式有利于讨论。我还不太熟悉红中网发帖和发文规则,当时就自作主张选择“发布 ...

如何能够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谈一谈

结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

结合毛主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就更好了
远航一号 2021-12-2 21:21
激活 发表于 2021-12-2 18:05
这样说,是翻译错误?列宁压根没讲过工人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产生社会民主主义意识,只是强调他那个时候,也 ...

俄语我是不懂 但英译本中确实用的是 indoctrination

应该不是翻译错误

查看全部评论(33)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20:30 , Processed in 0.020785 second(s), 17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