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前方已然万丈深渊,华夏人口面临雪崩

2021-6-5 22:42|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9705| 评论: 2|原作者: “一剪寒梅再次绽放”|来自: 游无穷

摘要: 而1.3的生育率是相当危险的,这个数字比我们的邻国 —— 极端老龄化的日本的生育率还要低许多。这个生育率意味着人口每一代较上一共要减少40%,两代减少64%,三代减少78%。中国人口的根基迅速崩溃。

自从放开三胎之后,就有一群人在那里鼓噪,说什么这样会带来所谓的“三胎红利”,甚至有人会担忧人口会过度增加。

对于这样的言论,笔者只感觉十分的好笑,因为他们对我国的人口形势没有哪怕那么一丁点的了解,就在这里信口开河。

笔者却认为三胎红利并不会出现,在二胎开放后,2016年虽然出生人数出现短时间增加,但很快就从2017年的1723万人出生,降低到去年的1200万人出生,3年骤降30%

2019年我们总和生育率是1.7

但是2020年我们总和生育率就骤降到1.3


1.3的生育率是相当危险的,这个数字比我们的邻国——极端老龄化的日本的生育率还要低许多。

这个生育率意味着人口每一代较上一共要减少40%,两代减少64%,三代减少78%……,中国人口的根基迅速崩溃。

而实际情况恐怕会更加糟糕,这1.3的生育率恐怕也维持不了,仍然会不停地下滑。

由于2019年一胎人数593万人,二胎人数872万人。

我们据此推算,假设2020年一胎人数不变,那么二胎人数只有600万人左右。

也就是说去年的二胎人数从872万人,一口气骤降到600万人,一年降低30%

前面已经是万丈深渊,开车的人却只关注如何不爬上高坡,这是对中国目前人口形势的最生动的比喻。

(严重的少子化,注定让华夏人口雪崩。前方已然是万丈深渊)

 

人们之所以不愿意生二胎的原因很多,在这里笔者总结了一下:

其一:资本,在全球化加速的资本化时代,大多数国家都患上了大城市病。

其二:大城市病所带来的高昂生活成本:包括高房价、高教育、高医疗等带来的巨大生活压力,不但压抑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同时也压抑了人们的生活意愿。

(这三座大山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生育率也在不停下降)

其三:最近这些年流行起来的996加班模式,让年轻人没时间没精力谈恋爱,晚婚晚育是常态。

而且在双方夫妻都要上班的情况下,照顾教育孩子就需要进一步挤压夫妻所剩不多的时间,这会使得养育子女对现代夫妻的成本和压力,远高于以前所有的时代,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我们连一丁点面对这方面的经验都没有。

(“996”竟成福报,某些人能不能有点良心?)

其四: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以及女性权利意识,一个人的生育年龄跟其受教育程度是呈正比,也就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会越晚结婚和生育。

此外生育小孩对现代女性的牺牲比较大,女性作为付出更多的一方,更容易面对职场和家庭的艰难选择取舍。

越来越变态的女权也在不停地制造男女对立,许多女性对男性索取无度甚至于仇视男性,这些都在严重制约着结婚成家的比例以及生儿育女的意愿。

(仇视男性的所谓女权大行其道)

其五:结构性婚配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男性光棍很多,很多年龄比较大的单身女性并不是嫁不出去,而只是不愿意将就,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婚配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这也会导致这种结构性婚配问题。也就是虽然单身男性和女性数量很多,但是在没有合适的选择下,人们宁愿单着,也不愿意将就。

(剩男和剩女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双方不存在任何的交集)

 

如果以上这些问题不能解决,人们生二胎的意愿都普遍很低的情况下,就更别说生三胎了。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红色多瑙河 2021-6-6 01:41
井冈山卫士: 最后一个图很有意思。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性市场”造就了两个特殊条件,第一是男女数量不对等在复辟之后(尤其是1990年以后)急剧扩大,逐渐追上革命之前的水 ...
对,在性市场不是那么开放的时候,“剩男”们被各种壁垒分割,反而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说,性市场这种看不见的手直接创造了性焦虑这种带有网络外部性的现象。
引用 井冈山卫士 2021-6-6 01:25
最后一个图很有意思。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性市场”造就了两个特殊条件,第一是男女数量不对等在复辟之后(尤其是1990年以后)急剧扩大,逐渐追上革命之前的水平。另一方面是是性市场本身的开放导致了“上迁婚”的普遍化。这在一方面造就了“剩男”,另一方面又决定了“剩男”在阶级和地域的集中化。自己给自己埋下火药桶。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5 12:48 , Processed in 0.01808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