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攀登者》为何不尽如人意?

2019-10-5 16:33|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5947| 评论: 0|原作者: 鹿野

摘要: 电影中1960年和1975年登珠峰时,那些登山队员都特别崇拜英国探险家马洛里。然而事实上,马洛里等西方探险家都是践踏了中国主权擅自同西藏地方当局达成协议登山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对此持谴责态度。登山队员绝不可能鼓吹“继承民国时代英国探险家马洛里的精神”。

【本文为作者鹿野向察网的独家投稿】

鹿野:《攀登者》为何不尽如人意?

在今年的国庆档里,上映了三部献礼片,也就是《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和《攀登者》。开始的时候,这三部片子中热度最高,普遍被预估会创下票房奇迹的是《攀登者》。也有不少人自发地和攻击《攀登者》的公知水军争论,为这部描写新中国重大成就的主旋律电影辩护。

然而在上映以后的情况却令人大跌眼镜,另外两部电影票房状况都不错,预计估计超过20亿的问题都不大,尤其是在开始时最不被看好的《中国机长》,昨天开始也呈现出“逆袭”的架势。《攀登者》则恰恰相反,自打点映开始票房和口碑都一路走低,预估破10亿都相当困难,甚至连一向支持吴京的很多爱国网友都对这部电影看不下去,发出了不少批评的声音。笔者在这里也想简单谈谈自己的观感,未必正确,仅供朋友们参考。

就个人的观感来看,《攀登者》单纯从技术层面上是三部电影中做得最好的,其采用实景拍摄与动画特效相结合的做法,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而且和另外两部电影有一点“慢热”不同,其一开篇便用回忆的方式描述了1960年时攀登珠峰的情景,场面很震撼。

当然,这部电影在技术层面上也不是没有缺陷,主要问题就是个别镜头多少有点儿粗糙赶工的痕迹,而且和日常生活为主的《我和我的祖国》和舱内镜头为主的《中国机长》不同,《攀登者》这种大场面比较多,视觉冲击比较强的电影更加适合做成3D,2D的效果本身就受到一些限制。不过即使是现在的版本,其技术和视觉效果方面也是较另外两部电影有一定优势的,所以这显然不是票房口碑双崩塌的主要原因。

那么,《攀登者》做得最糟糕的地方在哪儿呢?笔者个人认为,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定位,像吴京本人的《战狼2》之所以能够创下票房记录,主要就是抓住了广大群众的爱国主义激情,《复联4》之所以能够有很高的票房,其实也是抓住了另一部分人对于好莱坞的崇拜心理。

至于《攀登者》,作为一部主旋律的献礼片,又是拍摄新中国建国初期的重大成就,事先想看这部电影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希望看到其中反映的那个年代昂扬向上的爱国主义激情与红色基因,期待着其能够成为新时期的一部能够堪比《上甘岭》、《英雄儿女》和《地道战》等红色经典的正能量杰作。假如电影能够明确这种定位,拍成一部“新时期的红色经典”,票房肯定不会低。

可是,《攀登者》这部电影却和事先和某些公知水军攻击的其“含京量太高”相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国主义激情和红色基因展示的不够,“含京量严重不足”,甚至有很多歪曲抹黑历史的地方,分分钟让人出戏。这和广大爱国群众的与其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崇拜好莱坞反感主旋律的公知粉们也不会因此就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人愿意看了。

在这里,笔者就随便简单说几个《攀登者》中严重违背史实的情节:

首先,这部电影的主线是1960年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登山队员因为救人而丢掉了摄像机,没有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广泛承认,因此队员们就受到了严重的批评。1975年进行攀登主要也是要求队员进行摄像,甚至要用生命去保护摄像机,以求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承认。

然而,这种“西方的承认高于一切”的描述是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在1960年的时候,美国等绝大多数西方国家不要说承认新中国的成就了,根本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本身都不承认,新中国登山队怎么可能会上赶着去追求西方主流媒体的承认呢?至于1975年的那个时候,连美国总统都不得不低头主动访问中国了,少数反共媒体承认不承认更是一点儿都不重要。

历史的真实情况是,在1960年登山的时候虽然带了一台摄影机,但是当时新中国认为西方必须摄影才能取得承认的标准本身就不合理(否则摄影机发明之前那些登山的成就岂不就都不存在了吗),也根本就没有要求必须摄影来“实现西方承认”。所以当三名登山队员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时,因为天黑摄影不太方便就主动放弃了。1975年攀登珠峰也不是为了取得西方承认,而是当时青藏高原大规模科考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准确测绘珠峰高度,从而证明中国在高原科考这一方面比西方更先进,制定的标准也比西方更合理。

与此相关的是,很多人都指出,真正的登山队员原型王富洲是受到毛主席接见和表彰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不管是其顶头上司,还是社会上的普通民众都不可能因为少数西方反共媒体的质疑就对其群起攻击,更不可能因此将其下放劳动。

其次,这部电影当中人物的语言,情态都与当时那个年代完全不符。不要说删去了1960年时背着毛主席像攀登珠峰的情景,甚至两次登珠峰的时候相关登山队员都无一例外的只字不提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作用,喊话时也只喊“向祖国报告,向政府报告”而没有“向党中央报告,向毛主席报告”。只要稍微了解一点儿那个年代历史的人都知道,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真实的情况是,1960年和1975年登山时广大队员都把毛泽东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作为第一精神动力,就好像曾被节选入语文课本的《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当中登山队长史占春所说的:

因为我们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全中国人民的支持。这些是我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力量的源泉;因为我们有着一颗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赤诚的心,因而我们就能够做到资本主义国家所不能做的事。

而其他像这种违背史实而令人出戏的内容还很多很多。比如说,电影中1960年和1975年登珠峰时,那些登山队员都特别崇拜民国时期的英国探险家马洛里,把继承这种“民国范儿”当成自己的主要精神动力。然而事实上,当时的马洛里等西方探险家大都是践踏了中国主权擅自同西藏地方当局达成协议登山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就一直对此持谴责态度。因此在那个年代里,登山队员绝不可能公开鼓吹“继承民国时代英国探险家马洛里的精神”。

再比如说,电影《攀登者》描述1975年登山的时候,竟然用了很大的篇幅描述几个共产党身份的登山队员虔诚的询问一个喇嘛的意见,喇嘛还用“会得罪雪山女神”来恐吓他们。其实,1975年的时候不要说汉族,就是藏族里边很崇拜喇嘛的也没有几个了,而当时在我国信仰自由政策下的喇嘛也绝不敢公开宣扬迷信来对抗国家的大规模科考活动。

还有,电影当中展示新中国社会风貌镜头主要就是一个破败的大工厂,按破败的程度来算,1960年时大概已经废弃10年左右了。让不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仿佛感觉,在1949年前蒋介石领导下,中国已经建成了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上台以后工业就都被废弃了。而这显然是与历史事实截然相反的。至于像“珠峰表白”等等违背当时历史环境常识的爱情戏,恐怕根本就不用笔者多说了。

另一个方面是,《攀登者》这部电影当中个人主义过多,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不足。

1975年完成珠峰测绘活动之后,新华社是这样报道的:

【我国登山运动的这一巨大胜利,是在毛主席、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下,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战胜千难万险取得的。……这次登山活动得到了西藏自治区、西藏人民、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和人民解放军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登山队的突击队员以及气象、科学考察、交通运输、通讯联络等各方面的人员,在登山队党委的领导下,密切协作,共同努力,团结战斗,终于取得了这一辉煌的胜利。】

事实也的确如此,像为了减轻登山的难度,新中国专门通过国家的力量在青藏高原上修筑了一条公路,从而减少了登山的路程和方便了物资的调配。还有,为了发挥藏族人民适应高原气候的优势,登山队员选择是以藏族作为主体的。最后登上了9名珠穆朗玛峰的队员当中,只有一人是汉族,有8人都是藏族人,包括女运动员潘多。还有,1975年这次登山时,队员们借助了屈银华1960年打下的钢锥,在“第二台阶”最难攀登的岩壁上架起了一座近6米的金属梯。截至2008年奥运圣火登顶珠峰时,约有1300名国内外的登山者通过这座梯子成功登上地球之巅,他们将梯子称为“中国梯”。

与1975年相关的珠峰测绘工作更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大量人力物力的协作。像1966-1968年时,在珠峰测区所进行的三角、天文、重力、水淮、物理测距,折光试验等各项大量测量工作,测绘人员已经不畏艰险进入珠峰地区进行了前期的测量。其为1975年的精确测定珠峰高程准备了良好的条件。否则,如果仅仅派几个登山队员在顶峰安一个测绘舰标,也是不可能进行高度测绘的。

至于集体协作当中涌现出来的大量可歌可泣的故事,像1960年登山时队员主动将氧气留给他人,1975年女运动员潘多与丈夫相互扶持……同样不胜枚举。

可惜的是,这些本来按照史实拍摄就可以很震撼的内容,在电影当中都几乎看不到。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只有吴京和章子怡这一对恋人在登山当中发挥了作用,如果没有政委等领导干部的瞎指挥和其他队员拖后腿,可能登顶的速度还能更快些。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相比之下,意外大火的《中国机长》在这一方面拍摄的就很好。其有效地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结合了起来,并没有简单的突出机长个人的作用,而是充分的展现了地面指挥的组织领导,机务人员的临危不乱,甚至是个别群众在慌乱之后也很快镇定下来,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了机长与机务人员的要求……最终,是这种集体的配合,才使得中国机长战胜了风险平安着陆。而脱险以后群众感谢机长,机长却仍然为让群众经历了危险而道歉。

这,显然要比《攀登者》在思想境界上高的太多,甚至恍惚间让我看到了红色经典当中的鱼水情深。

笔者在以前的文章当中曾经谈到过,吴京对于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是有着很大贡献的。其毫无顾忌的打造了“中国英雄”的形象。其有一句名言“爱国无罪”。应该说,他的影片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从80年代以来某些电影人迎合西方人审美,刻意去展现中国人的丑陋、落后与愚蠢,乃至迫切需要西方先进文明拯救的那种形象。以《流浪地球》而言,虽然是讲国际合作,但是在其中展示的中国人的自信与力量无疑是热卖的重要因素。

但是笔者在当时也谈到了,《战狼2》和《流浪地球》等电影的缺陷仍然是很明显的,主要是其主导方面仍然是模仿好莱坞的模式,对个人突出的比较厉害,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描述的不够深刻,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是几乎没有什么体现。以后其要是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应该在增强红色基因方面努力,即将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爱国发展成为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热爱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体制与文化。

遗憾的是,《攀登者》题材虽好,拍摄的却并不好,不但没有能够传承红色基因的升华主题,反而较之此前的《战狼2》和《流浪地球》有所退步,进一步向好莱坞的模式靠拢了。除了特效,甚至不如80年代初的同题材影片《第三女神》。广大爱国群众不买账,也就不奇怪了。

最后笔者希望,这次《攀登者》的不尽如人意,能够让相关的制作人员乃至整个中国的文艺界人士从中好好吸取教训,学习《中国机长》等成功的影片,传承红色基因与集体主义精神,实事求是地展示出中国人民的英雄风貌。

【鹿野,察网专栏作家】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7:53 , Processed in 0.02683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