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阿根廷的银行开放与金融危机

2019-10-24 22:30|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1800| 评论: 0|原作者: 杨斌|来自: 察网

摘要: 阿根廷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应防止形成官僚买办的利益集团,为获得腐败利益出卖本国的经济主权,开放过程中屈服于西方施压和苛刻条件,无视外来竞争对民族工业的强烈冲击,对美国的全球化、自由化建议言听计从,放弃政府对国际金融资本流通的监管,任凭外资控制银行、证券等战略行业。 ...

金融领域开放与资本外逃失控

亚洲爆发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媒体曾将其归咎于政府干预过多,存在着管理不善和裙带资本主义。但是,阿根廷是公认的全球化、私有化楷模,美国高官还亲自推荐阿根廷的金融改革,以同样说法解释危机未免牵强附会,人们难免不怀疑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是否同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有关系。我所著的《威胁中国的隐蔽战争》一书,曾剖析了全球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同美国谋求全球霸权战略之间的联系,近年来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证据,一些知情的西方著名经济学家揭露的内幕,布莱尔外交顾问库柏提出的新帝国主义论,公开称国际货币基金为经济帝国主义的工具,以及这次阿根廷爆发的金融危机,为我著作中的分析、判断提供了有力支持。美国获诺贝尔奖的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近来撰文揭露美国操纵国际货币基金,强迫推行的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政策,正是发展中国家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斯蒂格利茨曾指出,国际货币基金倡导的全球化结构调整改革,最终总让发展中国家落入地狱般的经济困境,这种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分为若干步骤,其中第一步就是私有化,更准确的说是腐败化。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相对弱小,工业化很大程度上依靠国有企业,私有化直接意味着削弱民族工业的实力,逐步丧失战略性行业和经济命脉的控制权,丧失同国际资本讨价还价筹码和谈判能力,最终丧失经济主权被迫接受种种苛刻条件。由于私有化过程普遍存在着严重腐败,一个项目往往就有数千万美元回扣,存在着巨大腐败利益诱惑官僚阶层,心甘情愿出卖本国利益充当买办。单纯阿根廷本国的贪污腐败,会导致国内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正,但是,腐败同全球化和私有化相结合,意味着官僚买办阶层同外国资本勾结,贪婪腐败掠夺的胃口千百倍膨胀,私有化很快变成了外国化和腐败化,巨大的社会财富源源不断流失海外,不仅卖光民族先辈艰苦积累的祖业,还背上了令子子孙孙难以偿还的外债。难怪阿根廷推行全球化、私有化以来,尽管出售国有企业获得收入三百亿美元,但政府债务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度增长,同期的外债总额猛增了一千二百多亿美元。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第二个步骤,就是金融领域和资本市场的自由化。伴随着发展中国家推行私有化,逐步丧失民族经济实力和谈判能力,国际资本就会提出越来越苛刻的要求,逼迫发展中国家开放战略性行业,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金融领域自由化,向外资开放银行业和证券市场,这样国际金融资本就享有充分自由,能够不受约束地迅速流入、流出,随意操纵金融、证券和外汇市场,炒作各种金融泡沫并谋取投机暴利,直接威胁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稳定。私有化为出售大型国有银行开路,金融自由化反过来加速私有化,国际金融资本实力雄厚有操纵市场优势,一旦国有企业股权进入市场“全流通”,就能掌握充足筹码人为哄抬或压低股价,酿造金融危机并逼迫国有企业破产,更为廉价地收购战略性行业的国有企业,境内工业取代民族工业的舆论攻势,为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大开方便之门。阿根廷向外资开放资本市场,获得了一些短期的经济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却带来更大弊端,如外资流入虽然推动证券市场发展,阿根廷也颇以股票市场繁荣为自豪,但西方金融投机超级大庄家的进入,实力远远超过了本国的股市庄家,能够轻易操纵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哄抬本地上市公司股价吸引跟风,获利后抛售打压股价造成股市恐慌,导致本地中小股民蒙受重大损失,进而廉价收购兼并本地的上市公司,控制阿根廷的重要企业和战略行业。

阿根廷金融自由化的重要内容,就是推行大型国有银行的私有化,允许外资收购本国国有、私营银行。银行业属于战略性的金融产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国有银行,如二战后法国推行了银行业国有化,1983年在资产额800亿法郎以上的12家银行中,有10家属于国有银行,其中7家最大的银行全部是国有银行。韩国的国有银行也占有很高的比重,政府充分利用银行推动经济起飞。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美国及其操纵的国际货币基金,特别重视推动金融领域自由化,逼迫发展中国家向外资开放银行业。阿根廷开放战略性产业的投资后,外资进入银行业的速度非常之快,1992年,阿根廷由本国控制的银行资产,在全部银行资产中占压倒优势的82%,外国资本控制的银行资产仅占12%,但是,到了1997年,本国控制的银行资产下降到了48%,外国资本控制的银行资产则上升到52%,这意味着阿根廷的外资银行比重,短短五年中迅速增长了四倍多,位居拉美国家银行业开放程度之首。但是,阿根廷政府对于外国控制银行业的趋势,丝毫不加担忧继续鼓励扩大开放,阿根廷民众和企业也纷纷将存款,转向资本雄厚的西方跨国大银行,从1997年至2001年间,阿根廷本国控制的银行资产比重,进一步从48%萎缩至33%,外国资本控制的银行资产比重,则从52%进一步增长至67%,已在阿根廷银行业占压倒优势。阿根廷本国控制的银行资产,四年中平均每年下降了6%,外国资本控制的银行资产,四年中平均每年增长9%,截至2001年,阿根廷十家最大的银行中,外资控股的银行占了八家,包括花旗银行、纽约银行、波士顿银行等著名美国大银行。外资银行能够全面经营阿根廷比索和美元业务,阿根廷经济出现了日益加深的美元化趋势,美元流通扩大存贷款业务不断增长,货币局和联系汇率制削弱了金融主权,阿根廷政府逐渐丧失了金融调控能力,难以利用金融杠杆刺激经济发展,外债迅速增长出现了金融失控的局面。

全球化初期阶段,阿根廷通过私有化出卖国有企业,能够吸引一定外资刺激经济增长,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阿根廷逐渐卖光了国有资产,外资流入趋缓而经济增长陷入停滞,难以通过资本账户盈余弥补贸易逆差,政府税源减少难以应付沉重的外债包袱,金融外汇市场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大,社会失业和经济萧条的阴影不断加深。阿根廷企业和民众为了躲避金融风险,纷纷将手中的阿根廷比索转换成美元,存入花旗银行等外资银行的本地机构,仿佛这样就能确保自己财产的安全,但后来爆发的金融危机却证明其实不然,外资银行不仅没有成为安全的避难所,反而通过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和洗钱活动,令阿根廷民众蒙受了惨痛的财产损失。阿根廷爆发金融危机之后,阿根廷警方在联邦法院的命令授权下,于2002年1月16日,对外资银行进行了三十多起突击搜查,搜查重点针对一些著名西方跨国大银行,包括美国的花旗银行、波士顿银行,英国的汇丰银行以及西班牙、法国的银行等等。阿根廷联邦法院和议会进行的调查表明,这些外资银行涉嫌违法的滥用资金和资本外逃,将阿根廷民众三百亿美元存款转移海外,其中一件特别可疑的资本外逃案件,发生在2001年11月末,有385辆装甲卡车将数十亿巨额美金,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国际机场运往美国,还有大量资金通过其他较小的国际机场,运往的乌拉圭和巴拉圭等其他国家,这些国家一般都金融监管松弛,属于著名的全球金融洗钱中心。

阿根廷联邦法院还怀疑存在着内外勾结,授权警方突击搜查了中央银行,收缴了大量文件、计算机磁盘等等,调查其为何未履行金融监管职责。阿根廷法院和议会的调查表明,资本外逃的规模大约三百多亿美元,其中两百亿美元的资金外逃,发生在政府酝酿实行金融监管的时期,即2001年12月3日之前,即使政府正式宣布资本外汇管制之后,仍然有一百多亿美元资金外逃,有许多证据确实表明有人通风报信,内外勾结协助外资银行逃避监管。阿根廷前经济部长卡瓦略涉嫌被捕,其中一项罪名就是“经济颠覆罪”,同时涉嫌还有前政府的重要内阁官员。法院还逮捕了尼加斯银行的总裁罗姆,他同阿根廷前总统梅内姆的关系密切,除了涉嫌资本外逃和洗钱的指控外,还卷入了著名的国际信贷银行丑闻。由此可见,阿根廷腐败官僚买办阶层的形成,是最终酿成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造成阿根廷民众惨重损失的重要原因。

阿根廷议员马里奥曾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前经济部长卡瓦略在美国的支持下,作出了类似殖民地的货币局制度安排,西方财团同阿根廷的少数的富翁勾结,通过高利率的外债、国债等形式进行掠夺,金融开放和外资银行提供了资本外逃渠道,十年来向海外输出了一千三百多亿美元财富。阿根廷议会还向美国参议院调查委员会,提供了一个花旗银行涉嫌洗钱证据的文件,指出花旗银行曾帮助阿根廷腐败官僚,包括前总统梅内姆的政界、财界密友,通过洗钱将大量资金转移海外账户。阿根廷议会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阿根廷爆发金融危机之前的数月间,外资银行的资金流向非常可疑,它们前十至十五位的贷款客户对象,都是与银行有直接联系的关联企业,这些客户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之后,又将数百亿资金转移到乌拉圭等国家,通过金融监管松弛的全球洗钱中心,最后转移到外资银行的海外母银行。阿根廷国会议员卡利罗指出,转移到海外的数百亿美元外逃资金,相当部分是阿根廷民众的存款积蓄,他们信任并将自己的储蓄托付给银行,却在2001年12月遭到冻结,其实,冻结存款是为了保护外资银行,防止储户提款导致银行陷入破产。银行虽然经营不善,银行家却发了大财。

西方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阿根廷政府施加了强大压力,要求阿根廷政府废除反经济颠覆法,从而令外资银行的资本外逃合法化,让涉嫌经济颠覆罪的人免于起诉,并将被冻结的阿根廷民众美元存款,通过债务转换的方式(DEBT SWAP),改由阿根廷政府用比索国库券来偿还。西方曾鼓吹私有产权制度的优越,诱迫阿根廷推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如今却公然侵犯阿根廷民众的私人存款,还以缺少公共财产抵押品为理由,拒绝向阿根廷政府提供贷款援助。阿根廷政府欠有一千多亿美元外债,由于卖光国企丧失税源和经济调控能力,又没有公共财产抵押品作为谈判筹码,难以获得西方的进一步贷款援助。国际货币基金要求阿根廷政府削减开支,却自相矛盾地逼迫其承担存款债务,进一步加重其难以承受的财政负担。阿根廷民众也强烈反对西方企图,认为冻结存款是侵犯私有财产权利,外资银行不应该对存款协议赖账,拒绝将美元存款转换为比索国债券。阿根廷政府为获得外援稳定局势,屈服于国际货币基金施加的压力,表示愿意废除反经济颠覆法,接受削减开支和债务转换等要求。但是,由于阿根廷民众不断上街游行抗议,阿根廷最高法院畏于民众强大压力,2002年2月1日就阿根廷存款人的申诉做出裁定,宣布政府冻结公民的银行存款的规定违宪。最高法院的裁决认为,政府关于限制公民提取银行存款的法令,违反了宪法有关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也违反了美洲国家人权公约。阿根廷政府则认为这一裁决的后果严重,在目前阿根廷非常危险的局势下,可能导致国家陷入无政府的状态。这样阿根廷陷入了司法与行政对立僵局,电视上常常上演令人震惊的场面,银行储户们在警察和锁匠的陪同下,强行执法撬开银行金库的保险箱,却发现里边空空如野找不到现金。

阿根廷金融危机蒙受损失最大的,主要是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他们曾经对经济全球化抱有浪漫幻想,为外资流入的短期繁荣欢欣鼓舞,漠视蓝领中下阶层遭受的痛苦,没想到如今灾难也降临到自己头上,也效仿当年遭到解雇的国有企业工人,群情激愤地走上街头敲锅抗议示威。阿根廷的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曾经迎合潮流宣扬新自由主义,抨击民族保护主义主张贸易自由化,为私有化出谋划策卖光国有企业,现在大多数也沦为金融危机的受害者。即使前经济部长卡瓦略这类的改革明星,还有梅内姆政府的腐败官僚买办,虽然出卖民族利益捞了不少好处,如今不是涉嫌经济犯罪沦为阶下囚,就是成为遭到民众痛斥的过街老鼠。阿根廷昔日被赞誉为全球化成功楷模,如今却是令人震惊的全球化失败案例,难怪阿根廷金融危机触发了拉美反全球化的新浪潮,2002年末巴西大选中,反全球化的候选人获得了近80%选票,赢得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广泛支持,其中包括中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3 21:12 , Processed in 0.01584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