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社会主义建设奇迹之红旗渠(上)

2019-10-4 22:04|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9896| 评论: 0|原作者: 侯赏|来自: 人民食物主权

摘要: 敢想敢干的林县人民,遵照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教导,决定到山西省境内去劈山导河,彻底解决水源不足的问题。咱们现在这一代人如果苦干,后辈人千千万万年就享福了。他们把漳河拦腰斩断,逼水上山。使全县形成能蓄水,能排涝,能灌溉,能发电,工农业都迅速发展的新山区。

贫农社员用土法代替水平仪测量


李天德(原红旗渠指挥部工作人员):

路银,我跟他是一个公社的,都是河涧公社的,他家是郭家园的,我是白下庄的,都是一个公社。他是一个老石匠。

王文全(原红旗渠指挥部工作人员):

我家跟他家隔了两华里,基本上是邻居吧。这个人呢,原来他是在兰州铁路局石工队副队长。

建国70周年记忆:社会主义建设奇迹之红旗渠(上)-激流网

1957年春节,路银从兰州回家探亲,那时候英雄渠刚开始修建,路银就上了工地,从那以后,他再没有离开过林县。

建国70周年记忆:社会主义建设奇迹之红旗渠(上)-激流网

王文全(原红旗渠指挥部工作人员):

他弄个脸盆,用木头做了个十字架,这个腿跟这个腿拴上根绳子,泡到水里边,如果呢,木板儿平稳了,这根线平稳了,他就知道水平平没平,用那个土办法。

建国70周年记忆:社会主义建设奇迹之红旗渠(上)-激流网

李天德(原红旗渠指挥部工作人员):

那个东西短距离准,长距离不行,要是像总干渠测到这儿,那就不敢保障。

王文全(原红旗渠指挥部工作人员):

石匠啊泥水匠啊都用这个法儿。

任羊成(林县居民,河南省劳模):

那时候仪器很少啊,那时候科学不发展,群众都不知道什么叫仪器。

魏德忠(原河南日报记者):

路银这老头长年累月就在工地上,拿个脸盆,拿个皮尺,任劳任怨的,哎呀,他穿那衣服啊,破衣服、袖子,棉花一朵朵的,像鸡叨(啄)的似的。但是,他在渠上对农民起的作用很大,都年轻人,他是老头呀,仍然在那儿干,大家都没话说。

李天德(原红旗渠指挥部工作人员):

我们总干渠我们也有实践, 70多公里啊,从渠首到分水岭,这个落差有十米零三,可能就误差三四分,就这么点儿,这个测量的数据很有保证的。

彭士俊(原红旗渠指挥部工作人员):

老杨问技术人员,这回测准了没有,测准了。你们得保证这个啊,我们修渠流不过来水,你得负责任。他说我们保证。签字没有,我不知道,反正口头上总是,他们表了这个态。老杨说,那好。

杨贵(原林县县委书记):

测过来以后的话,他回来一汇报呀,说要在这个山西省,进入山西省四五十里地,这个水平可以来到咱们林县,这个可以浇咱们林县这几个地方,都可以浇。哎,一说这个以后的话,我们就觉得信心更足了。这时候呢,我请示地委,我说我们这个计划要引漳河入林县。

王文全(原红旗渠指挥部工作人员):

开始呢,人家也不同意,后来呢,因为林县的水呢,非常困难,省里面地委的领导都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就同意林县修,当然从经济上,物质上,都是自力更生。

杨贵(原林县县委书记):

‘你们修引漳入林,我们同意。但是,给你们说清楚,国家没有钱,没有粮食,你们自己如果能修你们自己考虑。’他实际上一这样说呀,他以为我们就不会修了,因为那时候没粮食,没钱,怎么能修呀。


实事求是,力拒浮夸风


1960年,浮夸风的恶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显现,而连续两年的大旱,使率先放出高产卫星的河南省更是雪上加霜。由于高指标、高征购、高调拨和极大的浪费,河南全省农村粮食储备告罄,农民几乎没有存粮。浮肿病、妇女病在城乡流行。在这个背景下,新乡地委对林县的请求,也是爱莫能助。但令人吃惊的是,杨贵似乎有先见之明,他在1958年开始的浮夸风中就留了一手。

杨贵(原林县县委书记):

那时候生活确实有些地方困难,但是我们这儿呢,嘿嘿,有个情况,我们这儿的话,1958年我们没有那么虚夸,嘿嘿,所以我们这儿呢储备粮有3000多万斤。另外我们平常节约的钱啊,有将近300万块钱,这就是我们修渠的底子。

方徨(原新华社记者):

那年8月份秋天,那时候林县属于新乡地委,开一个会要报小麦产量,因为那时候不是小麦收完了,全省要报产量,都是高产量,都是虚夸的,高指标,结果林县县委书记是杨贵,我也去参加那个会,去报道。

杨贵(原林县县委书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23:36 , Processed in 0.011968 second(s), 11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