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学点马克思主义(二十六)—— 半外围和世界阶级斗争

2020-3-12 08:11|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83406| 评论: 0|原作者: 红色中国网理论编写组

摘要: 半外围国家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资本积累以后必然造成社会结构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但是在半外围资本积累的空间里不可能承受这些要求。这势必意味着,要么是从根本上推翻资本积累体制,要么就必须重新确立资本积累条件,打破原有的社会安排。

学点马克思主义(二十六)—— 半外围和世界阶级斗争

 

红色中国网理论编写组

 

核心国家的危机只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在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危机的一个部分,另外一个主要部分是半外围国家的危机。当时世界上的半外围国家有哪些?放到二十世纪中期,首先是苏联,然后是拉丁美洲的几个大国,像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然后是东欧国家,像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然后是几个主要的南欧国家,比如意大利、葡萄牙、希腊,以及东亚的日本。半外围危机的阶级矛盾可能会和中国即将进入的阶级斗争激化的局面有很大的相似性。

二十世纪上半期,这些半外围国家通过不同形式的社会变革,有的是通过革命,比如俄国,有的通过其他形势的内部变革,或者虽然不是无产阶级革命但是其他形式的重大的革命,比如1917年的墨西哥革命,通过这些变化,初步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到了二十世纪上半期,当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出现重大危机,特别是核心国家出现重大危机,这些半外围国家成为主要的受益者。当然受益的方式和时间点各有不同,比如苏联和拉美主要大国,它们的工业化基本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大萧条期间起步的。大萧条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严重过剩,资本家大量抛售机器,包括当时最先进的机器。抛售机器是核心国家在当时转移旧的产业的一种方式。比如苏联在三十年代初期进口了大量机器设备,相当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以致于三十年代末期斯大林可以夸口说:虽然苏联劳动生产率还不够高,但是就新工厂里的工农业生产设备来讲,苏联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这就是苏联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出口受益的程度。二十世纪中期,苏联和拉美大国,成了当时的世界资本转移的受益者。

      日本和南欧国家主要是在二战以后利用当时新形成的世界资本主义的国际关系、有利的地缘政治条件。比如日本在战后成为美国在东亚的仆从国,利用这种有利的条件实现了经济起飞。日本是少有的从半外围国家跃进到核心国家的例子。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主要半外围国家都实现了比较快的经济增长,比如苏联、拉美、东欧、南欧、日本。到了六十年代,苏联、几个拉美大国、南欧国家基本实现了城市化、工业化,开始出现强大的工人阶级和强大的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主要指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力量增强以后,他们有新的政治和经济要求,甚至要求比照西方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但是到了七十年代以后,半外围国家依靠原有的资本转移进行经济增长的潜力基本耗尽,也就是说它们处于既无法和核心国家在高技术上竞争又无法和外围国家在低劳动成本上竞争的窘迫的处境,使得半外围国家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矛盾的焦点。

在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半外围国家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阶级斗争事件。比如1964年巴西发生军事事变,推翻了有进步倾向、民主选举产生的古拉特政府。1969年阿联德在智利当选总统,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通过民主选举获胜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1973年被军事政变推翻,阿联德牺牲。皮诺切特上台以后在智利实行了残酷的法西斯统治,智利工人阶级付出了血的代价。在经济上,大概在短短的几年里,智利的国民收入分配里面工资的份额从40%下降到20%。葡萄牙到了六十年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面仅剩的仍然企图维持庞大殖民帝国的国家。到了六十年代亚非大多数国家已经独立,但是在非洲,葡萄牙仍然保持着莫桑比克、安哥拉、几内亚比绍等几块殖民地,遭到了当地人民的反抗,葡萄牙派出殖民军镇压。非洲人民在反抗过程中受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影响,领导人学习了大量的马列毛著作。在战争中,葡萄牙的殖民军连吃败仗,也接触了非洲人民解放运动的各种思想和马列著作,从而使得葡萄牙殖民军中下级军官的思想迅速激进化,在葡萄牙军队中形成了革命军人的“武装力量运动”。在1974年爆发了康乃馨革命,据说颜色革命这一说法的起源就是这里。武装力量运动夺权后,葡萄牙共产党一度实际上控制了葡萄牙政府。

   在社会主义阵营里,1968年有布拉格之春,1970年波兰发生大规模工人罢工,造成流血事件,当时叫格但斯克事件。整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整个半外围都处于震荡之中。波兰1970年的格但斯克事件发生以后,当时的波兰统一工人党的第一书记哥穆尔卡下台。哥穆尔卡出身工人,年轻时是纺织工人,二战前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多次被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原来的波兰共产党领导人被斯大林清洗掉。1943年,波兰共产党重建,改名叫波兰工人党,哥穆尔卡担任第一书记一直到战后的1948年,领导了波兰工人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因为与斯大林的分歧,哥穆尔卡先是被免职后来又被开除出党,1951-1954年被抓进监狱。在1956年,波兰发生了波兹南事件,发生了流血事件。当时是苏共二十大以后,东欧出现了去斯大林化时期。波兰统一工人党当时的第一书记奥哈布把哥穆尔卡从监狱请出来。当时波兰内部十分动荡,赫鲁晓夫怕波兰脱离华沙条约阵营,所以派军队大军压境。赫鲁晓夫未经波兰政府允许突然率领苏联党政代表团飞到华沙与波兰统一工人党领导人谈判,奥哈布在未通知赫鲁晓夫的情况下请哥穆尔卡参加波兰谈判代表团,并且告诉赫鲁晓夫,哥穆尔卡重新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在谈判的时候,波兰方面表示,如果苏联军队进入波兰境内,波兰武装力量将进行抵抗。后来谈判气氛还是缓和了,中国共产党起了一定的调解作用。哥穆尔卡重新担任第一书记,他开始担任第一书记的时候,得到了波兰各界的拥护。哥穆尔卡执政期间,曾经是波兰历史上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哥穆尔卡本人也十分简朴,长期住在工人公寓里。到了六十年代以后,波兰各种矛盾激化。格但斯克事件的直接起因是波兰遇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因此波兰政府想要提高食品价格,结果触发了工人罢工。实质上,波兰不能一方面满足资本积累的需要,另一方面满足工人的物质要求。

哥穆尔卡下台后,盖莱克担任统一工人党领导人,盖莱克年轻时在法国煤矿当工人,相对来讲受西方影响较多。盖莱克上台后采取了什么办法呢?现在觉得可能是很愚蠢的,在当时却是很受欢迎。又想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又想给工人涨工资,怎么办呢?借外债。那个时候世界经济中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油价大幅度上升,各个主要的石油出口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叫石油美元。中东的君主国有石油美元又没有什么用,于是就存到西方银行,西方银行一度出现资本大量过剩的局面,于是纷纷鼓励东欧、拉美国家借外债,开始给的利率非常低。盖莱克的如意算盘是用低利率借外债,搞出口加工业,用出口的钱还债。这样又可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又可以给工人涨工资,又可以有社会稳定,当时很多国家的逻辑都是这样。1979年,里根、撒切尔上台,西方资本主义遇到危机,开始采用货币主义政策。实际上美国的货币主义政策主要受害者是广大的半外围国家和非洲。1979年美国利率突然大幅度上升,从拉美到东欧的一大片地区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困境。1982年,拉丁美洲债务危机爆发。波兰1980年已经陷入困境了,波兰政府又想提高食品价格,于是不可避免地又引起了工人罢工,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了有重大影响的团结工会运动。到了八十年代,东欧经济已经难以维持。苏联稍微好一些,七十年代苏联还可以靠石油出口维持一些局面,并且补偿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到了八十年代苏联石油产量也开始下降。1982年以后,一方面世界经济危机,从而石油消费减少,另一方面,西方自己的产量也有所增加,一个是英国的北海油田,另一个是美国的阿拉斯加油田,都在这个时期大幅度增产。就在油价开始下跌的时候,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合谋,沙特阿拉伯继续增加石油产量,从而使得世界石油价格进一步暴跌。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苏联经济也撑不下去了。接下来,1989年柏林墙倒塌,东欧各国纷纷实行休克疗法。到了九十年代,各个半外围国家的工人阶级普遍受到重大挫败。从今天的环境来讲,怎么理解半外围国家工人阶级的挫败?为什么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这些阶级斗争没有导致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

半外围国家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资本积累以后必然造成社会结构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主要是城市工人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当城市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以后,他们势必有更高的政治和经济要求,但是在半外围资本积累的空间里不可能承受这些要求。这个时候,势必意味着,要么是从根本上推翻资本积累体制,要么就必须重新确立资本积累条件,打破原有的社会安排。

半外围国家到了七十、八十年代,统治集团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呢?一种方案是把原有工业消灭,顺便把原有的工人阶级摧毁,从而从半外围退步到外围,也就是半外围国家的外围化。这种方案不是不可以,但是劳动人民要付出代价,资产阶级也要付出代价。因为它意味着实际上要把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口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扔出去。包袱扔掉了,但是也不能被世界资本积累体系有效运用。半外围国家或者接近半外围国家地位的,走上外围化前途的,有许多中东国家,伊拉克、叙利亚、埃及都属于这种情况,东欧的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的乌克兰、高加索各共和国,中亚各共和国,基本上属于被外围化了,不再进入有效资本积累范围了。

再有一种情况,还是保留在半外围的条件下,但是进行彻底的产业结构的重组,重新找到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位置。具体来说,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的繁荣,带动了对世界范围的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使得一些半外围国家可以为新的能源和原材料的出口国,比如俄罗斯,比如几个拉美大国,主要是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阿根廷。通过这样的调整,尤其在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比较高的时候,能源和原材料的出口不仅能够保证资本积累,还能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维持国内的阶级妥协。这种妥协在拉丁美洲表现为所谓的左转,在俄罗斯表现为普京治下的国家资本主义。东欧的几个无产阶级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 —— 波兰、捷克共和国、匈牙利可以被吸收进西欧为主的欧盟体系里面,成为欧盟体系里的半外围国家。

对于半外围国家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来说,一定意义上,最理想的情况是从半外围跃进到核心,但是在世界历史上,这是少有发生的。只有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少数几个地方,利用了极其有利的战后政治和地理条件能够有这样的幸运,从半外围跃进到核心或准核心。

以上大概是半外围国家克服资本积累危机的几种方案。除了这几种方案以外,有没有可能在半外围国家阶级斗争激化的时候造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途呢?

在历史上,要在半外围国家实现社会主义过渡,所遇到的困难与半外围国家在资本积累方面遇到的困难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说,一方面,要能够充分满足劳动人民的政治经济要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要满足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同时,还要在被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包围的条件下维持一定的资本积累的规模和速度,这是原来的半外围资本积累体制没有解决的。如果是向社会主义过渡,也是不容易解决的。比如说作为一个半外围国家,它势必要进口一些核心国家的设备、技术、能源、原材料、劳动人民的消费品,所以有进口的需要,那么你能不能够在世界市场上有足够的竞争力,有足够的出口来弥补进口?你既不能与核心国家在高技术上竞争,又不能和外围国家竞争血汗工厂,那么如何保持出口竞争力?这是一个难点。另外,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经常采用的有力武器就是大规模的资本外逃,要不要采取资本管制?如果采取资本管制,资本家即使不能把货币资本转移,资本家可以选择进行投资罢工。或者即使大规模进行没收资本家财产的行动,短时间内工人阶级能不能代替资本家进行工厂和经济的管理?在经济混乱的过程中,城市小资产阶级还能不能保持对工人阶级的信任和同盟?智利社会主义过渡到后期就遇到了这些严重困难。智利后来发生军事政变,直接原因是军队支持了资产阶级,后面更加深刻的原因也包括了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后期倒向资产阶级。再比如委内瑞拉,石油是主要工业。查韦斯执政初期,石油名义上是国有企业,实际上是被与资产阶级密切联系的高级管理人员控制,就出现了石油业高级管理人员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行罢工的局面。虽然后来在工人支持下努力恢复生产,但是委内瑞拉始终没有恢复到查韦斯执政前的石油产量。这些都是半外围国家实际面临的困难。

在这样的条件下,对于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有什么样的启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未来的中国资本主义也遇到类似的半外围危机的时候,也就是主流媒体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进行比如说外围化、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内保持半外围地位但调整结构、从半外围跃进核心,有没有可能按照三种方式里的任何一种来达成解决危机的条件?如果不能,那么中国工人就能首先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确保未来的危机不会按照对资产阶级有利的方式来解决,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能不能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我们可以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点,与前面讲的半外围国家不同,今天的中国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中心,一定意义上也是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分工体系的轴心。中国一旦发生重大的阶级斗争,即使不说引起世界革命,也会造成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分工体系的瘫痪,这可能会对未来中国的革命性变化造成有利的条件。第二点,也可能是更主要的方面,在二十世纪,各个国家的革命、社会变化都是为了寻找新的方式,重新确立资本积累的有利条件。在二十一世纪,我们面临全然不同的问题,我们面临着世界资本积累已经与世界生态可持续性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不仅是在世界范围,在中国范围也是如此。所以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根本挑战是人类怎样由全社会对经济剩余进行控制,并且经济剩余不再用于资本积累,而是用于实现生态可持续性以及满足人民基本需要的目的。怎么样从经济剩余用于资本积累过渡到将经济剩余用于生态可持续性以及满足全社会的需要,这个历史转变是我们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8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9:09 , Processed in 0.03715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