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谁是甲午战败的第一罪人?

2021-5-28 12:48|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14370| 评论: 5|原作者: 李晓鹏

摘要: 近年来为李鸿章翻案的声音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应该是一部名叫《走向共和》的电视剧。它在2003年首次播出的时候,我正在读大学本科,历史知识比较匮乏,看完之后感到相当震撼,几乎完全被它洗脑:原来李鸿章是这样一位忍辱负重的大英雄啊!

诺大一个中国,不是谁都有资格卖国的。就算是出卖国家机密赚点小钱,那也得有情报来源。山野村夫,想卖国也没有资源。清朝末年,如果要搞个卖国资格排名,李鸿章不一定能排第一,但前三是有保证的。中法战争之后,甲午战争之前,中国最有权势的人物,也就是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二人,光绪皇帝都差点,更不要说醇亲王、翁同龢这些人了——他们都不过是慈禧权力羽翼之下的附庸。只有李鸿章拥有自己独立的权力根基——淮军集团。它既是清朝国防军的主力精锐,也是李鸿章的私家军。

淮军在握的李鸿章,就不仅仅是慈禧太后信任的高级大臣,他本身就是慈禧太后权力的关键支柱和重要来源。二人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政府层级框架中的上下级关系,而是政治同盟关系。对慈禧而言,皇帝不听话都可以想办法换,李鸿章的位置却无法被取代。这是李鸿章能够稳坐直隶总督之位二十五年的关键原因。

有了这样的地位和实力,卖起国来才能够得心应手。《马关条约》谈判,日本认定了只有两个人有资格去谈,一个是恭亲王奕?,一个就是李鸿章。派其他人去,日本方面根本就拒绝谈判。所以《走向共和》里边盛宣怀想要签字的情节是相当可笑的。在重大卖国条款上签字不是谁想签就签的,必须权势地位达到一定高度才行。《马关条约》核心条款的最终拍板人是慈禧和光绪皇帝,但他们也不想卖国,不想割地赔款,拍板的时候也伤心难过悲痛欲绝。让他们不得不认可这些卖国条款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在战场上一败涂地。二十多年了,给了淮军和北洋水师数以千万计的白银,给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以及各种军政高级职位,给了开煤矿开兵工厂开垄断企业等各种特权资源,最后打起仗来一溃千里,让你在战败条约上签个字难道还委屈你了?再说也没人规定每次卖国就只能有一个卖国贼,无非也就是谁是头号卖国贼谁是二号卖国贼的区别。说慈禧卖国并不能说明李鸿章不卖国,说李鸿章卖国也不能说明慈禧没卖国。在签署《马关条约》的问题上说李鸿章是卖国贼不会有错。

而李鸿章的卖国行为,又远不是当谈判代表签署过几个卖国条约那么简单。李鸿章的卖国,是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到亲自谈判签字层面“三位一体”的。

在战略层面,李鸿章晚清外交战略的主要制定者。他过分迷信“合纵连横”的外交手腕对列强的制约作用,没有看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不独立自强,列强只会欺软怕硬,没有哪一个列强是“靠得住”的。1871年,日本刚结束倒幕运动的内战,开始维新变法,就来找中国签通商条约。条约的内容还比较平等,主要是互相开放通商口岸,因为那时候日本还很弱。李鸿章便想要与日本联合,幻想“联日抗西”,因为大家都是黄种人嘛,都被迫跟西方列强签了不少不平等条约,联合起来与列强斗争是理所当然的。他故意在条约里边增加了针对第三国的条款,规定有他国对待中日的“不公之事”,中日要“彼此相助”。可日本哪里有力量和心思去对抗列强?朝思暮想的就是可以像其他列强一样来侵略腐朽的清国。刚发展了几年有点实力,就迫不及待的在1875年侵略台湾。李鸿章眼见“联日抗西”行不通,又开始“联英抗日”。不料琅威理事件后,英国眼见李鸿章的北洋水师过于腐败无能,下定决心扶持日本。甲午战争,李鸿章屡次请求英国出面干涉都被拒绝,眼见俄国出头帮中国要回了辽东半岛,又制定“联俄抗日”的战略,主动要去找俄国签秘密军事同盟条约。俄国人一看,这不是送上门的肉吗?立刻趁机提出要修铁路横穿东北,随后又强占旅顺和大连。李鸿章这一系列的“联A抗B”战略实施下来,每变一次,就被他幻想联合的对象敲诈勒索一轮。

在军队建设上,李鸿章一贯主张“造不如买”,耗费巨资购买外国先进武器,把这些钱变成了列强养活技术研发人员和制造业工人的经费,严重耽误了国内军工产业的发展。这也是在战略路线上卖国的体现。

在战术层面。由于列强都知道李鸿章“爱好和平”,害怕跟列强开战,便一再利用这种弱点来为自己争取战术上的主动地位。最典型的就是中法战争,法国方面一旦发现局面不利就赶紧找李鸿章和谈,给出诱人的条件换取清军停战或撤兵,然后积极调兵遣将。一旦调兵完成,马上就找借口停止谈判甚至撕毁条约再战。李鸿章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当受骗,成了法国侵略中国的方便工具。所以左宗棠才骂他,说十个法国将军都不如一个李鸿章坏事。

后来,日本也是不断利用李鸿章的这个特点,以武力为威胁逼迫李鸿章不断退让。在国力弱小的时候,就先通过威胁和谈判让李鸿章在1885年签署《中日天津条约》。这个条约承认了朝鲜出现内乱的时候,日本可以跟中国拥有同等的出兵干涉的权利。这就为1895年日军借口朝鲜内乱进入朝鲜,并借机与清军开战创造了条件。

最后,落到具体的条约谈判层面,作为清朝外战战略制定者和战术执行人的李鸿章,也被列强谈判代表们所“青睐”,强烈要求他亲自出面谈判。李鸿章谈判的特点是喜欢做表面文章,死要面子——只要能给朝廷(实际就是慈禧)和李鸿章本人足够的“面子”,很多实质性的卖国条款李鸿章反而并不介意。跟李鸿章谈判,无论是书信往来还是当面交涉,气氛都十分紧张,李鸿章喜欢据理力争甚至拍桌子表示强硬,表演欲很强,也就是场面上一定要“好看”,但私下却非常愿意妥协。

1876年,日本侵略台湾之后第二年,就转而派兵入侵朝鲜江华岛,并逼迫朝鲜跟它签订不平等条约。朝鲜坚决拒绝,并表示朝鲜为中国的传统属国,日本想要跟朝鲜签外事条约需要去找清政府谈。日本就派外交代表森有礼去跟李鸿章谈。李鸿章跟森有礼进行了足足七个小时的激烈辩论,场面一度剑拔弩张。李鸿章坚称朝鲜是中国的属国毋庸置疑,日本如果胆敢侵犯朝鲜,中国一定不会袖手旁观。

等七小时的辩论结束,李鸿章转头就告诉总理衙门,建议礼部派人去说服朝鲜,接待日本谈判代表。清朝最终对日本和朝鲜的谈判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

最后,朝鲜被迫和日本签订了《日朝修好条规》这个不平等条约,朝鲜单方面向日本开放通商,并在通商口岸赋予日本领事裁判权,还允许日本对朝鲜海岸进行测绘。

李鸿章的这一番表演,看起来矛盾,其实不矛盾。他跟森有礼的辩论,是争的“面子问题”——中国作为宗主国的面子一定要保住,至于朝鲜的损失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国国家安全的损害,则是可以私下进行利益交换的筹码。

1875年,李鸿章在日本侵略台湾的谈判中,也是一样。他坚持的重点始终是反复要求日本要尊重中国的“国体”和“体面”。日本侵略了中国领土,在打不赢的情况下还要找中国赔钱,这种条件李鸿章都可以答应——只要能找到“体面”的借口就行。最终日本同意以“赔偿日军在台湾修建的房屋损失”为由索取赔款,而不是直接索赔军费,李鸿章就欣然应允了。

列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们都是极高明的人物,很容易就看懂了李鸿章的战略战术和谈判技巧。对李鸿章,只需要坚船利炮加以威胁,然后在表面上给他和他的政治盟友慈禧太后留够“体面”,他就什么卖国条件都可以考虑。李鸿章手握大清国最精锐的国防军,又有高明的政治手腕,深受慈禧太后信任,只要他接受的条件,基本上就能定下来。李鸿章有足够的本事去平息清政府内部对他“卖国”的指责,绝不至于像崇厚一样签完条约就被抓起来判刑。跟李鸿章谈,“交易成本”最低。于是,列强迫切希望在涉华问题上以李鸿章为对手进行沟通和谈判,给他戴上一大堆高帽子,诸如“中国最伟大的外交家”等头衔,进一步提高他在国内的威望地位,在谈判的时候也尽量对他个人进行吹捧,甚至像俄国人那样愿意安排贿赂,至于攫取对华殖民利益的核心条款,则寸步不让。最后,在经过一番激烈的唇枪舌战、李鸿章的表演欲和虚荣心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几乎总能达到目的。

这样,在签署卖国条约的数量上,李鸿章便成了当之无愧的晚清第一人。

所以,我们才说,李鸿章凭实力卖国。在出卖国家利益方面,李鸿章战略卖国、战术卖国、签字卖国“三位一体”,从国家战略制定一直到最后在卖国条约上签字画押,都亲力亲为,为列强攫取对华殖民利益提供全流程服务,并在其间收受贿赂、谋取个人政治资本,是近代中国的头号卖国贼。在危害国家利益、阻碍中国进步方面,更是祸国、窃国、卖国“三位一体”,堪称近代中国第一国贼。



[1]月映长河,著:《决战甲午:1894-1895》,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版


3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井冈山卫士 2021-5-29 00:14
依狄尔特: 李晓鹏总算火出圈了,最近一直没来得及看他写的。
李晓鹏是哪路英雄?
引用 依狄尔特 2021-5-28 23:11
李晓鹏总算火出圈了,最近一直没来得及看他写的。
引用 激活 2021-5-28 17:00
作者公众号的文章,好像立场站的很对,部分内容虽不符合左人阅读,但其他方面还可以
引用 井冈山卫士 2021-5-28 13:00
《走向共和》里面还让李鸿章说“把权力关进笼子”。特别符合本世纪初《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的地摊文学风格。
引用 远航一号 2021-5-28 12:53
深度历史文章,值得一看。推翻了《走向共和》伪造出来的自由派反动历史观。

查看全部评论(5)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21:23 , Processed in 0.02121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