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1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家庭小调查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9 23:16:4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乐不眠 于 2023-12-30 18:27 编辑

家人是我最宝贵的财富,今天我蹭着元旦,学校放了三天假回家,了解了家里的一些情况。
先说我妹的情况,我妹现在的状况,第一点就是精神十分空虚,没有什么爱好,亦或者说即便有爱好,没有条件去发展。
比如说,在我小时候,有很多动画片可以看,每天放学回家,就是看动画片,《小鲤鱼历险记》,《喜羊羊与灰太狼》《小福贵》《哈皮父子》《虹猫蓝兔》甚至《登龙剑》,《神奇宝贝》等。
现在我的妹妹没有这些条件,一方面是高学业压力,二方面是手机带来的,她现在主要的消遣方式就是看短视频,她本人对于现状也是很迷茫的,也厌倦了短视频,可是不知道看什么,她有一段时间喜欢看《蜡笔小新》,《名侦探柯南》现在也虽然喜欢,但是没有精力去看了。

我妹的同学,据她的描述,不像我的中学同学都埋头学业,会出现霸凌或是攀比,拉帮结派的现象,这些都是我的,学业生涯没有见过的,我的妹妹在学校是个有点受孤立,没有多少朋友。

我妹的学校,也是我的母校,已经在私有化的道路上一路飞驰,现在开始强制收“午休费”“周六补课费”“晚自习费”“教材费”,我那时候,只有“住宿费”“教材费”,也有强制周六补课,和晚自习,但是不收费。午休在学校随便逛,不要钱。


再来说说我父亲家的情况,我父亲是76年生人,是举国悲彻的一年,我父亲是初中学历,十三岁就出门卖饼,卖奶奶织的蚊帐,卖一些菜,后来开了家音像店,有意思的是,我的父亲确实蛮有“知青”那味,小的时候家里曾有很多他看的小说,我翻到他的一些笔记,他会自己画一些肖像画或是写一些抒情诗。不过这些都被我妈后来扔了,我小的时候不懂,现在很是惋惜,父亲倒是不怎么介意的样子,想来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话说回来,我爸能开音像店,也是借了亲戚的钱,而且从另一层面上看,这可是邓小平的“功劳”,只可惜,我爸的梦想落空了,音像店生意了了,他很快不开了,现在家里依然有一些歌星的碟子,我一来不认识,二来家里也没有设备能够播放。


我爸亏了本,于是乎就打工,作为一名摄像师,一直到娶妻生子。我爸是很“先进”的,从小家里就有两台台式机,联着网,win98,可以玩《跑跑卡丁车》,因此我得以接触一些早期的互联网,那时候读小学,一直到六年级,班级里至少有一大半人家里没有电脑,有的人连鼠标,键盘,开机键都不知道,信息课上,我经常睡大觉,因为讲的都是我知道的,我不但知道,我那时候就已经会“下载”“解压”,在文件系统寻找文件玩“galgame”了,可以说是十分“前卫”了。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我的小学学校,信息课是不会被占的,基本上每次实践课都去机房,要买鞋套,然后进去玩游戏,4399,或是金山毒霸,老师主要讲的也是一些基本操作,但是我们学生在玩这方面可是遥遥领先。
我妹的小学学校,也是我的母校,包括她现在的中学,也已经不上信息课了,她基本上不接触电脑,去年我刚刚教她开机键在哪里。

回过头来,我爸现在作为个体工商户,经营着一家小店面,店面是租的,照我的理解是“半无产阶级”,但是我在给网友的回答中说我家是“小资产阶级”,因为我家单单靠本格业务是入不敷出的,依靠和一些资本,平台形成契约,成为了“代理人”,获得一部分剩余价值,目前每月家庭开销至少2w,算是生活优渥了,不过却多余的钱都用来还债了。

店面情况,每年营业额,大概70w,货物价值,主要是烟草价值,存储有80w,但是家里只有我妈和我爸这两个“活的劳动”,因此收入有限。
家里的祖宅,有200年的历史,清朝时期的老物件了,是类似于四合院的形式,没有正统四合院那么大,不过中央有个房子,现在中央是一个祀堂,祭奠祖宗,四周住着老人,我奶奶是其中之一,爷爷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因为癌症去世了。

大家都是一个氏族的,每年特定节日,都会在祖宅吃席,不过我们年轻人不怎么认识,恐怕到我这一代这联系就要断了。

父母的婚房,是分田包干之后,村富在自家田地自建房之后出卖,爷爷奶奶给我爸买了,直到去年才去做了房产证,手续很麻烦,我爸跑了挺久的。

我的评价是这是分田包干造成的国有资产的流失的冰山一角。

我讯问我爸分田包干之前的事情,转述奶奶,爷爷的话,回答都是很苦,吃不饱,我想这一来和生产力有关,二来也和文革脱不离关系。但是我说也许不分田包干,改革开放,你毕业之后至少包分配,恐怕也不用那么苦了,你能开店,都是邓小平的功劳,我爸没有反驳我。
我还说深圳上海那时候发展起来,还是靠外国投资,你那时候个体搞这些东西,那肯定是不行的,要是能拉到投资,到深圳,上海创业,不一样。

我爸站在朴素群众是支持毛主席的,虽然他不知道文革怎么回事,但是只要是脑子正常的中国人,都知道毛主席好,对于我骂邓小平,他也不会反驳。

我妈是78年生人,高中辍学,是社达主义者,具体的不多说了,她反对我骂邓小平,称呼改革开放给了人们好生活,她讨厌温家宝,胡锦涛,声称那时候社会很乱,黑吃黑,习近平改变了一切。
我爸一开始和我妈保持一样的看法,可是现在我骂习近平,他只会让我不要在外面说。

我妈是外地人,被我爸的情书“骗”了过来,我妈转述外公外婆的看法,分田包干让生活变好了,虽然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爱拼就会赢。
公社吃得不好。
我的反驳是公社吃得不好,至少不会吃了上顿没下顿吧?
我妈的回答是都差不多,但是公社养懒汉啊,包干只要你肯干就能变富啊。


可以肯定,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就已经十分发达。我的父母都说那时候别的不想,就想着赚钱,怎么赚钱最实在,钱是最重要的。
我问他们那时候的钱和现在的钱什么区别?什么都能买到吗?
基本吧,反正有钱就不会饿着。

以上是一些我的家庭调查,我现在希望能够问一问我的奶奶和外公(外婆)去世了,问一问我的叔叔(他是市里的公务员,父亲的弟弟)一些问题。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1#
发表于 2023-12-31 19:19: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与∃ 于 2023-12-31 20:20 编辑
报与桃花一处开 发表于 2023-12-31 13:40
想起了一句话,在那个时代搞少数人骑在多数人头上,两极分化的私有制,死的人只会更多。

关于这句话,我 ...

感觉有点难。

如果是比较无理取闹的粉红+自由派,根本不会去认真了解人均预期寿命的问题。即便我们分享出详实可信的数据,他们也可能无视,乃至继续拿父母辈“回忆”说事(十分嘴硬,连世界银行统计的数据都不认;即只提主观印象不提客观数据),或者把气候不善的锅扣在毛主席身上(如果换成民国或伪政府,对三年灾荒的处理绝不可能比社会主义中国好;即不考虑实际情况就对当时的人过高要求)。我们与这种无理取闹的人辩论,就不需要考虑说服他们了,只需要把我们的主张、论述与数据发出来,让旁观者一目了然地看一看,哪一方更有道理,是高下立判的(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而如果是懂得思考的人(并非无理取闹),自然会发现这种问题(即毛时代并非所谓“石器时代”):


原文: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35

若干国家历年的人均预期寿命为:


1960年:中国47岁,巴西54岁,韩国54岁,印度42岁。

中等收入(指2010年而不是1960年的中等收入国家)平均48岁,世界平均52岁。


1980年:中国66岁,巴西62岁,韩国66岁,印度55岁,中等收入平均61岁,世界平均63岁。


2008年:中国73岁,巴西72岁,韩国80岁,印度64岁,中等收入平均69岁,世界平均69岁。


1960年至198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改善的速度超过世界平均以及几乎所有国家。


而1980年以后,中国的改善速度几乎落后于所有国家,被巴西赶上了,与印度差距缩小了,与韩国拉开了差距,更不必说与古巴等国相比。


人均预期寿命是可以综合反映营养、健康、社会安定、妇女地位等方面的指标。而收入与消费水平往往会受到所选用的物价指数以及全忠的强烈影响。


原文: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31

反毛的人动不动就说毛泽东时代吃不饱饭,是私有化解决了吃饱饭问题。单从事实上看,毛泽东时代人口由5亿增加到9亿,人均预期寿命又从35岁增加到65岁。如果吃不饱饭,这额外4亿人,平均额外多活了30年,难道会光合作用不成,会直接转化太阳能?


今天咱们就较个真,认真研究一下吃饱饭的问题。既然要研究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算吃饱饭。人为了生存,平均每天需要热量大约2000卡路里,大约相当于一斤粮食。一年下来,就是180公斤,再考虑粮食加工分配过程中的损耗和分配不均的因素,那么人均粮食消费量大约至少需要250公斤。这可以说是狭义的吃饱饭,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为了维持其人口生存所必需的。


但是,人要生存,不仅需要热量,还必须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没有这些,就会营养不良,就会有饥饿感。为了补充这些其它营养成分所需要的肉类、蛋类、蔬菜可以折合成粮食当量(比如计算用多少粮食可以养一头猪,出多少肉)。


如果是以素食为主的食品结构,保持营养均衡,那么人均直接和间接粮食消费量需要达到400公斤;如果是素肉食搭配的食品结构,需要达到800公斤;如果是肉食为主的食品结构(比如美国),需要达到1500公斤。所以,就广义来说,人均400公斤粮食可以算解决温饱问题,而只有人均800公斤以上才能算小康、吃得“好”(不一定健康,单从口感来说)。


首先,我们承认,“改革开放”时期,温饱问题确实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当然仍有一部分贫困人口没有解决,姑且不论)。但是,说某某解决了中国人民吃饱饭的问题,说得应当是,经过某某或某种社会制度的努力,原来吃不饱饭的,变成吃饱饭了,而不应当是指在前人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吃饱饭问题以后,坐享前人的成果。


查中国历年人均粮食产量,1950年为239公斤,1956年达到五十年代最高点307公斤。所以,在人民公社以前的小农经济时代,依据当时的生产条件,人均粮食产量大体上就是在250-300公斤之间徘徊,勉强解决最低限度吃饭问题,还不能真正实现温饱。


人民公社初期,由于人民群众缺乏经验,组织混乱,又加上走资派搞浮夸风共产风的破坏。最主要的,人民公社刚刚建立,还来不及对农业的生产条件进行根本改善。恰逢1959-1961年空前的自然灾害,1960年,人均粮食产量降至建国以来最低点217公斤。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尽管遇到了大灾,国家没有发生动荡,也没有发生什么群体性事件,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众所周知,农业是高度依赖于自然条件的生产部门。农业产量要提高,灌溉、肥料、良种必须成比例提高,缺一不可。而建国初,农田水利建设尚未开展,石油极度短缺(从而没有化肥农药),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时间。在基本上是继承了小农经济的技术条件下,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极差,是不奇怪的。


1962年以后,人民公社的组织逐步稳定成熟,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后来为实践证明高度适合中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制度。1962年,人均粮食产量恢复到238公斤,1965年,增加到268公斤,1970年,增加到289公斤,1975年,增加到308公斤,1980年,增加到325公斤。198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最后一年(1982年底公布的新宪法废除人民公社),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49公斤。可见,1962年以后,中国农业、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基本上是几年上一个台阶。1962-1982年,人均粮食产量由约240公斤提高到约350公斤,年均提高5.5公斤。按照这样的速度,再有10年左右时间,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就可以稳步保持在400公斤以上,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为什么在人民公社条件下可以实现粮食稳步增产呢?除了采用良种、化肥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中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都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呈高度线形相关。先看世界,1960年,1970年,1980年,灌溉面积比分别为21%,25%,和29%,同期的每公顷粮食产量分别为1.3吨,1.6吨,和2吨。基本上是灌溉面积比每上升一个百分点,每公顷粮食产量可以增加100公斤。


再来看中国,1962年,1970年,1980年,灌溉面积比分别为25%,31%,和38%,同期的每公顷粮食产量分别为1.3吨,2吨,和2.7吨。1960-1980年,世界的灌溉面积比增加了8个百分点,粮食单产增加了700公斤;1962-1980年,中国的灌溉面积比增加了13个百分点,粮食单产增加了1.4吨。如果不是人民公社,靠小农经济、包产到户,能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

无论是用世界平均数据,还是用中国数据,都可以发现,基本上用灌溉面积比乘三分之二,就大致可得每公顷粮食产量;这足以说明,所谓靠小农经济的那点可怜的自私自利的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的说法,完全是欺世盗名。


吹嘘包产到户的,一般都会引用如下的数据,1977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298公斤,1984年,人均粮食产量390公斤,所以说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吃饱了饭。大家都知道,农业产量是经常波动的,如果故意挑出一个歉年做起点,再挑一个丰年做终点,都可以制造农业奇迹。事实是,一方面,直至1982年,中国农村还在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而不是包产到户。另一方面,1985年,人均粮食产量就下降到了358公斤。1996年,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点的412公斤,但是2003年又下降到333公斤。近几年人均粮食产量有所恢复,2010年达到407公斤。


概括来说,在小农经济时代,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大致在250公斤至300公斤之间徘徊,在好年景勉强够吃,谈不上营养,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出现饥荒。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大致在350公斤至400公斤之间徘徊,如果不出内忧外患,基本上可以算是温饱无忧。但是,如果问题是,到底是谁让人民吃饱了饭,或说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那就应该问,是谁或哪种经济制度使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由250-300公斤的台阶上到了350-400公斤的台阶?


这个过程,小农经济没有完成,与小农经济在本质上一致的包产到户也没有完成。与小农经济不同,包产到户可以坐享人民公社建设的水库、化肥工业以及社会主义科技体制培育的良种。中国人均粮食产量由250-300公斤的台阶上到350-400公斤的台阶,几乎全部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完成的(参考附图,可以看得十分清楚,人民公社时期人均粮食产量在波动中上升,而此前此后都是围绕同一水平徘徊)。


所以,有人恬不知耻,说是由他自己让中国人民吃饱了饭,那完全是贪天之功为己有。


随着未来革命形势的发展,懂得思考的人自己就成同志了,除非是既得利益者(中上层小资及以上)。
如果是懂得思考的既得利益者,被人均预期寿命的问题驳倒了,他们就有可能偷换概念、蓄意歪曲,还有可能装作不懂、无理取闹,这是比较麻烦的。我们至少要提出并证明“离了改开也能过上好日子”的主张(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打破毛时代“石器时代”的刻板印象),细枝末节的东西就不予理会、不多纠缠。他们反驳不了毛时代寿命、消费、经济增长的数据,扯农民也没用,十年文革的一个较大的功劳就是改善了农村(赤脚医生、工农兵学校...),如今只有农民工的惨状。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被治,望破旧秩序,非革命不可。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23-12-31 13:40:29 |只看该作者
∀与∃ 发表于 2023-12-31 05:43
以下是随想随感,临时瞎写了几段,可能有误,也有点杂乱。

有公社半死不活,在这“半死不活”之中,有较 ...

想起了一句话,在那个时代搞少数人骑在多数人头上,两极分化的私有制,死的人只会更多。
这就可以用人均预期寿命的问题来反驳道“没了毛时代你也活不下来”(历史社会主义时期飞速增长的人均预期寿命作为基础,勉强承担了改开的弱肉强食对寿命的“掠夺”)

关于这句话,我感觉反驳的还是没那么明晰,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23-12-31 05:43:0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与∃ 于 2023-12-31 06:46 编辑
还是公平 发表于 2023-12-31 03:09
有公社吃一顿没一顿,半死不活;没公社穷的直接穷死,自然没人抱怨,活下来的都是受惠者,看看八九十年代的 ...


以下是随想随感,临时瞎写了几段,可能有误,也有点杂乱。

有公社半死不活,在这“半死不活”之中,有较富的也有较穷的,有青壮年也有老弱病残,但即便是老弱病残,至少还能做一些简单劳动(总比直接死了强)。“半死不活”的劳动人民们,只要熬到农村工业化基本建成(生产力因素,即复辟了也能利用的化肥、农机等)、集体经营的公社变全民国营的农场了(生产关系与分配因素,即公社农民变农村工人、缩短地区差距、消灭公社争利等),农村生活质量就理应不会太差了(最终得到缩短城乡差距、提高社会主义合法性的结果),中国历史社会主义时期(毛时代)的风评估计会好很多(受复辟者、自由派忽悠的劳动人民必然会变少)。可惜,由于国内外因素共同加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复辟,社会主义社会契约没有了,这“熬到”也就成了一个美好的理想、暂时的空谈。

没公社穷人穷死,相对公平没了→弱肉强食→人均预期寿命难以健康增长。没有人,略等于什么都没了,农村建设一地鸡毛,貌似进城才有利可图,但如今的农民工跑到城里累死累活,也买不起城里的房子(=多数时候,种地还不如进城赚钱多)。事实基本如此,结果还有亲邓粉红
(右翼民族主义?)+自由派污蔑“没改开你都出生不了,不准骂邓公”(暗指“全靠改开你父母才能活下来”),这就可以用人均预期寿命的问题来反驳道“没了毛时代你也活不下来”(历史社会主义时期飞速增长的人均预期寿命作为基础,勉强承担了改开的弱肉强食对寿命的“掠夺”),还可以用毛时代消费、经济不断增长的数据来证明“离了改开也能过上好日子”(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30061)。

总的来说,除了沾了历史社会主义时期打下的基础的光(尤其是工业基础,怪不得邓那么喜欢扯生产力),改开在缩短城乡差距这件事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如今可能有少数在农村的“民营企业家”,但广大的农民工群体基本上是不会回去的,本质上还是养肥资产阶级,不养劳动人民。之前看了《愚公移山》这部讲毛时代末期(70年代中期)的记录片,我甚至感觉那时候的城乡差距比现在还少一些,青壮年的公社农民干个几年,可以买得起属于自己的房子,现在的农民工呢?掏空了六个钱包,不被烂尾楼坑就谢天谢地了。相对来说,计划经济是真的不剥削农民,市场经济才是真的剥削农民啊!

点评

还是公平  谢谢嘴替同志。  发表于 2023-12-31 14:30:35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被治,望破旧秩序,非革命不可。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23-12-31 03:09:25 |只看该作者
有公社吃一顿没一顿,半死不活;没公社穷的直接穷死,自然没人抱怨,活下来的都是受惠者,看看八九十年代的人均预期寿命就知道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23-12-31 03:06:28 |只看该作者
君行早 发表于 2023-12-30 17:50
据说这种玩意在女生群体中出现的概率远大于男生?

看地方、风俗、氛围。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23-12-30 17:50:56 |只看该作者
会出现霸凌或是攀比,拉帮结派的现象

据说这种玩意在女生群体中出现的概率远大于男生?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23-12-30 16:44:31 |只看该作者
做家族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查,尤其是结合阶级分析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地板
发表于 2023-12-30 10:26:56 |只看该作者
guisun 发表于 2023-12-30 09:26
书名是《翻身》,作者是韩丁么

三部曲,完整纪实了土改,文革。改革初期,没有任何的避讳。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板凳
发表于 2023-12-30 09:26:09 |只看该作者
先锋队理论家s 发表于 2023-12-30 02:12
公社,国有企业养懒汉,其实也不是是懒汉,而是那些人,小资产阶级性难改,还有一些就是官僚主义了,其实没 ...

书名是《翻身》,作者是韩丁么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8 23:01 , Processed in 0.034257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