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社区 查看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与主线

2019-10-28 23:55|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2418| 评论: 0|原作者: 李济广|来自: 昆仑策网

摘要: 财产的最终归属权属于狭义所有权、归属权所有制,是所有制的首要含义甚至是本来含义,不同于广义所有权即生产关系总和所有制。资本所有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生产资料公有权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然起点

 

1.webp.jpg

【摘 要】财产的最终归属权属于狭义所有权、归属权所有制,是所有制的首要含义甚至是本来含义,不同于广义所有权即生产关系总和所有制。资本所有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生产资料公有权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然起点,因为公有权是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胚胎和基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是公有权的延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承续《资本论》的使命和所有制主线,以公有权延展出来的公有制为主线,因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其总和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公有制对社会各领域有决定性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都需以公有制为纲。

科学确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和体系主线对保证其内容合理和观点到位至关重要,而起点和主线密切相关。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已有观点大多偏离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一些观点有价值但有片面性、不彻底,或存在未能解释清楚的逻辑问题。这种状况对于正确发挥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作用影响甚大,事关大是大非,必须讨论清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理保持一致性。但近年来相关研究都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而且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应当首先深化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包括其起点与主线进行研究。

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

 

1.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文献述评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苏联自50年代末起开展了多次讨论,提出的起点范畴涉及生产资料公有制、集体性、直接社会劳动、劳动社会化、计划性、直接社会产品和社会需要等。我国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笔者查到相关文献30多篇,其中所提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点范畴有:(1)公有制,或社会主义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力或劳动及其产品个人所有制。(2)商品,或产品和商品,或社会组织商品。(3)劳动。具体以劳动二重性、劳动一般、联合劳动等原理为依据。(4)其它如消费需要,计划性,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直接结合,企业,经济资源,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需要一般。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或起点范畴,近几年我国学术界所提主张主要有:(1)所有制,或基本经济制度。(2)商品,或变形的商品,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3)社会主义本质论。(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5)人民主体论。(6)体现共产党领导的国家。(7)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平等劳动的根源当代生产力。(8)动态发展中有集体观念且追求私利的人。(9)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剩余产品。(10)人力产权。

本文认为,理论探讨不应自说自话,而应在对话中求得前进。就商品起点论而言,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初很长时间以及目前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商品并不是产品的典型形式,现在也没有定论认为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也必然实行商品经济。商品起点论的致命缺陷更在于商品不可能衍生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商品经济自发运行还会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商品原理也不能成为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理论基础,例如按劳分配等并不能根据商品或“变形的商品”“特色商品”推演而来。抛开公有性,从商品出发连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制度都说不清,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也说不清。机械地寻找经济细胞会淡化经济关系的前提条件。

就劳动起点论而言,劳动二重性作为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主要作用是为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提供前提,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需要这种揭露;“枢纽”是个拐点、关键点,但不意味着对一切理论的分析都发挥主导作用。政治经济学如果从一般劳动出发,则可能是没有方向规定的任意前行。“联合劳动”范畴虽然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公有制的特征,但逻辑上是先有公有权然后才能有联合劳动。运用联合劳动原理分析等量劳动的交换、分配中的劳动时间计量、剩余劳动的作用、社会主义消费等现象,都非常勉强,这些现象更多体现的是劳动的非联合一面。

那些非主流观点所提主张,也都不符合政治经济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所提起点范畴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理论基础。计划性是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结果和要求。企业包含的各种生产关系只有在公有制原理明确之后才能得到清楚正确的解释。消费需要、需要一般、经济资源、剩余产品等范畴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都不具有特殊关联性,需要、资源和人力产权等范畴只有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加以说明才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内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虽是公有制建立的条件但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缺乏持续的关联性。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直接结合是理想境界但在很长时期内做不到,而且主要是微观层面的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如果从所有制出发,考虑到了私有制经济存在的现实,但私有制不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许多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需要公有制而不需要私有制来解释。以人民主体论为起点有点突如其来,社会主义经济以人民为主体是人民作为所有者的要求。社会主义本质是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应有结果,不能先于公有权而存在。解放和更好发展生产力正是马克思的公有制主张所要达到的首要目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和发展的一个环节,但国家这样做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的客观要求决定的。如果没有公有权,当代生产力并不能引致平等劳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是“有集体观念且追求私利的人”建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制度的依据也不在于此。

总之,社会主义经济的范畴和现象,都以公有制为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如果不以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为开端,就很难顺畅科学地展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真谛。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遇到的“矛盾”是:公有制起点论的反对者认为,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不能表现于体系的开端,而只能贯穿于体系全过程;公有制不是经济的细胞而是宏观事物,公有制不是抽象而是具体。上述“矛盾”的根源在于,所有制的通行定义不准确。

2.要区分“归属权所有制”与“生产关系总和所有制”、狭义所有权与广义所有权

大家熟知,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不是研究财产关系的法律表现意志关系,而是研究其现实形态生产关系,人们据此认为所有制是经济关系而非法律归属关系。但是马克思对此没有提到“所有制”一词,因此不能由此断定经济上的生产关系才是所有制而法律上的财产关系不是所有制。马克思还指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上层建筑的基础;生产关系总合起来构成社会关系,构成社会。但这里马克思并没有说生产关系的总和等于所有制,因此也不能由此推断所有制仅仅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含有别的涵义。诚然,马克思讲过,私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但问题是,第一,经济上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总和,那么,法律上的所有制或所有权是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第二,政治经济学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是否也应联系法律所有权?第三,“生产关系的总和”中是不是也包括财产归谁所有这样一个问题?

实际上,对马克思主义来说,财产的最终归属权是一个独立的范畴,是“所有制”的首要含义,甚至是本来含义。马克思著作中的“财产”即英语property和德语Eigentum,包含财产权、所有、所有权等意思,中国也译成“所有制”。“财产最初意味着……,劳动的(进行生产的)主体……把自己的生产或再生产的条件看作是自己的东西。”这里的意思就是财产或所有制问题最初就在于归谁所有(看作是自己的)的问题。马克思关于原始社会“公有制和共同生产”的用语也意味着“公有制”不包括“共同生产”这种生产关系。马克思说,“说财产(占有)是生产的一个条件,那是同义反复。”这里对财产(所有制)强调的是占有,意味着“财产的归属性所有是生产条件”。斯大林合乎逻辑地指出生产关系的内容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这里的所有制形式只能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形式,不会是指生产关系总和的形式,否则就无法与“相互关系”和“分配形式”并列。马克思说私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表示生产关系是广义所有权的表现,并不否定财产的归属权一个是客观的经济现象。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体系里,作为新社会“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公有制也是一个不同于生产关系总和的独立范畴。《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建立政治统治,夺取资产阶级的资本,把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中。按通常的理解,这里就是在讲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但这里绝不是在讲建立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在讲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汉语意义上的生产资料国家所有权、单纯的公有权。同理,《资本论》第一卷的结论性论断——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反杜林论》的结论性论断——生产资料由社会直接占有,恩格斯所说的将小农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都是如此。马克思“生产条件的公有制”的表述,也不能说成是“生产条件的生产关系总和”,只能理解为生产条件的共同占有。

由上可知,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表述较少使用“生产资料公有制”或“公有制”的用语而更多地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来表达。《资本论》关于新社会“土地及劳动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德语Gemeinbesitz,法语possessioncommune)”的表述,在较早的版本中Gemeinbesitz一词用的是Gemeineigentum(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把“公有制”改为“共同占有”表示新社会的制度首先就是土地和劳动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而其它生产关系的构建是后续的事。

公有制通常被定义为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经济制度,实际也是指“生产资料公有权”。

综上所述,从首要的最常见的意义讲,所有制就是指归属权制度或单纯的所有权,这对应于汉语中的“所有权”,可以将其界定为狭义的所有权或狭义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制,可以将其界定为广义所有权或广义所有制。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可称之为“公有权”。

3.公有权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应有起点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归属权公有制即生产资料公有权放在开端,并不是以生产关系的总和为起点,与公有制的涵义并没有逻辑矛盾。教材开头应接续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关于消灭私有制客观要求的内容,阐述实现公有制的历史趋势和公有制的优越性,简要介绍世界范围内公有权所有制的建立过程,同时提及社会主义公有权历史的、现实的及可能的形式。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如在起始部分充分、详尽、理论联系实际地阐述公有制的优越性,则可能涉及联合劳动、按劳分配、民主管理等问题,但这些理论会在后续的阐述中有具体说明,也谈不到是逻辑混乱。毛泽东就肯定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从所有制变革开始写起的做法。正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许兴亚在微信群中所说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如果不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起点,只能走向烦琐哲学和经院哲学。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本质上也是以(资本)所有权为起点。由于资本主义是通过商品经济产生的,商品原理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理论基础,所以《资本论》的写作以商品为起点,但是《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的阐述则是从资本所有权开始的。资本归属性所有权的产生就是货币变成资本,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也是《资本论》直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

马克思说,“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的分离,客观劳动条件和主观劳动力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事实上的基础或起点”,“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它必须成为起点又成为终点,必须放在土地所有制之前来说明”。

资本家占有资本和生产资料是资本主义最基本特征,决定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各种具体形式的本质,孕育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产生,所以,《资本论》的理论分析都以生产资料——通过资本——的私人占有为前提和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权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然起点,其理论逻辑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或“生产关系公有制”是公有权的延展,社会主义经济规律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权为基础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公有权延展出来的(广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联合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等等都是生产资料公有权的要求,而这些课题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内容。同时,在历史上,社会主义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都是随着公有权的诞生而诞生的。“剥夺剥夺者”作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终结论,就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再者,“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或“公有权”是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它虽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细胞,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胚胎和基因。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一般社会主义经济一脉相承,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衍生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体系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与规则,从公有权出发阐述公有制生产关系,进而再分析生产关系方面的“中国特色”。

在实践上,起点决定方向,用发展生产力、商品经济、人民主体等等来引领政治经济学,都很容易发生公有制方向的淡化或迷失。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上处于低潮,中国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与主体地位相距甚远,意识形态领域里对公有制信心不足乃至反对公有制的倾向十分严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有从生产资料公有权出发,并以公有制为主线,才能防止偏离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社会主义轨道,从而有效完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目的,并防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身消亡。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7 05:26 , Processed in 0.01652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