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通信产业发展壮大,首要功臣是国家而不是某企业

2019-12-11 11:10|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16059| 评论: 0|原作者: 铁流|来自: 铁君公众号

摘要: 华为和中兴在海外扩张,高度依赖国家政策扶持,等于是海外客户即便贫困潦倒,也可以从中资银行借钱买华为和中兴的设备。华为增长如此迅速的原因之一是它从国家开发银行获得了300亿美元信贷额度的支持,这使得华为可以给顾客提供比竞争者更优厚的资费条件。

  事实上,通信行业是高度政府保护和政策扶持下发展起来的产业。1999-2001年的中外各种力量围绕中国加入WTO超级博弈时,当时的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顶住了主流意见,坚决反对电信业过度开放,强调如果丧失信息安全则国家安全毫无保障,坚持认为不能允许外资绝对控股国内电信设备商、国内电信设备采购必须给民族电信设备企业留下一定份额,不允许外资垄断。由此,华为、中兴通讯等才能在起步之初不被跨国公司一口吞并,民族电信设备业的萌芽才不至于被连根拔起。其后,华为在发展中匮乏资金,早期阶段还得到了电信企业的融资支持。这才使华为积累了第一桶金。

  正是在国家意志下,运营商硬着头皮用,采购国产设备支持国产厂商,并在使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螺旋式提升,完成了从没法用,到堪用,再到好用的转变。

  在海外市场的扩展中,国有银行的政策性贷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华为和中兴之所以在早些年能够在海外攻城略地,主要是受益于国家政策和中国商业网络的扩张。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自2004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国有银行陆续向华为、中兴提供了高额出口信贷,进而引欧盟双反调查。

  以国开行为例,从2004至2009年向华为的客户提供100亿美元信贷额度,2009年到期之后,其又将这一额度提升至300亿美元。同时,2010年年中,华为副总裁胡厚昆在公开信中称华为的客户共使用了国开行的100亿美元额度。

  类似的,国开行与中兴也签署150亿美元《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主要也是为了满足购买中兴设备及相关技术服务的海外客户的融资需求。

  也就是说,华为和中兴在海外扩张,高度依赖国家政策扶持,等于是海外客户即便贫困潦倒,也可以从中资银行借钱买华为和中兴的设备。

  2011年6月15日,美国进出口银行总裁霍赫贝格就直言,华为增长如此迅速的原因之一是它从国家开发银行获得了300亿美元信贷额度的支持,这使得华为可以给顾客提供比竞争者更优厚的资费条件。

  不过,这种政策扶持虽然使华为和中兴在海外高速扩张,但客户的还贷支付能力却取决于当地电信市场的实际增长,这使的风险在相关银行和产业链上数以百计的中小企业间互相传递,以至于讨债成为华为、中兴分包商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此前,印度一家运营商破产,国开行成为第一大债权人,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均位列债权人名单。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中国国有银行对通信公司提供了买方信贷,使亚非拉运营商可以用中资银行的钱购买中国企业的通信设备。

  即便是现在,政府采购和国企采购依然是国内通信寡头的重要利润来源,比如此前国内运营商采购服务器,事实上,X86服务器的不可替代性很低,高度同质化,从浪潮、华为、曙光、联想、宝德等公司买到的X86服务器最大差别就是品牌,以至于网友调侃,Intel是这些采购的最大赢家。但从运营商从不同厂商采购的比例看,网友调侃:这个采购比例完美体现了各厂商和运营商的关系,而这些采购的规模都以亿元人民币为单位的。

  4G时代,中国4G基站数量占到全球70%以上,同时三大运营商从华为中兴采购基站数量是有政策红线的,不能低于40%和35%的比例,这等于是把全球一半市场直接交给华为和中兴。这种扶持力度是绝无仅有的,任何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借助政策吃下全球市场的20%以上,只要不是阿斗,都能一点一点的做起来。

  到了5G时代,扶持的力度就更大了,运营商嫌弃5G基站覆盖差、成本高、功耗大,就行政指令红头文件制定5G规划,要求运营商采购。5G基站成本太贵,一些地方政府出台补贴政策。功耗太大降不下来,政府行政力量补贴压低电价。5G没有杀手应用,只能用来测网速,政府变了法子帮忙推广找应用。5G投资方面,政府更是计划投资上万亿投资。

  从实践上看,个别企业的成功,真心不是像其员工标榜的那样,全部归功于自己牛逼,把外界对自己的帮助全部抹杀,甚至把政府视为拖后腿的。回首某龙头企业的发展历程,政府、国企、国有银行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发挥了巨大作用。喝水不忘挖井人,做人做事要学会感恩。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0:06 , Processed in 0.011230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