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查看内容

一个老香港人对当前乱局的思考和预测

2019-11-17 23:03|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6777| 评论: 0|原作者: 不二塘不2塘|来自: 不二塘不2塘

摘要: 现在搞到这么大阵仗,最终全校停课,恰逢期末考试,将来考研和找工作都受影响,那些不闹事的学生也受到惩罚。为什么没有别的中大学生挺身而出,保护校园,我也很不能理解。

二、香港闹到如此的三大因素:美国、联B以及两个女人

 

首先,最大的责任方,当然是美帝。


打压中国,已经是美国朝野上下共识的基本国策,当然不会放过如今香港这个机会,为中国添乱。


美国甚至不要做什么,只要它有这个基本态度,以它的影响力,足以影响大局。

 

特区政府为何迟迟不敢强硬对付暴徒?


为什么美国警察遇到同样情况可以开枪,香港警察就不可以?


香港特区政府高层都要向外界公布财产状况,他们大都在英美加拥有价值不菲的物业,前后几任特首,其家人都持外国护照。


美国可以随时宣布制裁香港政府官员。


这些官员怎会不怕?根本强硬不起来。

 

讽刺的是,唯一铁了心要向内地靠拢的特首曾荫权,打算卸任后要在内地定居,反而因为在深圳租房而被指受收利益,而被抓了起来,尽管法庭最后说他是冤枉的。

 

美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取态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你见到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在澳洲怒对港独分子,你见过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有这样做吗?


美国是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地方,反而最不敢发言,否则马上就把你遣送回去。大家都心里有数。

 

第二个最大的责任方,是中央治港班子。


在这里不太方便讲太多,我只讲一点,就是统战路线出现了严重错误。


这么多年来,中联办热衷搞各种联欢晚宴,打交道都是总商会,各种协会,同乡会;八项规定都出来了,还一直吃吃喝喝,其实很多香港人看在眼里都不是味儿。

 

中央统战真正应花大功夫的是基层工作、尤其是青年工作。


最近香港的事态也都说明,青年工作是完全失败。不要说都是美帝的因素,你有无尽资源,有祖国做后盾,每年大量政府补贴的香港内地青年交流考察团,军事体验营,还搞成这样,不需要检讨吗?

 

我举一个例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联办每年的年度酒会都会邀请香港各大学的学生会,最近几十年当然避之不及。


但你连学生会的统战工作都不想去做,青年工作又如何开展?如果都是自己人,你好我好大家好,那又何须统战?


在香港这个“白区”,反而丢掉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朴实作风,不接地气,走上层路线搞小圈子,真是怪事。

 

第三个最大责任方,是香港特区政府,其中的某些官员。


我曾经在香港政府工作过好几年,有搞过政策研究,也和所谓的泛民主派打过交道,所以有更多一些的观察。这个话题也比较不犯忌,所以可以多说几句。

 

在我看来,今天香港的政治困局,是两个女人造成的


第一个女人,是特区政府成立后的教育局罗范焦芬,在我看来,她简直是香港的历史罪人。


8*9年后,邓小平说过“过去十年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


今日香港的年轻人离内地越来越远,不惜上街暴力示威、反中;都是回归后的教育失误造成的。

 

在我读中学年代,香港仍是殖民地统治,“中国历史”和“历史”,是两门独立的科目,并且是必修科。


“历史”是西方的学科模式,以数据、逻辑讲述世界历史发展,例如讲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比较偏近专题式的研究。

 

“中国历史”则比较传统,讲历代治乱兴衰,材料来自史记、资治通鉴这些传统史料,比较唯心。


但英国人不会管你中国人如何讲述自己的历史,基本不会干预。历史是中国人的信仰,中国的史学也许不那么科学,但是一种传承,以锵锵的古典语文讲述民族历史,才会融入真正的中国文化。

 

在传统史学的熏陶下,英国人治下的香港,不夸张地说,在当时华人社会中是民族情绪最浓烈的,对中国,对身为中国人的认同感最高。


许多内地人不知道的是,在七八十年代,所有香港的大学学生会都是亲中的,而且在当时港英政府的打压下,都强烈支持主权回归中国。香港影视的霍元甲、陈真、黄飞鸿,民族情感强烈无比。

 

特区政府成立后,情况反而调转过来。


罗范上台后,推行教育改革,中学设两门历史课不符合效益,所以就合并为一科。


现代史学更为强势,传统的中国史学一下就被消融进入世界历史,成为冷冰冰的历史教材

 

香港中学没有思想教育、没有国民教育。


殖民地时代的中国历史课程就是国民教育,告诉香港人何为中国,何为中国人。


特区政府取消独立的中国历史科,等于自毁长城。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4 17:05 , Processed in 0.01176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