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傑瑞米柯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反对资本主义,拒绝一国两制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21#
发表于 2022-4-15 07:43:30 |只看该作者
我們已經知道,實際上,勞動的價值無非是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所必需的那些商品的價值來測量的。但是,因為工人是在他勞動完畢以後領取工資的,並且知道他實際上給予資本家的正是他的勞動,所以他以為他的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必然就是他的勞動本身的價格或價值。假定他的勞動力的價格是3塊錢,這是工作4小時所得的,如果他工作8小時,他必然以為這3塊錢就是8小時勞動的價值或價格,雖然這8小時的勞動體現了6塊錢的價值。由此就得出兩個結論:

  第壹,嚴格說來,勞動的價值或價格是無意義的名詞,但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表面上卻很像勞動本身的價格或價值。

  第二,雖然工人每天的勞動只有壹部分是有償的,另壹部分是無償的,是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是被剝削的,這無償的或剩余的勞動正是產生剩余價值或利潤的基礎,但是看起來就好像全部勞動都是有償的勞動。而這種假像的背後正是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儘管很多工人階級誤以為資本家是根據按勞分配的原則在支付報酬,實際上資本家在剝削他們。

  這種假象,就是雇傭勞動和歷史上其它形態的勞動的不同之處。在雇傭勞動制度的基礎上,甚至無償的勞動也好像是有償的勞動;反之,奴隸的那部分有償的勞動,卻好像是無償的勞動。奴隸因為要工作,自然必須生活,他的工作日的壹部分就用於抵償他自己維持生活的價值。但是,由於他和他的主人沒有訂立合同,雙方又沒有什麽買賣行為,所以他的全部勞動似乎都是白做的。

  另壹方面,再以農奴為例。可以說,農奴在這個世界還存在著。農奴在自己的或分給他的田地上為自己勞動3天,其余3天就要在主人的領地上從事強迫的、無償的勞動。所以,這裏勞動中的有償部分和無償部分都顯然分開了,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分開了,於是我們的自由主義者就義憤填膺,認為強迫人工作的這種意見非常荒謬。

  其實,壹個人無論是壹周中在自己的田地上為自己勞動3天,再在主人的領地上無報酬地勞動3天,或者是每天在工廠或作坊中為自己勞動4小時,再為他的雇主勞動4小時,結果都壹樣,不過在後壹例中,勞動的有償部分和無償部分是不可分割地混在壹起的,整個交易的實質完全被合同的存在和周末付酬所掩飾了。這種無償的勞動,在後壹例中似乎是自願的,在前壹例中似乎是強迫的。全部區別就在於此。

台灣共和國共產黨宣傳部 資本家與工人的關係在本質上是一種敵對的關係

作者 卡爾 馬克思

我們受到了來自資本家的批判,資本家說我們沒有詳述敘述構成現代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的物質基礎的經濟關系。我們只是當這些關系在政治沖突中直接表現出來的時候,才有意地提到過這些關系。

在廣大工人階級以波瀾壯闊的政治形式展開的階級鬥爭以後,用更深刻的方式考察壹下資產階級的生存及其階級統治和工人的奴役地位所依為基礎的經濟關系本身,也就適當其時了。

我們分三大部分來加以說明:(1)雇傭勞動對資本的關系,工人的奴役地位,資本家的統治;(2)各個中等資產階級和所謂的市民等級在市場經濟制度下必然發生的滅亡過程;(3)壹般的資本家在商業上受到大資本家的奴役和剝削的情形。

我們力求說得盡量簡單和通俗,我們就當讀者連最起碼的政治經濟學概念也沒有。我們希望工人能明白我們的敘述。

我們首先來講第壹個問題:什麽是工資?它是怎樣決定的?

假如問工人們:“妳們的工資是多少?”那麽壹個工人回答說:“我做壹天工從我的雇主那裏得到壹塊錢”;另壹個工人回答說:“我得到兩塊錢”,等等。由於他們工作的勞動部門不同,他們每壹個人因為做了壹定的工作而從各自的雇主那裏得到的貨幣數量也不同。盡管他們得到的貨幣數量不同,但是有壹點是壹致的:就是工資是資本家為了償付勞動壹定的時間或完成壹定的工作而支出的貨蔽。

可見,看起來好像是資本家用貨幣購買工人的勞動。工人是為了貨幣而向資本家出賣自己的勞動。但這只是假象。實際上,他們為了貨幣而向資本家出賣的東西,是他們的勞動力。資本家以壹天、壹星期、壹個月等等為期購買這個勞動力。他在購買勞動力以後使用這個勞動力,也就是讓工人在約定的時間內勞動。資本家用以購買工人勞動力的那個貨幣量,譬如說兩塊錢,也可以買到兩磅糖或壹定數量的其他某種商品。他用以購買兩磅糖的兩塊錢,就是兩磅糖的價格。他用以購買8小時的勞動力的使用的兩塊錢,就是8小時勞動的價格。可見,勞動力是壹種商品,是和砂糖壹模壹樣的商品。前者是用時間來計量的,後者是用重量來計量的。

工人拿自己的商品即勞動力去換得資本家的商品,即換得貨幣,並且這種交換是按壹定的比例進行的。壹定量的貨幣交換壹定量的勞動力的使用時間。織布工人的8小時勞動交換兩塊錢。但是,難道這兩塊錢不是代表其他壹切可以用兩塊錢買到的商品嗎?可見,實質上工人是拿他自己的商品即勞動力交換各種各樣的其他商品,並且是按壹定的比例交換的。資本家付給他兩塊錢,就是為交換他的工作日而付給了他壹定量的肉,壹定量的衣服,壹定量的燈光,等等。可見,這兩馬克是表現勞動力同其他商品相交換的比例,即表現他的勞動力的交換價值。商品通過貨幣來估價的交換價值,也就稱為商品的價格。所以,工資只是人們通常稱之為勞動價格的勞動力價格的特種名稱,是只能存在於人的血肉中的這種特殊商品價格的特種名稱。

拿任何壹個工人來說,比如拿壹個織布工人來說吧。資本家供給他壹臺織布機和壹些紗。織布工人動手工作,紗變成了布。資本家把布拿去,賣了比方說20塊錢。織布工人的工資是不是這塊布中的壹份,20塊錢中的壹份,他的勞動產品中的壹份呢?絕對不是。因為這個織布工人是在布還沒有賣出以前很久,甚至可能是在布還沒有織成以前很久就得到了自己的工資的。可見,資本家支付的工資並不是來自他賣布所賺的那些貨幣,而是來自他原來儲備的貨幣。資產者給織布工人提供的織布機和紗不是織布工人的產品,同樣,織布工人用自己的商品即勞動力交換所得的那些商品也不是他的產品。可能有這樣的情形:資本家給自己的布找不到壹個買主。他出賣布所賺的錢,也許甚至不能撈回他用於開銷工資的款項。也有可能他出賣布所得的錢,比他付給織布工人的工資數目大得多。這壹切都與織布工人無關。資本家拿自己的壹部分現有財產即壹部分財產去購買織布工人的勞動力,這就同他拿他的另壹部份資本去購買作為原料的紗以及作為勞動工具的織布機完全壹樣。購買了這些東西以後,資本家就用只是屬於他的原料和勞動工具進行生產。當然,我們這位善良的織布工人現在也屬於勞動工具之列,他也像織布機壹樣在產品中或在產品價格中是沒有份的。

所以,工資不是工人在他所生產的商品中占有的壹份。工資是原有商品中由資本家用以購買壹定量的生產性勞動力的那壹部份。

總之,勞動力是壹種商品,是由其所有者即雇傭工人出賣給資本的壹種商品。他為什麽出賣它呢?為了生活。

可是,勞動力的表現即勞動是工人本身的生命活動,是工人本身的生命的表現。工人正是把這種生命活動出賣給別人,以獲得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可見,工人的生命活動對於他不過是使他能夠生存的壹種手段而已。他是為生活而工作的。他甚至不認為勞動是自己生活的壹部分;相反,對於他來說,勞動就是犧牲自己的生活。勞動是已由他出賣給別人的壹種商品。因此,他的活動的產物也就不是他的活動的目的。工人為自己生產的不是他織成的綢緞,不是他從金礦裏開采出的黃金,也不是他蓋起的高樓大廈。他為自己生產的是工資,而綢緞、黃金、高樓大廈對於他都變成壹定數量的生活資料,也許是變成棉布上衣,變成銅幣,變成某處地窖的住所了。壹個工人在壹晝夜中有8小時在織布、紡紗、鉆孔、研磨、建築、挖掘、打石子、搬運重物等等,他能不能認為這8小時的織布、紡紗、鉆孔、研磨、建築、挖掘、打石子是他的生活的表現,是他的生活呢?恰恰相反,對於他來說,在這種活動停止以後,當他坐在飯桌旁,睡在床上的時候,生活才算開始。在他看來,8小時勞動的意義並不在於織布、紡紗、鉆孔等等,而在於這是掙錢的方法,掙錢使他能吃飯、喝酒、睡覺。如果說蠶兒吐絲作繭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那麽它就可算是壹個真正的雇傭工人了。

勞動力並不向來就是商品。勞動並不向來就是雇傭勞動,即自由勞動。奴隸就不是把他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奴隸主,正如耕牛不是向農民賣工壹樣。奴隸連同自己的勞動力壹次而永遠地賣給奴隸的所有者了。奴隸是商品,可以從壹個所有者手裏轉到另壹個所有者手裏。奴隸本身是商品,但勞動力卻不是他的商品。農奴只出賣自己的壹部分勞動力。不是他從土地所有者方面領得報酬;相反,是土地所有者從他那裏收取貢賦。農奴是土地的附屬品,替土地所有者生產果實。相反地,自由工人自己出賣自己,並且是零碎地出賣。他每天把自己生命中的8小時拍賣給出錢最多的人,拍賣給原料、勞動工具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即拍賣給資本家。工人既不屬於某個所有者,也不屬於土地,但是他每日生命的8小時卻屬於這些時間的購買者。工人只要願意,就可以離開雇用他的資本家,而資本家也可以隨意辭退工人,只要資本家不能再從工人身上獲得利益或者獲得預期的利益,他就可以辭退工人。但是,工人是以出賣勞動力為其收入的唯壹來源的,如果他不願餓死,就不能離開整個購買者階級即資本家階級。工人不是屬於某壹個資本家,而是屬於整個資本家階級;至於工人給自己尋找壹個雇主,即在這個資本家階級中間尋找壹個買者,那是工人自己的事情了。

現在,在更詳細地談論資本和雇傭勞動之間的關系以前,我們先簡短地敘述壹下在決定工資時要考慮到的壹些最壹般的條件。

我們已經說過,工資是壹定商品,即勞動力的價格。所以,工資同樣也是由那些決定其他壹切商品價格的規律決定的。

商品的價格是由什麽決定的?

它是由買者和賣者之間的競爭即需求和供給的關系決定的。決定商品價格的競爭是三方面的。

同壹種商品,有許多不同的賣者供應。誰以最便宜的價格出賣同壹質量的商品,誰就壹定會戰勝其他賣者,從而保證自己有最大的銷路。於是,各個賣者彼此間就進行爭奪銷路、爭奪市場的鬥爭。他們每壹個人都想出賣商品,都想盡量多賣,如果可能,都想由他壹個人獨賣,而把其余的出賣者排擠掉。因此,壹個人就要比另壹個人賣得便宜些。於是賣者之間就發生了競爭,這種競爭降低他們所供應的商品的價格。

但是買者之間也有競爭,這種競爭反過來提高所供應的商品的價格。

最後,買者和賣者之間也有競爭。前者想買得盡量便宜些,後者卻想賣得盡量貴些。買者和賣者之間的這種競爭的結果怎樣,要依上述競爭雙方的情況如何來決定,就是說要看是買者陣營裏的競爭激烈些呢還是賣者陣營裏的競爭激烈些。產業把兩支軍隊拋到戰場上對峙,其中每壹支軍隊內部又發生內訌。戰勝敵人的是內部沖突較少的那支軍隊。

假定,市場上有100包棉花,而買者們卻需要1000包。在這種情形下,需求比供給大10倍,因而買者之間的競爭就會很激烈;他們中間的每壹個人都竭力設法至少也要搞到1包,如果可能,就把100包全都搞到手裏。這個例子並不是隨意虛構的。在商業史上有過這樣壹些棉花歉收的時期,那時幾個資本家彼此結成聯盟,不只想把100包棉花都收買下來,而且想把世界上的全部存棉都收買下來。這樣,在我們前述的情形下,每壹個買者都力圖排擠掉另壹個買者,出較高的價格收買每包棉花。棉花的賣者們看見敵軍隊伍裏發生極劇烈的內訌,並完全相信他們的100包棉花都能賣掉,因此他們就嚴防自己內部打起架來,以免在敵人競相擡高價格的時候降低棉花的價格。於是賣者陣營裏忽然出現了和平。他們冷靜的應對,像壹個人似地對抗買者;只要那些最熱中的買者的出價又沒有非常確定的限度,那賣者的貪圖也就會沒有止境。

可見,某種商品的供給低於需求,那麽這種商品的賣者之間的競爭就會很弱,甚至於完全沒有競爭。賣者之間的競爭在多大程度上減弱,買者之間的競爭就會在多大程度上加劇。結果便是商品價格或多或少顯著地上漲。

大家知道,較為常見的是產生相反後果的相反情形:供給大大超過需求,賣者之間拼命競爭;買者少,商品賤價拋售。

但是,價格上漲和下跌是什麽意思呢?高價和低價是什麽意思呢?既然價格是由需求和供給的關系決定的,那麽需求和供給的關系又是由什麽決定的呢?

讓我們隨便問壹個資本家吧。他會像新即位的皇帝壹樣,馬上毫不猶豫地利用乘法表來解開這個形而上學的紐結。他會對我們說,假如我生產我出賣的這個商品的費用是100塊錢,而我把它賣了110塊錢,那麽這是壹種普通的、老實的、正當的利潤。假如我在進行交換時得到了120或130塊錢,那就是高額利潤了。假如我得到了整整200塊錢,那就會是特高的巨額利潤了。對於這個資本家來說,究竟什麽是衡量利潤的尺度呢?這就是他的商品的生產費用。假如他拿自己的商品換來的壹定數量的別種商品,其生產費用少於他的商品的生產費用,那他就算虧本了。可是假如他拿自己的商品換來的壹定數量的別種商品,其生產費用大於他的商品的生產費用,那他就算贏利了。他是以生產費用作為零度,根據他的商品的交換價值在零度上下的度數來測定他的利潤的升降的。

我們已經說過,需求和供給的關系的改變,時而引起價格的上漲,時而引起價格的下跌,時而引起高價,時而引起低價。

假如某壹種商品的價格,由於供給不足或需求劇增而大大上漲,那麽另壹種商品的價格就不免要相應地下跌,因為商品的價格不過是以貨幣來表示的別種商品和它交換的比例。舉例說,假如壹碼綢緞的價格從5塊錢上漲到6塊錢,那麽白銀的價格對於綢緞來講就下跌了,其他壹切商品也都是這樣,它們的價格雖然沒有改變,但比起綢緞來卻是跌價了。人們在交換中必須拿出更多的商品才能得到原來那麽多的綢緞。

商品價格上漲會產生什麽後果呢?大量資本將湧向繁榮的產業部門中去,而這種資本流入較為有利的產業部門中去的現象,要繼續到該部門的利潤跌落到普通水平時為止,或者更確切些說,要繼續到該部門產品的價格由於生產過剩而跌落到生產費用以下時為止。

反之,假如某壹種商品的價格跌落到它的生產費用以下,那麽資本就會從該種商品的生產部門抽走。除了該工業部門已經不合時代要求,因而必然衰亡以外,該商品的生產,即該商品的供給,就要因為資本的這種外流而縮減,直到該商品的供給和需求相適應為止,就是說,直到該商品的價格重新上漲到它的生產費用水平,或者更確切些說,直到供給低於需求,即直到商品價格又上漲到它的生產費用以上為止,因為商品的市場價格總是高於或低於它的生產費用。

我們看到,資本是不斷地從壹個產業部門向另壹個產業部門流出或流入的。價格高就引起資本的過分猛烈的流入,價格低就引起資本的過分猛烈的流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2#
发表于 2022-4-15 07:44:41 |只看该作者
我們剛才說過,供給和需求的波動,總是會重新把商品的價格引導到生產費用的水平。固然,商品的實際價格始終不是高於生產費用,就是低於生產費用;但是,上漲和下降是相互補充的,因此,在壹定時間內,如果把產業衰退和興盛總合起來看,就可看出各種商品是依其生產費用而互相交換的,所以它們的價格是由生產費用決定的。

價格由生產費用決定這壹點,不應當理解成像經濟學家們所理解的那種意見。經濟學家們說,商品的平均價格等於生產費用;在他們看來,這是壹個規律。他們把價格的上漲被價格的下降所抵銷,而下降則被上漲所抵銷這種無政府狀態的運動看作偶然現象。那麽,同樣也可以把價格的波動看作規律,而把價格由生產費用決定這壹點看作偶然現象。可是,只有在這種波動的進程中,價格才是由生產費用決定的;我們細加分析時就可以看出,這種波動起著極可怕的破壞作用,並像地震壹樣震撼資產階級社會的基礎。這種無秩序狀態的總運動就是它的秩序。在這種產業無政府狀態的進程中,在這種循環運動中,競爭可以說是拿壹個極端去抵銷另壹個極端。

由此可見,商品的價格是這樣由它的生產費用來決定的:某些時期,某種商品的價格超過它的生產費用,另壹些時期,該商品的價格卻下跌到它的生產費用以下,而抵銷以前超過的時期,反之亦然。當然,這不是就個別產業的產品來說的,而只是就整個產業部門來說的。所以,這同樣也不是就個別產業家來說的,而只是就整個資本家階級來說的。

價格由生產費用決定,就等於說價格由生產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因為構成生產費用的是:(1)原料和勞動工具的損耗部份,即產業產品,它們的生產耗費了壹定數量的工作日,因而也就是代表壹定數量的勞動時間;(2)直接勞動,它也是以時間計量的。

調節壹般商品價格的那些壹般的規律,當然也調節工資,即調節勞動價格。

勞動報酬忽而提高,忽而降低,是依需求和供給的關系為轉移的,依購買勞動力的資本家和出賣勞動力的工人之間的競爭情形為轉移的。工資的波動壹般是和商品價格的波動相適應的。可是,在這種波動的範圍內,勞動的價格是由生產費用即為創造勞動力這壹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來決定的。

那麽,勞動力的生產費用究竟是什麽呢?

這就是為了使工人保持其為工人並把他訓練成為工人所需要的費用。

因此,某壹種勞動所需要的訓練時間越少,工人的生產費用也就越少,他的勞動的價格即他的工資也就越低。在那些幾乎不需要任何訓練時間,只要有工人的肉體存在就行的產業部門裏,為造成工人所需要的生產費用,幾乎只歸結為維持工人的可以保住其勞動能力的生存所需要的商品。因此,工人的勞動的價格是由必要生活資料的價格決定的。

可是,這裏還應該註意到壹種情況。

資本家在計算自己的生產費用,並根據生產費用計算產品的價格的時候,是把勞動工具的損耗也計算在內的。譬如說,假如壹臺機器值1000塊錢,使用期限為10年,那麽他每年就要往商品價格中加進100塊錢,以便在10年期滿時有可能用新機器來更換用壞的機器。同樣,簡單勞動力的生產費用中也應加入延續工人後代的費用,從而使工人階級能夠繁殖後代並用新工人來代替失去勞動能力的工人。所以,工人的損耗也和機器的損耗壹樣,是要計算進去的。

總之,簡單勞動力的生產費用就是維持工人生存和延續工人後代的費用。這種維持生存和延續後代的費用的價格就是工資。這樣決定的工資就叫作最低工資額。這種最低工資額,也和商品價格壹般由生產費用決定壹樣,不是就單個人來說的,而是就整個種屬來說的。單個工人、千百萬工人的所得不足以維持生存和延續後代,但整個工人階級的工資在其波動範圍內則是和這個最低額相等的。

現在,我們既已講明了調節工資以及其他任何商品的價格的最壹般規律,我們就能更切近地研究市場經濟制度了。

資本是由用於生產新的原料、新的勞動工具和新的生活資料的各種原料、勞動工具和生活資料組成的。資本的所有這些組成部分都是勞動的創造物,勞動的產品,積累起來的勞動。作為進行新生產的手段的積累起來的勞動就是資本。

經濟學家們就是這樣說的。

什麽是奴隸呢?奴隸就是失去人身自由的工人。這個說明和前壹個說明是壹樣的。

奴隸就是奴隸。只有在壹定的關系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壹定的關系下,它才成為資本。脫離了這種關系,它也就不是資本了,就像黃金本身並不是貨幣,砂糖並不是砂糖的價格壹樣。

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響。他們只有以壹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壹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範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

生產者相互發生的這些社會關系,他們借以互相交換其活動和參與全部生產活動的條件,當然依照生產資料的性質而有所不同。隨著新作戰工具即射擊火器的發明,軍隊的整個內部組織就必然改變了,各個人借以組成軍隊並能作為軍隊行動的那些關系就改變了,各個軍隊相互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

因此,各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生產關系總和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並且是構成壹個處於壹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征的社會。古典古代社會、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都是這樣的生產關系的總和,而其中每壹個生產關系的總和同時又標誌著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壹個特殊階段。

資本也是壹種社會生產關系。這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系。構成資本的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原料,難道不是在壹定的社會條件下,不是在壹定的社會關系內生產出來和積累起來的嗎?難道這壹切不是在壹定的社會條件下,在壹定的社會關系內被用來進行新生產的嗎?並且,難道不正是這種壹定的社會性質把那些用來進行新生產的產品變為資本的嗎?

資本不僅包括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原料,不僅包括物質產品,並且還包括交換價值。資本所包括的壹切產品都是商品。所以,資本不僅是很多物質產品的總和,並且也是很多商品、很多交換價值、社會量的總和。

不論我們是以棉花代替羊毛也好,是以米代替小麥也好,是以輪船代替鐵路也好,只要棉花、米和輪船——資本的軀體——同原先體現資本的羊毛、小麥和鐵路具有同樣的交換價值即同樣的價格,那麽資本依然還是資本。資本的軀體可以經常改變,但不會使資本有絲毫改變。

但是,雖然任何資本都是壹些商品即交換價值的總和,然而並不是任何壹些商品即交換價值的總和都是資本。

任何壹些交換價值的總和都是壹個交換價值。任何單個交換價值都是壹些交換價值的總和。例如,值1000萬的壹套房子是1000萬的交換價值。值壹塊錢的壹張印紙是100/100塊錢的交換價值的總和。能同別的產品交換的產品就是商品。這些產品由以交換的壹定比例就是它們的交換價值,或者說用貨幣來表示,就是它們的價格。這些產品的數量多少絲毫不能改變它們成為商品,或者表現交換價值,或者具有壹定價格的規定。壹株樹不論其大小如何,終究是壹株樹。無論我們拿鐵同別的產品交換時是以羅特為單位還是以公擔為單位,這壹點難道會改變鐵成為商品,成為交換價值的性質嗎?鐵是壹種商品,它依其數量多少而具有大小不同的價值,高低不同的價格。

壹些商品即壹些交換價值的總和究竟是怎樣成為資本的呢?

它成為資本,是由於它作為壹種獨立的社會力量,即作為壹種屬於社會壹部分的力量,通過交換直接的、活的勞動力而保存並增大自身。除勞動能力以外沒有足夠的資本購買生產資料成為資本家的工人階級的存在是資本家生存的必要前提。

只是由於積累起來的、過去的、對象化的勞動支配直接的、活的勞動,積累起來的勞動才變為資本。

資本的實質並不在於積累起來的勞動是替活勞動充當進行新生產的手段。它的實質在於活勞動是替積累起來的勞動充當保存並增加其交換價值的手段。

資本家和雇傭工人是怎樣進行交換的呢?

工人拿自己的勞動力換到生活資料,而資本家拿他的生活資料換到勞動,即工人的生產活動,亦即創造力量。工人通過這種創造力量不僅能補償工人所消費的東西,並且還使積累起來的勞動具有比以前更大的價值。工人從資本家那裏得到壹部分現有的生活資料。這些生活資料對工人有什麽用處呢?用於直接消費。可是,如果工人不利用靠這些生活資料維持工人的生活的這段時間來生產新的生活資料,即在消費的同時用工人的勞動創造新價值來補償那些因消費而消失了的價值,那麽,只要工人消費生活資料,這些生活資料對工人來說就會永遠消失。但是,工人為了交換已經得到的生活資料,工人正是把這種貴重的再生產力量讓給了資本家。因此,工人自己失去了這種力量。

舉壹個例子來說吧。有個企業家每天付給他的壹個工人5塊錢。這個工人為得到這5塊錢,就整天在這個企業家的工廠裏邊,保證這個企業家能得到10塊錢的收入。這個企業家不但收回了他付給工人的價值,並且還把它增加了壹倍。可見,他有成效地、生產性地使用和消費了他付給工人的5塊錢。他拿這5塊錢買到的正是壹個工人的能生產出雙倍價值的勞動產品並把5塊錢變成10塊錢的勞動和力量。相反,工人則拿他的生產力換到5塊錢,並用它們換得遲早要消費掉的生活資料。所以,這5塊錢的消費有兩種方式:對資本家來說,是有生產性的,因為這5塊錢換來的勞動力帶來了10塊錢;對工人來說,是非生產性的,因為這5塊錢換來的生活資料永遠消失了,他只有再和農場主進行同樣的交換才能重新取得這些生活資料的價值。這樣,資本以雇傭勞動為前提,而雇傭勞動又以資本為前提。兩者相互制約;兩者相互產生。

  壹個棉紡織廠的工人是不是只生產棉織品呢?不是,他還生產商品的利閏。他生產重新供人利用去支配他的勞動並通過他的勞動創造新價值的價值。

資本只有同勞動力交換,只有引起雇傭勞動的產生,才能增加。雇傭工人的勞動力只有在它增加資本,使奴役它的那種權力加強時,才能和資本交換。因此,資本的增加就是無產階級即工人階級的增加。

所以,資本家及其經濟學家們斷言,資本家和工人的利益是壹致的。千真萬確!如果資本家不雇用工人,工人就會滅亡。如果資本家不剝削工人,資本家就會滅亡,而要剝削工人,資本家就要雇傭工人。投入生產的資本即生產資本增加越快,從而產業越繁榮,資產階級越發財,生意越興隆,資本家需要的工人也就越多,工人出賣自己的價格也就越高。

原來,生產資本的盡快增加竟是工人能勉強生活的必要條件。

但是,生產資本的增加又是什麽意思呢?就是積累起來的勞動對活勞動的權力的增加,就是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統治力量的增加。雇傭勞動生產著對它起支配作用的他人財富,也就是說生產著同它敵對的權力——資本,而它從這種敵對權力那裏取得就業手段,即取得生活資料,是以雇傭勞動又會變成資本的壹部分,又會變成再壹次把資本投入加速增長運動的杠桿為條件的。

斷言資本家的利益和工人的利益是壹致的,事實上不過是說資本家和工人是同壹種關系的兩個方面罷了。壹個方面制約著另壹個方面,就如同毒販和吸毒的人相互制約壹樣。

只要雇傭工人仍然是雇傭工人,他的命運就取決於資本。這就是壹再被人稱道的工人和資本家利益的共同性。

資本家的材富越增長,雇傭勞動量就越增長,雇傭工人人數就越增加,壹句話,受資本家支配的人數就越增多。我們且假定有這樣壹種最有利的情形:隨著生產資本的增加,對勞動的需求也增加了。因而勞動價格即工資也提高了。

壹座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壹切要求的。但是,壹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壹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帳篷的洋子了。這時,狹小的房子證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講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並且,不管小房子的規模怎樣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起來,只要近旁的宮殿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起來,那座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會在周圍越發覺得不舒適,越發不滿意,越發感到受壓抑。

工資的任何顯著的增加是以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為前提的。

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會引起財富、奢侈、社會需要和社會享受等同樣迅速的增長。所以,工人可以得到的享受縱然增長了,但是,與資本家的那些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為增加的享受相比,與壹般社會發展水平相比,工人所得到的社會滿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工人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因此,工人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時是以社會為尺度,而不是以滿足它們的物品為尺度的。因為工人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會性質,所以它們是相對的。

工資壹般不僅是由工人能夠用它交換到的商品數量來決定的。

工資包含著各種關系。

首先,工人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取得壹定數量的貨幣。工資是不是單由這個貨幣價格來決定的呢?

比如某壹個地區發現了更豐富和更易於開采的礦藏,流通的黃金和白銀的數量增加了。因此,黃金和白銀的價值和其他各種商品比較起來就降低了。但是,工人們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所得到的銀幣數仍和從前壹樣。他們的勞動的貨幣價格仍然如舊,然而他們的工資畢竟是降低了,因為他們拿同樣數量的銀幣所交換到的別種商品比以前少了。

我們再舉壹個別的例子。比如由於農業發展的不景氣,食品加工行業的不景氣,最必需的生活資料大大漲價了。假定工人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所得的貨幣量仍和以前壹樣。難道他們的工資沒有降低嗎?當然是降低了。他們拿同樣多的貨幣所能換到的面包、肉類等等東西比從前少了。他們的工資降低並不是因為白銀的價值減低了,而是因為生活資料的價值增高了。

我們最後再假定,勞動的貨幣價格仍然未變,可是壹切農產品和工業品由於使用新機器、年成好等等原因而降低了價格。這時,工人拿同樣多的貨幣可以買到更多的各種商品。所以,他們的工資正因為工資的貨幣價值仍然未變而提高了。

總之,勞動的貨幣價格即名義工資,是和實際工資即用工資實際交換所得的商品量並不壹致的。因此,我們談到工資的增加或降低時,不應當僅僅註意到勞動的貨幣價格,僅僅註意到名義工資。

但是,無論名義工資,即工人把自己賣給資本家所得到的貨幣量,還是實際工資,即工人用這些貨幣所能買到的商品量,都不能把工資所包含的各種關系完全表示出來。

此外,工資首先是由它和資本家的贏利即利潤的關系來決定的。這就是比較工資、相對工資。

實際工資所表示的是同其他商品的價格相比的勞動價格,反之,相對工資所表示的則是同積累起來的勞動的價格相比的直接勞動價格,是雇傭勞動和資本的相對價值,是資本家和工人的相互價值。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3#
发表于 2022-4-15 07:46:0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傑瑞米柯賓 于 2022-4-15 07:47 编辑

實際工資可能仍然未變,甚至可能增加了,可是盡管如此,相對工資卻可能降低了。假定說,壹切生活資料跌價三分之二,而日工資只降低了三分之壹,比方由3塊錢降低到2塊錢。這時,雖然工人拿這2塊錢可以買到比從前拿3塊錢買到的更多的商品,但是他的工資和資本家的利潤相比卻降低了。資本家的利潤增加了1塊錢,換句話說,資本家拿比以前少的交換價值付給工人,而工人卻必須生產出比以前多的交換價值。資本的份額與勞動的份額相比提高了。社會財富在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分配更不平均了。資本家用同樣多的資本支配著更大的勞動量。資本家階級支配工人階級的權力增加了,工人的社會地位更低了,比起資本家的地位來又降低了壹級。

究竟什麽是決定工資和利潤在其相互關系上的降低和增加的壹般規律呢?

工資和利潤是互成反比的。資本的份額即利潤越增加,則勞動的份額即日工資就越降低;反之亦然。利潤增加多少,工資就降低多少;而利潤降低多少,則工資就增加多少。

也許有人會駁斥說:資本家贏利可能是由於他拿自己的產品同其他資本家進行了有利的交換,可能是由於開辟了新的市場或者原有市場上的需要驟然增加等等,從而對他的商品的需求量有所增加;所以,壹個資本家所得利潤的增加可能是由於損害了其他資本家的利益,而與工資即勞動力的交換價值的調整無關;或者,資本家所得利潤的增加也可能是由於改進了勞動工具,采用了利用自然力的新方法等等。

首先必須承認,所得出的結果依然是壹樣的,只不過這是經過相反的途徑得出的。固然,利潤的增加不是由於工資的降低,但是工資的降低卻是由於利潤的增加。資本家用同壹數量的他人的勞動,購得了更多的交換價值,而對這個勞動卻沒有多付壹塊錢。這就是說,勞動所得的報酬同它使資本家得到的純收入相比卻減少了。

此外,我們還應提醒,無論商品價格如何波動,每壹種商品的平均價格,即它同其他商品相交換的比例,總是由它的生產費用決定的。因此,資本家相互間的盈虧必定在整個資本家階級範圍內互相抵銷。改進機器,在生產中采取利用自然力的新方法,使得在壹定的勞動時間內,用同樣數量的勞動和資本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產品,但決不是創造出更多的交換價值。如果工人用紡紗機能夠在壹小時內生產出比未發明這種機器以前的產量多壹倍的紗,比方從前為50磅,現在為100磅,那麽工人在壹定時間內用這100磅紗所交換到的商品不會比以前用50磅交換到的更多,因為紗的生產費用減少了壹半,或者說,因為工人用同樣多的生產費用能夠生產出比以前多壹倍的產品。

不管資本家階級即資產階級相互之間分配生產所得的純收入的比例如何,這個純收入的總額歸根到底只是直接勞動使積累起來的勞動在總體上增加的那個數額。所以,這個總額是按勞動使資本增加的比例,即按利潤與工資相對而言增加的比例增長的。

可見,即使我們停留在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範圍內,也可以知道資本家的利益和工人的利益是截然對立的。

資本的迅速增加就等於利潤的迅速增加。而利潤的迅速增加只有在勞動的價格,相對工資同樣迅速下降的條件下才是可能的。即使實際工資同名義工資即勞動的貨幣價值同時增加,只要實際工資不是和利潤以同壹比例增加,相對工資還是可能下降。比如說,在經濟興旺的時期,工資提高5%,而利潤卻提高30%,那麽比較工資即相對工資不是增加,而是減少了。

所以,壹方面工人的收入隨著資本的迅速增加也有所增加,可是另壹方面在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社會鴻溝也同時擴大,而資本支配勞動的權力,勞動對資本的依賴程度也隨著增大。

所謂資本迅速增加對工人有好處的論點,實際上不過是說:工人把他人的財富增加得越迅速,工人得到的殘羹剩飯就越多,能夠獲得工作和生活下去的工人就越多,依附在資本家周圍的工人的人數就增加得越多。

這樣我們就看出:

即使最有利於工人階級的情勢,即資本的盡快增加改善了工人的物質生活,也不能消滅工人的利益和資本家的利益之間的對立狀態。利潤和工資仍然是互成反比的。

假如資本增加得迅速,工資是可能提高的;可是資本的利潤增加得更迅速無比。工人的物質生活改善了,然而這是以他們的社會地位的降低為代價換來的。在他們和資本家之間的社會鴻溝擴大了。

所謂生產資本的盡快增加是對雇傭勞動最有利的條件這種論點,實際上不過是說:工人階級越迅速地擴大和增加與它敵對的權力,即越迅速地擴大和增加支配它的他人財富,它就被允許在越加有利的條件下重新為增加資產階級財富、重新為增大資本的權力而工作,滿足於為自己鑄造金鎖鏈,讓資產階級用來牽著它走。

然而,是不是像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們所說的那樣,生產資本的增加真的和工資的提高密不可分呢?是不是資本家發材了就會先富帶動後富呢?我們不應當聽信他們的話。我們甚至於不能相信他們的這種說法:似乎資本長得越肥,它的奴隸也吃得越飽。資產階級很開明,很會打算,它沒有封建主的那種以奴隸隊伍的奢華誇耀於人的偏見。資產階級的生存條件迫使他必須計較成本。

因此我們就應當更仔細地研究壹個問題:

生產資本的增長是怎樣影響工資的?

如果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資本整個說來是在不斷增長,那麽勞動的積累就是更多方面的了。資本的數量和規模日益增大。資本的增大加劇資本家之間的競爭。資本規模的不斷增大,為把裝備著火力更猛烈的鬥爭武器的更強大的工人大軍引向產業戰場提供了手段。

壹個資本家只有在自己更便宜地出賣商品的情況下,才能把另壹個資本家逐出戰場,並占有他的資本。可是,要能夠更便宜地出賣而又不破產,他就必須更便宜地進行生產,就是說,必須盡量提高勞動的生產力。而增加勞動的生產力的首要辦法是更細地分工,更全面地應用和經常地改進機器。內部實行分工的工人大軍越龐大,應用機器的規模越廣大,生產費用相對地就越迅速縮減,勞動就更有效率。因此,資本家之間就發生了全面的競爭:他們竭力設法擴大分工和增加機器,並盡可能大規模地使用機器。

可是,假如某壹個資本家由於更細地分工、更多地采用新機器並改進新機器,由於更有利和更大規模地利用自然力,因而有可能用同樣多的勞動或積累起來的勞動生產出比他的競爭者更多的產品,比如說,在同壹勞動時間內,他的競爭者只能織出半碼麻布,他卻能織出壹碼麻布,那麽他會怎樣辦呢?

他可以繼續按照原來的市場價格出賣每半碼麻布,但是這樣他就不能把自己的敵人逐出戰場,就不能擴大自己的銷路。可是隨著他的生產的擴大,他對銷路的需要也增加了。固然,他所采用的這些更有效率、更加貴重的生產資料使他能夠廉價出賣商品,但是這種生產資料又使他不得不出賣更多的商品,為自己的商品爭奪更大得多的市場。因此,這個資本家出賣半碼麻布的價格就要比他的競爭者便宜些。

雖然這個資本家生產壹碼麻布的費用並不比他的競爭者生產半碼麻布的費用多,但是他不會以他的競爭者出賣半碼麻布的價格來出賣壹碼麻布。不然他就得不到任何額外的利潤,而只是通過交換把自己的生產費用收回罷了。如果他的收入終究還是增加了,那只是因為他推動了更多的資本,而不是因為他比其他資本家更多地增殖了自己的資本。而且,只要他把他的商品價格定得比他的競爭者低百分之幾,他追求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壓低價格就能把他的競爭者擠出市場,或者至少也能奪取他的競爭者的壹部分銷路。最後,我們再提壹下,市場價格總是高於或低於生產費用,這取決於該種商品是在產業的旺季出賣的還是在淡季出賣的。壹個采用了生產效能更高的新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的賣價超出他的實際生產費用的百分率,是依每碼麻布的市場價格高於或低於迄今的壹般生產費用為轉移的。

可是,這個資本家的特權不會長久;參與競爭的其他資本家也會采用同樣的機器,實行同樣的分工,並以同樣的或更大的規模采用這些機器和分工。這些新措施將得到廣泛的推廣,直到麻布價格不僅跌到原先的生產費用以下,而且跌到新的生產費用以下為止。

這樣,資本家的相互關系又會像采用新生產資料以前那樣了;如果說他們由於采用這種生產資料能夠以同壹價格提供加倍的產品,那麽現在他們已不得不按低於原來的價格出賣加倍的產品了。在這種新生產費用的水平上,同樣壹場角逐又重新開始:分工更細了,使用的機器數量更多了,利用這種分工的範圍和采用這些機器的規模更大了。而競爭又對這個結果發生反作用。

我們看到:生產方式和生產資料是如何通過這種方式不斷變革,不斷革命化的;分工如何必然要引起更進壹步的分工;機器的采用如何必然要引起機器的更廣泛的采用;大規模的勞動如何必然要引起更大規模的勞動。

這是壹個規律,這個規律壹次又壹次地把資產階級的生產拋出原先的軌道,並且因為資本已經加強了勞動的生產力而迫使它繼續加強勞動的生產力;這個規律不讓資本有片刻的停息,老是在它耳邊催促說:前進!前進!

這個規律正是那個在商業的周期性波動中必然使商品價格和商品生產費用趨於壹致的規律。

不管壹個資本家運用了效率多麽高的生產資料,競爭總使這種生產資料普遍地被采用,而壹旦競爭使這種生產資料普遍地被采用,他的資本具有更大效率的唯壹後果就只能是:要保持原來的價格,他就必須提供比以前多10倍、20倍、100倍的商品。可是,因為現在他必須售出也許比以前多1000倍的商品,才能靠增加所售產品數量的辦法來彌補由於售價降低所受的損失;因為他現在必須賣出更多的商品不僅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利潤,並且也是為了補償生產費用;因為此時這種大量出賣不僅對於他而且對於他的競爭對方都成了主要的問題,所以先前的鬥爭就會隨著已經發明的生產資料的生產效率的提高而日益激烈起來。所以,分工和機器的采用又將以更大得無比的規模發展起來。

不管已被采用的生產資料的力量多麽強大,競爭總是要把資本從這種力量中得到的黃金果實奪去:競爭使商品的價格降低到生產費用的水平;也就是說,越是有可能便宜地生產,即有可能用同壹數量的勞動生產更多的產品,競爭就使更便宜的生產即為了同壹價格總額而提高日益增多的產品數量成為確定不移的規律。可見,資本家努力的結果,除了必須在同壹勞動時間內提供更多的商品以外,換句話說,除了使他的資本的價值增殖的條件惡化以外,並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因此,雖然競爭經常以其生產費用的規律迫使資本家坐臥不寧,把他為對付競爭者而鍛造的壹切武器倒轉來針對他自己,但資本家總是想方設法在競爭中取勝,孜孜不倦地采用價錢較貴但能更便宜地進行生產的新機器,實行新分工,以代替舊機器和舊分工,並且不等到競爭使這些新措施過時,就這樣做了。

現在我們如果想象壹下這種狂熱的激發狀態同時籠罩了整個市場,那我們就會明白,資本的增長、積累和積聚是如何導致不斷地、日新月異地、以日益擴大的規模實行分工,采用新機器,改進舊機器。

這些同生產資本的增長分不開的情況又怎樣影響工資的確定呢?

更進壹步的分工使1個工人能做5個、10個乃至20個人的工作,因而就使工人之間的競爭加劇5倍、10倍乃至20倍。工人中間的競爭不只表現於1個工人把自己出賣得比另1個工人賤些,而且還表現於1個工人做5個、10個乃至20個人的工作。而資本所實行的和經常擴展的分工就迫使工人進行這種競爭。

其次,分工越細,勞動就越簡單化。工人的特殊技巧失去任何價值。工人變成了壹種簡單的、單調的生產力,這種生產力不需要投入緊張的體力或智力。他的勞動成為人人都能從事的勞動了。因此,工人受到四面八方的競爭者的排擠;我們還要提醒壹下,壹種工作越簡單,越容易學會,為學會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生產費用越少,工資也就越降低,因為工資像壹切商品的價格壹樣,是由生產費用決定的。

總之,勞動越是不能給人以樂趣,越是令人生厭,競爭也就越激烈,工資也就越減少。工人想維持自己的工資總額,就得多勞動:多工作幾小時或者在壹小時內提供更多的產品。這樣壹來,工人為貧困所迫,就越加重分工的極危險的後果。結果就是:他工作得越多,他所得的工資就越少,而且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工作得越多,他就越是同他的工友們競爭,因而就使自己的工友們變成他自己的競爭者,這些競爭者也像他壹樣按同樣惡劣的條件出賣自己。所以,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歸根到底是自己給自己,即自己給作為工人階級壹員的自己造成競爭。

機器也發生同樣的影響,而且影響的規模更大得多,因為機器用不熟練的工人代替熟練工人,用女工代替男工,用童工代替成年工;因為在最先使用機器的地方,機器就把大批手工工人拋向街頭,而在機器日益完善、改進或為生產效率更高的機器所替換的地方,機器又把壹批壹批的工人排擠出去。我們在前面大略地描述了資本家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有壹個特點,就是制勝的辦法與其說是增加勞動大軍,不如說是減少勞動大軍。統帥們即資本家們相互競爭,看誰能解雇更多的產業工人。

不錯,經濟學家們告訴我們說,因采用機器而成為多余的工人可以在新的勞動部門裏找到工作。

他們不敢很肯定的說,在新的勞動部門中找到棲身之所的就是那些被解雇的工人。事實最無情地粉碎了這種謊言。其實,他們不過是肯定說,在工人階級的其他組成部分面前,譬如說,在壹部份已準備進入那種衰亡的產業部門的青年工人面前,出現了新的就業機會。這對於不幸的工人當然是壹個很大的安慰。資本家是不會缺少可供剝削的新鮮血肉的,他們讓死人們去埋葬自己的屍體。這與其說是資產者對工人的安慰,不如說是資本家對他們自己的安慰。如果機器消滅了整個雇傭工人階級,那麽這對資本家來說將是壹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因為資本沒有雇傭勞動就不成其為資本了!

假定那些直接被機器從工作崗位排擠出去的工人以及原來期待著這壹工作的那壹部分青年工人都能找到新工作。是否可以相信新工作的報酬會和已失去的工作的報酬同樣高呢?要是這樣,那就是違反了壹切經濟規律。我們說過,現代產業經常是用更簡單的和更低級的工作來代替復雜和較高級的工作的。

那麽,被機器從壹個產業部門排擠出去的壹大批工人如果不甘願領取更低更壞的報酬,又怎能在別的部門找到棲身之所呢?

有人說制造機器本身的工人是壹種例外。他們說,既然產業需要並使用更多的機器,機器的數量就必然增加,因而機器生產、從事機器生產的工人也必然增加;而這個產業部門所使用的工人是熟練工人,甚至是受過教育的工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4#
发表于 2022-4-15 07:49:03 |只看该作者
機器制造也完全和棉紗生產壹樣,日益多方面地采用機器,而在機器制造廠就業的工人,比起極完善的機器來,只能起著極不完善的機器的作用。

可是,在壹個男工被機器排擠出去以後,工廠方面也許會雇用三個童工和壹個女工!難道先前壹個男工的工資不是應該足夠養活三個孩子和壹個妻子嗎?難道先前最低工資額不是應該足夠維持工人生活和繁殖工人後代嗎?資產者愛說的這些話在這裏究竟證明了什麽呢?只證明了壹點:現在要得到維持壹個工人家庭生活的工資,就得消耗比以前多三倍的工人生命。

總括起來說:生產資本越增加,分工和采用機器的範圍就越擴大。分工和采用機器的範圍越擴大,工人之間的競爭就越劇烈,他們的工資就越減少。

加之,工人階級還從較高的社會階層中得到補充;降落到無產階級隊伍裏來的有大批破產的小型企業的資本家,他們除了趕快跟工人壹起伸手乞求工作,毫無別的辦法。這樣,伸出來乞求工作的手像森林似地越來越稠密,而這些手本身則越來越消瘦。

不言而喻,小型企業的資本家在這種鬥爭中是不可能支持下去的:這種鬥爭的首要條件之壹就是生產的規模經常擴大,也就是說要做大企業的資本家而決不能做壹個小型企業的資本家。

當然,還有壹點也是用不著進壹步說明的:資本的總量和數目越增加,資本越增長,資本的利息也就越減少;因此,小型的資本尋租者就不可能再依靠租金來維持生活,必須投身於產業,即擴大小產業家的隊伍,從而增加無產階級的候補人數。

最後,上述發展進程越迫使資本家以日益擴大的規模利用既有的巨大的生產資料,並為此而動用壹切信貸機構,產業動蕩也就越來越頻繁,在每次動蕩中,商業界只是由於埋葬壹部份財富、產品以至生產力才維持下去,也就是說,危機也就越來越頻繁了。這種危機之所以越來越頻繁和劇烈,就是因為隨著產品總量的增加,亦即隨著對擴大市場的需要的增長,市場變得日益狹窄了,剩下可供榨取的新市場日益減少了,因為先前發生的每壹次危機都把壹些迄今未被占領的市場或只是在很小的程度上被商業榨取過的市場卷入了貿易體系。但是,資本不僅在活著的時候要依靠勞動。這位尊貴而又野蠻的主人也要把他的奴隸們的屍體,即在危機中喪生的大批工人陪葬,同自己壹起葬入墳墓。由此可見:如果說資本增長得迅速,那麽工人之間的競爭就增長得更迅速無比,就是說,資本增長得越迅速,工人階級的就業手段即生活資料就相對地縮減得越厲害;因為這洋,資本家是工人的敵人,市場經濟制度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制度。

台灣共和國共產黨宣傳部 我們不是中共 我們要建立真正的社會主義制度

生產方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

  大型生產手段和交換手段的社會化創造了新的生產方式,這種新生產方式的基礎已經不是社會剩餘產品的私人佔有了。但是,在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裏,生產手段的社會化還是同必需品的私人佔有相聯繫的,這種私人佔有的形式是工資、交換、是出賣勞動力以換取貨幣工資。此外,部分社會剩餘產品還是以個人在消費上享有特權的形式被私人佔有了,而在過渡社會的官僚主義變形的制度下,這種特權的規模可能是很大的。因此,私人利益仍然是刺激個人在經濟上出力的基本因素。經濟也仍然是貨幣經濟。
  從經濟的觀點看,以大型生產手段集體所有制及社會剩餘產品集體佔有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同繼續作為個人經濟活動主要動力的私人利益之間的矛盾,經常是計劃經濟中摩擦和矛盾的源泉。 [2] 但是,從而產生的社會矛盾則比經濟矛盾還更重要。作為個人一切能力的充分發揮,同時也作為個人自覺地為社會服務的"勞動",是一種概念,作為"謀生"手段,作為取得生活資料,或取得能滿足個人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務的手段的"勞動",又是一種概念,這兩種"勞動"的概念,從長遠來看,是互不相容的。
  只要經濟基本上仍然是貨幣經濟,只要大部分需要之能否滿足決定於各人手裏貨幣量的多少,只要在物資相對缺乏的情況下,還是按照錢包裏錢的多少來決定分配東西多少,那麼,大家為了多取得些貨幣而互相鬥爭,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擔任了某些社會公職就能更容易地取得相對稀少的商品和服務,那麼,向上爬、用人唯親、貪污、對"上級"卑躬屈膝、對"下級"專制橫行,這些現象仍然會大量流行,這也是不可避免的。沒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公民的真正民主,沒有這些人對行政官員和領袖的行為進行嚴格的、自由的監督,不能合法地、不遭到有組織的集體抗拒而撤換這些行政官員和領袖,所有這一切缺點只能加劇金錢在社會生活一切方面的腐蝕作用。貨幣經濟和商品經濟的殘餘本身就意味著必然會殘存著生活中一切都可用金錢購買的現象,而這種現象是貨幣經濟和商品經濟在村社自然經濟中出現時就已產生了的。如果在過渡經濟時期,能否得到生活享受是由制度規定的,而不是用錢直接買賣的,那麼,一切都可用金錢購買這種作用就變成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但這並不是說這種作用就不大了。關於這一點,蘇聯就千方百計鑽營當大學生而產生的流弊所進行的公開討論是很能說明問題的。 [3]
  在蘇聯和別的地方,權威人士和有影響的作者都不斷地認為:首先應當"樹立新的思想",在未能消滅物質刺激、未能過渡到按需分配以前,勞動首先應當成為"個人真實感受到的一種必要"; [4] 他們這種看法真是一種"以主觀願望代替客觀現實的偏向",顛倒了本來很明顯的因果關係。事實上,在心理革命還未能完全顯露以前,新的社會主義覺悟還未能普遍提高,以代替舊的自私心理以前,首先應當用生產大量財富、提供大量服務的辦法來消滅貨幣經濟。在過渡社會時期,特別是在蘇聯,產生個人發財欲望的,不是"資本主義殘餘",而是按金錢多少來分配的日常的現實情況。想要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對資本主義舊社會的殘餘進行鬥爭",來建立"共產主義覺悟",這真正是一件永遠徒勞的工作。
  個人的佔有欲,作為個人經濟活動的主要動力,還未能消滅以前,必須讓這些個人得到下列這種體驗:社會,從一個虐待子女的後母,已變為一個慷慨的、體諒人的母親,她自動地滿足全體子女的一切基本需要。應當讓這些個人不知不覺地取得這種體驗,過去原始公社時期遺留下來的精神會回應這種體驗的,因為7000年來人剝削人的作用還未能完全埋葬這種精神。這種體驗的結果應當是覺悟,更好的結果應當是產生新的習慣,以便完成心理革命,以便舊的人死亡,讓位給未來的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人。
  馬克思主義者之所以認為物資豐富是建立充分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必要條件,其意義在此,其理由也在於此。只有實現新的生產方式和新的分配方式,才能產生新的生活方式。問題不在於宣傳社會主義道德,而是要創造社會的和心理的物質條件,使大多數人自然而然地實行這種社會主義道德。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5#
发表于 2022-4-15 07:50:09 |只看该作者
個人工資和社會工資

  工資這個概念的定義是由許多特點來規定的。其中最重要的有兩種,一種是:以貨幣形式支付的錢(價格),換取一定量的勞動(一定時間的勞動);另一種是:嚴格地按勞動量、按確切地計算的耗費勞動力的時間而支付的錢。只要工資繼續存在,至少是作為勞動(向生產手段的個人所有者提供的勞動,或向國家、集體所有者提供的勞動)報酬的主要形式而繼續存在,那麼這些定義,同在資本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裏一樣,在資本主義以後的社會(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裏也仍然是有效的。
  生產手段集體所有以後,就不再有工資勞動階級了,"因為一個勞動者不能把他的勞動力出賣給自己"。這種論斷是粗暴的詭辯。集體財產是歸集體所有的財產,而不是這個集體的每個成員的財產。一個合作社的社員很可能把他個人所有的一輛車子賣給他所屬的那個合作社。同樣,一個勞動者也可以把他個人所有的勞動力賣給他所屬的集體。必須出賣勞動力才能取得必要的生活資料,這證明工資勞動階級還是存在的,無論從交換形式(按一定的貨幣價格而出賣)的觀點看,還是從其內容(勞動者出售他所有的、並且他自己無法利用其使用價值的唯一商品,以便換取其他的商品;這些商品的使用價值對於他自己和他家庭的生存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通過交換是不能得到的)的觀點看,都一樣。
  但是,早從壟斷的資本主義時期起,從工業上先進的國家出現強大的工人運動那時候起,個人工資就已經不是個人勞動報酬的唯一形式了。與個人工資同時並存的還有社會分紅或社會工資。 [5] 這就是不管個人對社會有什麼貢獻,社會保證個人能夠享受的各種福利:免費的初級教育(以後是中等教育),免費的學校午餐,免費的醫療、住院、以至藥品,公園、博物館、體育場免費享用,免費的或幾乎免費的市政設施,如路燈等。
  當然,關於"免費教育"或"免費醫療"這些詞的意義要取得一致。免費只是對個人來說的;社會當然要"支付"這些福利事業的費用,就是說要把一部分資源(一部分可以使用的勞動時間)用來滿足這些需要。因此,"社會工資",就是為滿足全體公民的某些需要而支付的費用的社會化。
  這種"社會工資"預示著,至少是潛在地,未來的分配方式,即朝向滿足全體個人需要的經濟。以滿足需要為基礎的經濟是反對商品經濟的,因為它優先滿足這些需要,因為它不管個人所提供的確切計量過的等價品(交換!)而進行分配。 [6] 甚至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也不管孩子們的父母付不付稅,不管他們的工作是不是對社會有益,不管他們是"好公民"還是常常違反普通法的罪犯,初級教育總是免費的。
  但是,這種"社會工資"只是預示著按需分配方式;卻不是這種方式的確切的形象,甚至也不是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社會裏的分配方式的確切形象(假定最富裕的國家進行這種過渡,也許是例外)。事實上,放棄的只是工資的商品貨幣形式,而其斤斤計較的可憐的內容則始終存在。
  既然我們的經濟始終是物資半缺乏的經濟,於是社會服務常常總是被當作窮親戚看待的。社會服務的分配不是在豐富的情況下進行,而是按某種標準配給的,有時候甚至還帶有強制性的(教育、預防注射、等等)。教室裏學生太擠;排隊看病或者診斷潦草;經常怠慢"免費的"顧客,而照顧"付錢的"顧客;所有這一切使"社會工資"這種初步形式更接近於產生這種形式的商品社會,同應當為富足開闢道路的社會主義社會,則相去較遠。 [7] 費用社會化的內容,無比地更為豐富,更為自由,更為多樣化,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才能表現出來:免費的圖書館,要實際上能提供所需的一切方面的書(而且還要座位不是嚴格限制的!);免費的博物館和公園,使全體公民都能享受到過去只有少數富有階層和知識階層才能享受的愉快。
  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裏,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產生了兩種情況,這兩種情況將徹底地改變分配方式:一方面,"社會工資"應當越來越接近其"理想的"水平,即物資充裕的水平;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物資和服務應當逐步地從通過交換(購買)而分配的資源類,轉到按需分配的資源類裏去。
  決定分配方式這種改變的條件,仍然離不開物資半缺乏社會的一些要求。在未能擺脫經濟打算這種由來已久的沈重包袱以前,社會不得不比過去任何時候更加精打細算。因此可以首先實行新分配方式的物資和服務是那些:
  1.性質很相似的;
  2.無論價格下降,無論收入增加,其需求仍然不變的;
  3.很難用以代替其他按商品經濟交換辦法進行分配的物資或服務的。
  簡而言之,社會可以首先把滿足需要的某些費用社會化,其條件是這樣的社會化不致於引起費用的大量增長。如果對某一產品的需求,並不因其價格降低或收入增加而有所變化,那麼把這一產品的生產費用社會化,對於社會就其整體來說,不會增加任何額外負擔。例如一切工業先進社會裏鹽的情況就是如此,鹽的消費量 - 在正常的時候 - 既不因鹽價而變化,也不因公民的收入而變化。 [8]
  支配商品經濟消亡的經濟規律可以闡述如下:隨著社會的不斷富裕,隨著計劃經濟保證生產力巨大發展,社會就獲得必需的資源,以便把為了滿足全體公民越來越多的需要而支付的費用社會化。而且隨著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物資和服務的需求量,比起價格下降和收入增加來,幾乎沒有變化,或者甚至減少了。換句話說,由於上述兩點理由,計劃經濟所取得的進步就能使越來越多的物資和服務轉入按需分配的類裏去!
  在最富裕的國家裏,對於主食的需求 - 西方的麵包 - 比起收入的增加來,現在已經是減少了。滿足這種需要,只占社會資源極小的一部分。比利時國民收入大約5000億法郎,而每年用於麵包的開支在80億法郎左右,即不到2%。 [9] 美國各種形式的糧食消費,1937~1941年平均每人3.77蒲式耳,1948年降到3.28蒲式耳,而1959年則降到了2.8蒲式耳。 [10] 工業先進國家許多大城市的公共交通,情況也是如此。就這些事例來說,把這些物資(麵包或大米)和服務(城市公共交通)用費用社會化的辦法來進行分配、就是說按需分配的經濟條件,現在已經完全具備了。除了這類物資和服務外,還得加上另一些物資和服務,這些物資和服務能滿足卡塞爾所說的"集體需要":教育、醫療、等等。 [11]

基本需要和附加需要 - 自由消費和定量消費

  許多作者同意這種部分改變分配方式的可能性。但是,一般地說,他們又立即否認有推廣的可能性。難道隨著"舊"需要之得到滿足,新需要不在那裏不斷的產生嗎? [12] 逐步地把一切產品都轉入按需分配之類裏面去,同時又不致引起社會資源的普遍浪費,因而又不致在其他方面重新發生物資不足的現象,這可不可能呢?用來滿足衣、食、住這樣一些基本需要的產品,其花色和品種是不是無窮無盡的呢?想在這些方面消滅交換和貨幣的努力,其結果會不會是令人失望的單調和沒有選擇自由呢?
  先拿需要的種類問題來說吧。稍為嚴肅的研究一下人類學和歷史,就能證明:這些需要恰恰是異常穩定的。食物、衣著、住處(由於某些氣候條件的關係,還有取暖)、防止野獸侵襲和躲避風雨、裝飾和鍛煉筋骨的願望、傳種接代,這六種基本需要似乎從猿人到真人以來還未變過,現在也仍然占消費開支的絕大部分。 [13]
  加上醫藥衛生方面的需要(不過是表現了某種自覺程度的保護自己的本能而已)和消遣的需要(不過是擴大了裝飾、鍛煉筋骨、求知等和人類同樣古老的需要而已),少數基本需要幾乎就占了甚至是最富裕國家的全部消費開支;這少數基本需要,與其說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毋寧說是人類學上的特點。
  既然這些需要從地球上出現人類以來基本上是不變的,既然連過去最富有的有產階級也沒有在消費開支上超出這種異常狹窄的需要範圍,那麼就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假定:建立社會主義社會、達到物資豐富、個人覺悟和社會覺悟都比過去成熟得多、這會在需要方面引起極大的變化。"效率遞減"規律,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比不上在需要的強度問題上那樣適用。 [14] 因此第一種反對論點就不能成立了。
  其次讓我們來研究一下,滿足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是否象表面上那樣種類無窮。首先,滿足這些需要的產品都有一個量的問題。關於這一點,根據現代有產階級的情況,歷史已經做了答覆。19世紀初葉,狼吞虎咽地大吃烤牛肉和紅葡萄酒的英國大地主,或者是每餐吃20道菜的"黃金時代"的大資產階級,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瀟灑的、愛好運動的、經常注意自己體重的現代富有資本家,這兩者之間的變化是無可辯駁的。隨著收入的增加,食物消費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合理;健康方面的考慮超過了盲目享受或炫耀財富的考慮。這種變化並不完全由於道德進步,而更多的是由於個人保養身體的需要,甚至由於個人利益的需要。
  衣著問題也是這樣。當然,在這個問題上,尤其是婦女,大量消耗衣服並無害于健康,所以浪費的可能性(新衣服只穿一兩次)要比食品大得多。但是,儘管健康的因素不能起抑制作用,舒適和愛好的因素卻起了作用。沒有了丫環小廝,老換衣服,甚至連衣服太多,都是不太方便的。事實上,除了"暴發戶"還在這個問題上做得過分以外,許多社會學家指出:英國美國最富裕的家庭裏,趨勢正好相反,更喜歡穿的是舊的、但舒適的衣服,或只是愛好穿的衣服,而不喜歡穿嶄新的衣服,也不喜歡經常換新衣服。 [15] 另一些社會學家甚至說這真是衣著上起了風格變化,他們認為這種變化的特點是:"首先,衣著總是逐漸趨向一致,收入少的人所穿的衣服,從樣式上和料子上,都接近收入高的人所穿的衣服;其次,衣服上的裝飾部分越來越少,這反映了向更樸素發展的趨勢。最後,近來還'著重'在衣服要有青年氣概。" [16]
  住房和家具方面的情況也是如此。如果僕役和女傭都沒有了 - 在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社會裏,由於平均的工資水平,由於社會的不同意,雇傭僕役和女傭的情況是一定要消滅的! - 那麼住房所需(和所能得到)的房間數也就有限了。這種限制也正是個人舒適所規定的。現在,除了一小撮百萬富翁外,大多數資產階級都喜歡很舒適的公寓,而不喜歡19世紀式的宮殿。從前,房間裏堆滿了家具和小擺設,現在由於愛好和舒適的條件有了變化,家具的配備趨於雅潔,而且注意實用,因此家具的數量也就很有限了。現在的趨向是甚至有意限制小擺設的數量。 [17]
  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最後階段裏,儘管有顯著的社會不平等,儘管有產階級可以無限制地浪費,但是上述這些趨向還是產生了。所以,設想在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裏,或就在社會主義社會裏,會產生相反的趨向,這是沒有任何根據的。恰恰相反,更可能的情況是:社會主義社會裏,合理消費將越來越發展,而減少的是那些純屬異想天開的消費,是那些為了炫耀而產生的消費,是那些由於不知分寸、不識美醜而產生的消費;這些形式的消費,在資本主義社會裏,與其說是"消費者天生就喜歡的",毋寧說是由一般社會風尚及廣告宣傳所造成的。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研究的是?品的花色問題和質量問題。產品的數量問題雖然不存在了,但剩下花色和質量問題可能仍會使需求不因價格和收入而變化的時期遲遲不能來到。目前花色問題和質量問題主要是由時式、由社會等級及技術進步("新產品")來決定的;而肯定不是以個人的一時所好為轉移的。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裏,花色和質量也是社會現象,即使不是有意識規定的,那也是由社會所引導的。
  時式是一種典型的社會現象,推動力來自生產者(創造者),而不是來自消費者。推行時式的是幾個巴黎的名裁縫,而不是"公眾"。對於極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現在的情況已經是花色品種少得驚人,而不是無窮無盡。在一定的時期裏,沒有許許多多花色"同時並存";而是只有幾種花色。哪怕是高級的、個人定做的手工裁縫,今天也沒有"上千種"不同的樣式,樣式的數量要比人們所想象的少。而且,除了這種專門為某些有錢人定做的手工裁縫的樣式而外,還有少數樣式是大批生產出來賣給廣大群眾的。社會主義經濟不但不會減少現有的花色品種,大概還能使之更加多樣化,以便能過渡到按需分配。為此,社會主義經濟將根據多數人的要求,根據身體上的經常需要、根據"社會主義廣告"的教育作用、根據民意測驗、根據公開徵求意見、以及根據其他能幫助真正從消費者的愛好和願望出發的辦法,來確定生產些什麼花色品種。因此,奧斯卡爾·蘭格和迪金遜想要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為貴重產品保持商品經濟的主張,我們是不能同意的。 [18]
  至於新產品,新產品的大批生產和"投入"市場,也就是說大規模地在消費者間進行分配,現在就已經是由生產企業來確定、而不是由消費者的一時所好來確定的。因此,這簡直是很"有計劃的" - 不過,是由一小撮資本主義企業,純粹根據私利的標準,而不是根據集體及組成集體的個人的客觀需要和合理需要而計劃的。消費者連有沒有某種產品都不知道,怎麼說得上有"迫切需要"呢?生產者好像偶然似地把新產品投入市場以前,對這種產品的需要連一點跡象都沒有,怎麼說得上有"迫切需要"呢? [19]
  社會主義社會當然不會把這種計劃權放棄給生產和"上市"的"主宰們"。它將防止重復和顯著的浪費。但是它將通過民意測驗、直接徵求意見及群眾集會等一切辦法,比現在更多地考慮消費者的真正願望。在這一方面,它也將比目前的情況更擴大選擇的範圍。而且由於確定耐用消費品的需要量是比較容易和精確得多,也由於浪費現象容易發現,因此,在社會主義社會裏,要確定產品的必要貯存量,以便使需求不致隨價格和收入而變動,也是較為容易的。
  當然,某種程度的把握不準還是可能存在的。某些家務勞動的社會化同個人使用精良的機器從事家務勞動之間的矛盾,即使不是永遠存在,也可能會長期存在。即使有廣泛的和很方便的食堂網和洗衣房網免費為全體公民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洗衣機和洗碗碟機仍然會很受歡迎的。社會主義社會決不能命令其成員非得要利用集體服務,並且拒絕提供必要的手段,在個人基礎上自己解決這些服務問題。由於社會主義社會要滿足人們的一切合理需要,所以它會重視定期過獨處生活的需要。這種定期過獨處生活的需要是同人的集群性質辯證地、經常地聯繫在一起的。同樣,把私人汽車作為城市交通工具儘管顯然不合理,但仍不失為短距離和中距離休假旅行最靈活的交通工具。而且,即使飛機、火車、公共汽車旅行都免費了,人們仍然願意有一輛私人汽車,以便能夠按照自己的路線旅行,以便能在火車和公共汽車不停的地方停下來,或者乾脆就是為了獨自走動一番。社會主義社會是會尊重這些願望的,而且,非但不把這些願望作為"小資產階級的殘餘"來加以譴責,還將努力去滿足這些需要;這些需要的合理性質是任何誠意的人都能看得到的。
  因此,逐步推廣新的分配方式,即按需分配,並沒有什麼重大的障礙。按需分配已經不必確切地計算等價的勞動量了。恰好相反,目前的發展情況,儘管受到以金錢、剝削、不平等、損人利已為主的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但仍然已經清楚地勾劃出了未來消費情況的大概輪廓。豐盛而自由的消費,將不會無止境地向浪費和不合理的一時所好發展,而是將越來越具有合理消費的形式。要求身體健康,神經安寧和心情舒暢將越來越成為人類一切行為的主要動機。這方面的要求必將成為人們在基本要求滿足以後的主要追求。要達到這種結論,並不必把人"理想化"。正如現代資產階級飲食方面的例子所證明的那樣,那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符合人類最明顯的物質利益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6#
发表于 2022-4-15 07:51: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傑瑞米柯賓 于 2022-4-15 07:52 编辑

商品貨幣經濟的衰亡

  當"社會工資"還只涉及總消費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時,它在心理上的、社會上的深刻的意義還是有限的,或者甚至是完全不明顯的。資本主義的社會環境對一切接觸到的東西都起腐蝕作用,就連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慢慢生長的未來社會的萌芽也難免:

  "霍林海德發現,即使是金錢不起作用的醫院看病"問題,也是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越高,他就越有機會由最好的醫生診治,受到更好的照顧。"一般說來,等級低的病人總是交給實習醫生診治的,中等病人交給住院醫師,而那些名醫則只看高等病人。人們發現,用於治療一個二等病人的錢,比用於一個五等病人的錢多八倍。高等病人有權享受個別的心理治療,而其他的病人則只能電療和服藥。"
  霍林海德把他的意見告訴醫院領導人後,這些領導人呆住了。當然這種歧視不是有意的。精神病院裏也有類似的情況,不管病人家庭的經濟條件如何,三等精神分裂症病人比同時進院的四等或五等病人更有機會享受心理療法。一個四等或五等病人可能享受一套或兩套電療和藥物的療程;如果不見效,病人就只能聽天由命,在個人孤獨的處境中,日益沈淪下去。 [20]

  但是,如果"社會工資"擴及個人消費的大部分時, [21] 其經濟、社會和心理上的意義就突然顯著了。在這以前,經濟增長和生活水平提高總是意味著商品貨幣經濟的擴張,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也不例外。 [22] 可是到了這時候,經濟發展和生活提高卻意味著計量交換和貨幣作用日益顯著地縮小。
  首先是由於明顯的經濟上的原因。越來越多的需要既然無須消費者支出貨幣就能得到滿足,那麼與貨幣開支有關的經濟生活的範圍自然就日益縮小了。如果貨幣收入日益增長,而要用貨幣購買的商品和服務卻日益減少,那麼就會造成無益的緊張。這麼一來,或則這一部門的價格就要急劇上漲,或則就要人為地去推動不斷創造"新"產品,人為地去製造"新需要",或則還得用稅收的辦法,把貨幣收入中越來越大的一部分回收起來。貨幣流通就會越來越顯得無意義和沒有用處。實際上,生產者領的"工資"越來越高,但其中越來越大的一部分事前就被扣住了,其餘的部分則用於更偶然的、更次要的開支。因此,由於基本需要和正常需要都已滿足了,金錢在主要經濟周轉中的地位總是更加縮小,而退居到經濟生活的邊緣(虛榮性的開支、遊戲、奢侈性開支,對於這類開支,社會主義社會將從道義上加以取締或者用懲處性的課稅來施加壓力)。
  今後最合邏輯的解決辦法,不是增加,而是減少個人貨幣工資和待遇的數額,並隨著按需分配這種新方式的推廣和普及,減少貨幣流通。"個人工資"逐漸變成一小筆補助性的獎金,以便分配最後一些"稀少的"物資和服務,社會不平等時期遺留下來的"身分"的最後一些殘餘。只要越來越多的物資和服務都達到十分充裕的程度,個人工資就逐漸喪失保衛消費者選擇自由的作用。"選擇"的範圍只限於到這個分配站去,還是到那個分配站去,採取這種還是那種消費形式,而不是用這種開支去代替那種開支。商品經濟、貨幣經濟、物資半匱乏的經濟,就要開始衰亡了。
  必然引起商品生?衰亡的,不僅僅是新的分配方式。自動化在生產範圍內也引起同樣的邏輯必然性。確實,生產豐富的物資和服務,同時必然要在生產過程中越來越快地消滅直接的人力勞動,甚至分配過程中也是這樣(自動化的發電站、遠距離操縱的貨物列車、"自動服務"的分配點、機械化自動化的辦公室工作、等等)。但是,從生產中取消人力勞動,也就是從成本中取消工資! [23] 因此,構成成本的就逐漸只限於企業和企業之間買賣的"價錢"(購買原料及固定設備的折舊)。這些企業一旦社會化了,需要計算的,很少是真正的錢,更多的是計算單位(即"理想中的貨幣")。
  由於服務事業在較長時期內還是非自動化的,貨幣經濟還可以在服務事業同服務職業之間的交換中、服務事業同消費者的交換中及國營企業間服務事業的交換中找到藏身之處。但是,隨著大型服務事業也自動化(如同:公用事業、飲料及標準化日用品的自動售貨機、洗衣房、等等),貨幣經濟就會逐漸只限於為"個人服務"的事業,而其中最重要的(醫藥和教育)將由於社會上需要迫切而首先徹底取消貨幣關係。總而言之,自動化將使貨幣經濟只存在於社會生活的邊緣:女傭人、僕從、遊戲、賣淫、等。但是社會主義社會保證每個公民都有很高的生活水平,都很安全,並且保證使"勞動"普遍地、逐漸地變為腦力勞動,變為創造性的勞動,在這樣的社會主義社會裏,誰還願意去于僕從、賣淫等工作呢?因此社會主義自動化將使商品經濟成為荒誕可笑而終於衰亡。
  在分配範圍內開始的這種衰亡漸漸地向生產範圍發展。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裏,計劃化和大型生產手段社會化就已經意味著在生產手段的流通中,用賬面貨幣去代替信用貨幣日益普遍。 [24] 只有購買勞動力和從非國有的部門購買原料還需要信用貨幣。但是,如果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而來的是降低、而不是增加個人工資,那麼企業的周轉金也就開始衰亡了。由於"農業的工業化",隨著農業和分配中先是私營企業,然後是合作企業的衰亡,生產企業和這些部門之間的關係也隨之而衰亡。因此,貨幣逐漸地從企業和企業之間的關係中、從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中、從企業和勞動力所有者之間的關係中、從企業和原料供應者之間的關係中,先後撤退出來。貨幣的衰亡普遍了。只剩下"計算單位",以便在企業管理中、在經濟(就其整體來說)管理中,實行以勞動時數為計算基礎的經濟制度。

經濟革命和心理革命

  我們還只研究了新分配方式在經濟上的影響,就是說其結果是商品經濟和貨幣的衰亡。現在要研究一下新分配方式在社會上、心理上的影響,即完全改變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幾千年來階級矛盾和人剝削人的社會實踐的結果。
  免費分配麵包、牛奶和一切主食,將會引起史無前例的心理革命。 [25] 所有的人今後都保證能得到他自己的及其子女的生活資料,就因為他是人類社會的成員。自從地球上出現人類以來,物質生活不穩定和無保障狀態,第一次消失了,恐懼和絕望的心情也隨之消失了。無保障狀態曾使一切個人,其中還間接地包括屬於統治階級的個人在內,產生這種恐懼和絕望。 [26]
  自從資本主義社會建立以來,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自從商品經濟發展以來,自私自利和個人發財願望的根子,就在於對未來的這種無保障狀態,就在於不得不為了在激烈的相互鬥爭中求得生存而"確保自己"作為經濟活動動機的自私自利,其衰亡的物質條件和道義條件消失了(原文如此 - 譯者)。當然,消費資料個人所有制大概會空前發達。但是,由於物資豐富,而且又可以自由取得這些物資,人們熱衷於佔有的心情,也會衰亡的。為"新的人",社會主義的人創造基礎的,正是人對於這種新的生活條件的適應性。對於這些新人來說,團結合作將會同現在損人利己的那種努力,一樣地"自然"。人類博愛不再是虔誠的願望或虛偽的口頭禪,而成了日常的自然的現實。一切社會關係將日益以博愛為基礎。
  這樣的發展是不是"違反人類本性"的呢?這是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反對無階級社會前景的最後一個論點。經常提出這一論點的人根本不瞭解人類的本性,他們懷著粗暴的偏見和先入之見,把從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中產生的風俗習慣,同人類的所謂"一成不變的"生理上和人類學上的特點混為一談。還有一些人也引用這種論點,不惜任何代價地力圖為他們對於人的觀點辯解,他們的觀點是建立在人性本惡、而且在世間無法"改造"這樣思想上的。
  然而人類學的出發點是這樣的思想:人之本性,恰恰正是其適應能力,通過訓練而創造第二本性的能力;正如阿諾爾·蓋倫教授所說,人只有通過訓練才能生存。 [27]
  適應和學習幾乎有無限的可能性,這是人類學上的根本特徵。 [28] 人的"本性"使人能夠不斷地超過純粹的生理因素,不斷地超過他本身的力量。
  而且,人類互相競爭互相鬥爭的傾向,打擊別人確保自己的傾向,並不是天生的。這種傾向也是"習慣"的產物,是社會遺留下來而不是生理上遺傳的產物,是特定的社會條件的產物。競爭這種傾向不是"天生的",而是從社會上承受過來的, [29] 同樣,只要社會環境徹底改變了,團結、合作是能夠有計劃地辦到的,是可以作為基本社會遺傳而世代相傳的。
  況且,合作、團結、博愛這種性情,比之競爭、鬥爭、壓迫別人這種傾向,更符合特定的生理需要,更符合人類學上的基本特點。人是集群動物,不僅在社會經濟意義上如此,而且在生物意義上也如此。所有高等哺乳動物中,人出生時最弱、最沒有保護、最不能自衛。人類生物學認為人是早產的胚胎,從而具有一種生理組織,能夠更長久地學習,並有幾乎無限的適應能力 - 這是有賴於作為母體外胚胎而生存一年的過程中的積極性和社會化。這裏,系統發生學證實了胎生學,因為現在胎生學界已普遍同意人類起源時期就有同樣的積極性(有意識訓練的產生)和社會化。 [30]
  許多調查證明:兒童發展的速度及和諧性是直接以他同大人(母親!)和同年齡兒童建立社會關係的多少和密切程度為轉移的。上述觀點對於學習語言 - 思想發展的主要交流手段 - 來說,固然顯而易見,可是,從一般生理觀點來說,這一觀點就更加突出,而且同樣正確。經常不斷的身體上的接觸,是嬰兒正常發育的關鍵性因素之一。缺乏這種接觸,可能引起許多疾病。在美國的兩個機構裏進行了一次調查,兩個機構的物質條件(食物)和衛生條件都一樣;但是,一個機構裏,每個嬰兒都由其母親經常照看,另一個機構裏,一個工作繁重的護士照看8~12個嬰孩。調查結果令人吃驚。調查開始時,第二個機構裏的平均"發展指數"比第一個機構高24點。一年後,第二個機構裏的平均數從124降到72,而在第一個機構裏卻從101.5升到了105。兩年後,托兒所(第二個機構)的平均數降到了40,而第一個機構裏卻仍然維持在100以上。五年後,第一個機構裏沒有一個兒童死亡,而托兒所裏則有37%的兒童死亡。 [31]
  把生活在氣氛和制度都鼓勵合作和團結的社會裏的兒童,同我們資本主義社會裏的兒童,比一比他們在身體上、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狀況,那也是很有教育意義的。詹姆斯·克拉克·莫洛納博士關於沖繩島兒童的研究,勞拉·湯姆遜和阿利斯·約瑟夫關於豪比兒童的研究,以及多羅塞·雷登和克萊德·克盧克洪關於納瓦霍兒童的研究,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32] 美國偉人的人類學家阿斯列·蒙塔古把他對於"人類本性"的分析歸納如下:

  人身機能是這樣組織起來的,歸根結底,它只要求一種滿足,這種滿足只要一句話就能加以說明,那便是:保障 - 在別人對自己的情誼和自己對別人的情誼中得到保障……人要能夠在社會範圍內滿意地進行活動,最基本的社會需要必須恰當地予以心情上的滿足,以便使每個人都得到保障,而且保證(其人格的)平衡。 [33]

  只有社會主義社會才能滿足這種需要。因為只有社會主義社會才能把經濟生活和日常生活組織得同人們對於保障和情誼的需要不致於經常發生衝突,而恰恰相反,經常而自然地滿足這種需要。
  有這樣一種思想:"侵略本能"或"破壞本能"控制著所有的人 - 更不用說所有的動物;現代生物學完全不能證實這種思想。心理學也越來越反對這種思想。[34] 勞列塔·邦德證明了:兒童的敵意和侵略意識遠不是"天生的",只是由於某些缺點而發展起來的。而這些缺點終究是產生于兒童同他發育時期周圍環境的關係。 [35] 蘇桑·依沙克斯發現:"在一群兒童中,平等是所有這些矛盾的願望和恐懼最起碼的增殖因素"。皮阿惹指出:兒童指責顯著的不平等為不正當,這是自發的反應。 [36] 比格列豪爾研究了關於這個問題極豐富、多樣、而又矛盾的一切實驗材料以後,得出結論說:人的"佔有本能"並不是天生的,至多兒童有抓東西的自然傾向,這種傾向,由於社會環境和教育,可能走上、也可能不走上佔有的道路。 [37] 這類材料是舉不勝舉的。結論是令人信服的:沒有理由懷疑,在物資豐盛的氣氛中實行按需要的分配方式,結果會使社會環境和日常的社會現實生活發生徹底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將很快產生合作和團結的習慣,將消滅作為人類關係基本特徵的競爭和衝突。 [38]
  而且,還要指出,即使在動物界,通過條件反射,徹底改變環境也可以完全消滅所謂"不變的""侵略傾向"。經驗證明,使貓和鼠和平合作是有可能的,只要儘早開始訓練,只要這兩種動物只有合作才能取得食物。 [39] 在各類脊椎動物 - 包括魚類 - 身上所做的同樣試驗,也都是成功的(主要參閱朗格羅瓦博士用鱸魚所做的試驗,這些所謂吞吃同類的鱸魚是可以經過"訓練"而不再吞吃同類的)。而阿斯列·蒙塔古教授得出結論說:

  只要周圍環境稍有改變,就可以使動物吞吃同類(錯誤地被認為是本能)的行為變為基於合作的合群行為。 [40]

  老鼠和貓都有這種適應能力和養成新習慣的能力,誰敢說人反而沒有?
  但是,這樣的適應,這樣的"合作習慣",會不會使人類衰退呢?許多哲學家和社會學家都擔心這一點。他們說,這樣大家都差不多了,成了一片灰色,精神上肉體上的特質也就喪失了,因為這種特質只有在競爭和緊張的氣氛中才能發展。阿列克斯·加萊博士寫了一本暢銷書討論這個問題,然而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裏,都反映出邏輯上的貧困和厭世的、非人道的偏見。 [41]
  事實上,這種擔心是由於把個人主義和個性發展加以混淆而產生的。個人主義是同別的個人進行鬥爭以追求物質成就的這種實踐活動的總和。在社會主義社會裏,個性的和諧發展並不一定要同別人進行鬥爭,正好象物資豐富並不一定要鄰居沒飯吃。
  自古以來就認為"剛強的性格"只能經過戰爭或從軍才能發展。在核武器時代裏,誰還敢為這種論點進行辯護呢?體育活動、汽車駕駛、航空飛行、爬山、洞窟探險、以及將來宇宙探險和到別的星球旅行,在這些方面,不是比古代戰場上能千百倍更自由地、更廣泛地發展剛強和勇敢的性格嗎?上述這些活動,凡是願意參加的人,都可以參加,而不是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參加,進行上述活動不再意味著多數人壓迫少數人,甚至殺害對手,而是所有的人都能同時進行;豈不是同古代戰場有很大的不同嗎?
  事實上,由於社會劃分為階級,才使人類令人束手無策地都淪於貧困。資本主義社會,因大量生產而使這種趨向引起最壞的後果。正是資本主義社會使千百萬的人遭到同樣暗淡的命運,因為拿同樣的工資而只能有同樣狹窄的前途,穿同樣是成批生產的衣服,看同樣聳人聽聞的報紙,在同樣的運動場上、或在同樣的電視節目前消遣。 [42]
  社會主義社會,在消滅商品生產和開創物資豐盛的時代以後,一定會使人類個性大大發展。目前泯沒在渾沌群氓中的億萬個個人,他們的個性一定要蘇醒、發展,而且在迄今還無人過問的、想象不到的無數方面洋溢奔放。人類的才力,一旦從搶飯吃的苦役中解放出來,就會投入藝術和科學,投入教育和身心雙方的醫學。個人同個人之間為生活資料而進行的競爭,將變為追求美、追求真理而進行競賽。人的悍氣一定會變成崇高的創造力。
  奇怪的是,社會主義的目的似乎是充分發展人和人之間的差別,他們的願望和能力上的差別,個性的差別。但是,這種差別不再意味著經濟力量的差別,也不會因而產生權利不平等或物質方面的特權。這種差別只能在經濟平等和社會地位平等的氣氛中發展。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7#
发表于 2022-4-15 07:52:30 |只看该作者
階級和國家的衰亡

  但是,商品貨幣經濟的衰亡只不過是消滅社會不平等、消滅階級和國家的杠杆之一而已。另一杠杆是大大地擴展並創造性地把業餘時間價值化。
  社會的統治階級或統治階層一向享有閒暇的特權。統治階級或統治階層,擺脫了不得不生產生活資料的負擔,擺脫了勞累的,機械勞動的負擔,就能夠或多或少地致力於積累知識,致力於管理經濟和管理社會事務。空閒時間多了就能使越來越多的公民掌握並執行這些管理的職務。對於國家逐步消亡來說,這是技術上的解決辦法。
  大約100年以來,正如卡爾·馬克思在實行10小時工作日時就己指出的那樣,縮短勞動時間是創造文明的重要因素。 [43] 現代資產階級民主中,凡是稍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以縮短勞動時間為基礎的。然而這是一個矛盾的現象。縮短勞動時間的好處大部分都被下列情況抵消掉了:從事生產勞動的年代延長了,從住處到勞動地點的往返路程更遠了,起初是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以後辦公室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也提高了,以及連業餘時間也都商業化了。
  此外,從12小時或10小時工作日過渡到八小時工作日,基本上這是一大進步。1920年前後,八小時工作日就已經在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工業中普遍推廣了。從那時候以來,工人的勞動日時間只有很少的縮短,只有幾個國家裏才有每周40小時工作制,而且同時並存的還有每周五天工作制,每周工作五天共45小時、44小時或42小時的制度,而且這樣一來,一天工作的時間反而延長了。
  如果要把現代工人在體力上、精神上和神經上的疲勞程度同50年前的工人相比,那麼必須考慮到1918年以來大大提高了的勞動強度,考慮到在使用越來越貴的、(常常也是)越來越危險的設備時所引起的神經緊張,考慮到上工路上往往比工作還更緊張的情況,而如果用機動車輛代步,那就尤其緊張;還必須考慮到空氣污濁和住房不夠安靜。根據醫生們的許多證明,可以得出結論說:儘管有空閒的周末及兩周或三周休假,工人的疲勞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
  對在各地度假的漢堡工人進行了仔細的檢查,得出的結論是:只有在休假的第四周,才是顯著的、穩定的休息(恢復體力)。這之前,環境的變化和原來的疲勞都會引起反應(其中有些反應是事後才會出現),這些反應使真正恢復體力成為不可能。從事這種研究工作的醫生,要從第四周起,才能觀察到下列各方面的"正常化"現象:呼吸次數,脈搏,通過心臟的血量,動脈收縮,直立時血液迴圈的調整,休息時和工作時的血壓,以及體重(如果體重過高,就要減輕;如果體重太輕,就要增加)。 [44]
  因此,大部分"業餘時間"並不是真正的"閒暇時間",而是"在體力上、神經上消除疲勞的時間"。德國醫生區別"消除疲勞"(Entmudung),"消除緊張"(Entspannung)和真正的"休息和獲取新力量"(Erholung)。休假的作用大部分被抵消掉了,因為工人休假的時候,正是他身體疲勞得無法真正散心的時候。
  閒暇時間的商業化也是適應這種情況而產生的。它的根據是:現代無產者,正常地一天勞動以後,無論腦力上或體力上,都已無法再使勁了。但是藉口讓無產者"散散心",或"娛樂"一下,實際上或則是使他們的批判能力萎縮,或則經常是不健康的刺激,終於使他們人格敗壞,並部分地破壞了他們的個性。所有一切對"閒暇文明"的指責都是隔靴搔癢:空閒時間之所以沒有很好利用,其根本原因在於勞動和社會的性質敗壞了。 [45]
  因此,要達到社會主義的主要目的,即生產者和全體公民的自我管理,必須進一步徹底減少勞動時間。考慮到目前生產工作的緊張程度,要使生產者確實能夠"習以為常地"經常關心企業和國家的管理工作,看來至少要實行半天勞動制,即按照每周勞動五天或六天而定為每周勞動20或24小時。這一目標,根據目前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高度工業化的國家裏,平均每年5%),如果經濟計劃得合理,能擺脫一切軍事負擔或寄生性的負擔,而且有意識地向節約人力勞動這一主要目的勢力,那就大概能在20世紀結束之前達到。即使在美國資本主義的情況下,每周勞動時數也從1850年的70小時,躍到1900年的60小時,1940年44小時,1950年40小時,1960年37.5小時,即半個世紀內減少了約40%,或者說每10年減少四小時不到一點。 [46] 按照同樣的速度,社會主義社會裏到1990~2000年左右就能達到每周勞動24小時。美國經濟學家喬治·索爾也在資本主義制度範圍內得出同樣的結論 - 然而他沒有看到因此而引起的一切矛盾。 [47]
  充分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裏,更快地縮短勞動日時間大概是可能的,但是會碰到兩種障礙:首先是就學時間延長(從中等教育到普及義務高等教育),其次是退休年齡降低。這就意味著:減少一生的勞動時間比縮短勞動日更為合理 - 但是生產生涯還是從16歲起到65歲止,幾乎是半個世紀。
  徹底縮短勞動日時間後,閒暇問題在整個社會問題中的地位就完全不同了。當然,"閒暇的價值化"問題歸根結底是同滿足人類需要的費用社會化問題和新的分配方式密切聯繫著的。用統一的電視節目、大批生產的影片、或印行幾百萬份的報紙去滿足2000萬勞動人民的需要,比之用高水準的戲劇演出、多種多樣的書籍、換言之,用創造文化的手段而不用消費文化的手段,自然要"便宜"得多。讓100萬電影愛好者拍電影,比攝製一部影片供100萬觀眾觀看,花的錢要多得多。加爾布雷思認為社會繁榮時期青少年犯罪增加的原因是私人用於商業性娛樂的消費太多,而國家在這方面的開支卻很不夠。 [48] 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社會財富的普遍發展,閒暇的價值化就越來越使人民從被動的物件變為各種文化活動(運動、藝術、科學、文學、技術、教育、探險、等等)的有意識的參加者。勞動群眾目前用於參加經濟管理和社會生活領導工作的時間,除開工人組織的幹部以外,只占其閒暇時間的極小一部分,將來,用於這些活動的時間占其"業餘時間"的比重,將越來越大。參加經濟管理和社會生活的領導工作也將變成積極的、有創造性的,而不再是消極的了(由於責任感,由於對別人應承擔的義務,或由於常常是很微薄的一點個人利益,而不得不"參加會議")。
  有人常常提出反對意見,說是勞動者"並不願意管理企業"。 [49] 一般說來,這種意見或則是就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的"工人參加管理"而言的,或則是就東歐國家的某些"邊緣"嘗試而言的;也就是說,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企業的勞動者深深地感覺到,真正的決定權不在企業裏而在別的地方,而且,就整個社會經濟環境來說,勞動力的疲乏和為人作嫁狀態,並未減輕。工人不願意把他們寶貴的休息時間消耗於參加會議,而這種會議又不能決定任何有關其命運的事情,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就沒有什麼可以奇怪的了。但是,南斯拉夫企業自治的經驗,給企業人員的感覺是管理工作確實 - 而且積極地 - 影響其生活水平,因而越來越多的勞動群眾積極地參加工人委員會的工作。目前掌握在工人委員會手裏的企業資金,約占1/3左右。 [50]
  自動化對於工人參加企業管理是有很大幫助的。自動化的必然結果是消滅生產過程中的體力勞動,甚至消滅專業工人的體力勞動。自動化使生產前和生產後所需的勞動力增加(研究和設計工作,行政管理和分配),但是,如果自動化是在社會化的、或已經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下進行的,那麼,它就取消簡單勞動,而只是要求越來越專業的勞動,越來越"腦力的"勞動。因此它就像是消滅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差別的偉大力量,使得只有腦力勞動繼續存在。
  農業的工業化 - 目前在美國已經是很先進了,西歐也正在發展中 - 是與階級消亡和國家消亡同時而來的最後一種經濟發展的趨勢,它使從事"田間勞動和農場勞動"的"農村居民"減少到極少數,而仍然留在農村裏的人也日益變成農學家、畜牧專家、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農業機械的技術員和技術工人。大城市將分散成為類似的、自給自足的"衛星城市","城鄉"差別,甚至連外表也會消失掉,並將建立綠化區、耕作區、居民、文娛和社會活動區以及工業生產區等完整的中心。 [51]
  這些區域的規模徹底縮小以後,就能逐漸消滅代行權力,但在階級消亡和國家消亡的最初階段,代行權力仍然是普遍的。城市規模徹底縮小以後,生產者和消費者自由結合的公社實行自治,就可以代替公民通過特設的社會機構而實行的自治。在這種自由結合的公社裏,所有的人都可以輪流擔任公職,"領導人"和"被領導者"之間的區別就會消失,全世界終將成為這類公社的一個大聯合。
  這是烏托邦嗎?主要的是應該看到這種可能性全都來自生產率的提高,同時有一種經濟制度保證高生產率充分發揮效用。這種經濟制度的基礎,一方面是使生產資料社會化並且創造豐富的物資和服務,另一方面是以從人類生活中消滅金錢和個人發財致富欲望的分配方式去代替商品經濟。

經濟增長不是永久的目標

  非貨幣經濟制度下的投資問題,還從來沒有考慮過。但是只要經濟情況真正達到物資豐富的程度,那麼解決這個問題是毫無困難的。仍然在第一部類(生產生產資料的)企業裏工作的生產者,雖然他們的勞動不是直接地、而只是間接地增加公民們掌握的大量財富,但也同第二部類(生產消費資料的)企業裏工作的生產者完全一樣,有權從社會總財富中提取物資。他們勞動的產品,不是在"市場"上"出售",而是用於更新機器、原料、輔助產品等的貯存,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的日常生產是必須要有這種貯存的。
  除了這種總投資和簡單再生產以外, [52] 有沒有"淨"投資呢?有沒有社會主義類型的、而不是貨幣經濟的擴大再生產呢?換句話說,社會主義社會裏生產力會不會繼續無止境地增長呢?只有社會主義社會的公民才能回答這個問題,就是說,答案真正是根據自由選擇,而不是根據某一"經濟必然性"而定的。在資本上義制度下,甚至在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裏,"淨投資的限界效用"和"增加閒暇的限界效用"之間,說什麼可以有所"選擇",那是完全荒謬的。生產者的日常消費,即使有所提高,也總是不能滿足需要的。一天的勞動時間,即使是在縮短,也只是由於體力上、神經上的疲勞程度而有所限制,因為超過這種程度,勞動效率就要直線下降。
  反之,在社會上義社會裏,公民有了豐富的物資和服務,才破天荒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在多一點財富還是多一點閒暇之間進行選擇。因為這種選擇再不象從前那樣為了滿足迫切的需要而受經濟必然性的支配,所以這種選擇才是真正的選擇。經濟上剩下來的要求,只不過是機器設備的更新(淨投資、折舊)以及保證社會產品能同人口一樣快的增長。但由於社會主義的人類社會裏,同實行計劃經濟一樣,人口增長也將是有計劃的,所以人民就完全有了選擇的自由。
  無論如何,經濟增長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滿足社會的需要,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以便最合理地發展人類的一切才能。而且,最合適的消費一點也不意味著消費要無限制地增長;滿足人類需要也並不意味著生產力要繼續不斷地無限制發展。如果社會上已經有了大量的自動化機器,足以滿足社會的一切需要,如果社會上已經儲備了相當數量的萬能車床,以應付不時之需,那麼,"經濟增長"大概就會緩慢下來,甚至一個時候會停頓下來。 [53] 這樣人就可以完全擺脫物質上的、經濟上的顧慮了。政治經濟學就要過時了,因為再沒有什麼經濟打算了。"效益率"的問題,或者是"節約勞動時間"的問題,已經不是財富的準則了,取而代之的唯一準則,是閒暇,是最合適地利用閒暇。馬克思曾經天才地預言說:

  現有財富的基礎是侵佔別人的勞動時間,但是同大工業本身所創造的財富的新基礎比較起來,那就顯得是微不足道的基礎了。直接形式的勞動一旦不再是財富的主要源泉,那麼,勞動時間就不再是、也不應當再是衡量財富的尺度了,從而也就不再是使用價值的交換價值〔衡量使用價值的尺度〕了。群眾的剩餘勞動不再是發展總財富的條件了,同樣,少數人的閒暇也不再是人類思維〔腦力〕能力發展的條件了。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就此垮臺,而物質生產的過程也就沒有那種卑鄙和矛盾的形式了。〔生產的目的,變成了〕個人的自由發展,而不是縮短必要勞動時間以便產生剩餘勞動。所以,問題在於儘量縮短全社會的必要勞動,這樣,依靠因此而產生的閒暇和辦法,個人在藝術上、科學上的培養,才有可能……
  ……如果工人群眾自己佔有他們自己的剩餘勞動 - 如果空閒時間因此而不再具有矛盾性 - 那麼,一方面,必要勞動時間將根據社會個人的需要而縮短〔衡量〕,另一方面,社會生產力將迅速發展增長,迅速得儘管生產發展的方向要求發揮每個人的力量,而每個人的閒暇時間仍然增加。因為真正的財富是在於發展每個人的生產力。於是計算財富的本位就不再是勞動時間,而是閒暇了。 [54]

  或者更確切些說:財富的準則變成了人們合理地、創造性地利用空閒時間,以便使自己平衡地發展成為全面的人才。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8#
发表于 2022-4-15 07:54:00 |只看该作者
被迫勞動和自由勞動

  我們所說的被迫勞動,意思是生產者首先喪失對其勞動產品的控制,然後是喪失對其勞動條件的控制,因此,意思就是"為了別人的"、受別人控制的、聽別人指揮的勞動。這種被迫性並不因大型生產資料的社會化而自動消失。只有個人自覺地、而且自然地感覺到是勞動產品的所有者,自己能夠對勞動條件作主的時候,這種被迫性才會消失。因此,這就要求生產者實行真正的自治,要求物資和服務真正豐富,能滿足一切主要的需要和一切需要的絕大部分。被迫勞動是和工資階層同時消失的(工資階層的消失有雙重意思:為別人而勞動的無產者的消失,為吝嗇地、精確地計算的工資而勞動的無產者的消失)。
  但是,在"為了別人的"勞動以前,就已經有了被迫勞動,那就是人不得不屈從勞動分工的壓力,人不得不出讓各種潛力;這些潛力是在各人身上沈睡著,只要人"有了自己的行業","做自己的職業","找一個職位",這些潛力就無法發揮。
  沒有任何人生下來就是清道夫,就是氣焊工人,或三級技術工人。物資和服務的生產和分配過程中,極大部分"職業"同真正的"稟性"是毫無共同之處的。職業指導最多也不過是利用某些稟性,使人盡可能合理地去適應生產的要求,遠不是使經濟生活遷就個人天生的需要。

  它〔資本主義工業〕撲滅、窒息、粉碎、歪曲勞動者的某些愛好,某些才能,另一方面,卻創造了某些與職業有關的特定的適應性。而且,它竭力趁兒童還在幼年的時候就儘早開始這種適應過程,例如它主張提早學手藝,反對延長就學時間〔或者是在中學共同課時期提早實行專業化〕。這就是現代勞動者所以能"適應"的實在的、真正的、實際上查考得出的條件。我們有權重申:勞動力如何分配,勞動力在各式各樣的行業和具體職業中如何散播,仍然是由社會決定的,是由特定的經濟制度規定的。勞動者既是這種經濟制度的主體,又是它的客體,既是它的動力,又是它的受害者。這種經濟制度在青少年身上引起、塑造並產生必需具備的"適應能力",必要時,就根本不考慮對人的關心。另一方面,這種經濟制度還因此而扼殺人們多方面的才能,並根據新的社會標準,為培養更密切的適應能力而創造基礎和前提 - 而這恰恰就是職業指導範圍內的事。 [55]

  廣泛流行業餘做雜務是人們自發地反抗勞動分工最有力的證據。這種業餘做雜務的風氣,隨著勞動時間相對縮短,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在西方國家傳播著。19世紀時 - 甚至在20世紀的戰爭年代裏 - 工人是抱著"圖利"的目的去種菜園的。但是西方電氣公司成千上萬工人種花、造摩托車、成為業餘電影工作者、造家具和木質玩具、熱衷於難以想象的各式各樣的活動,從鳥類學到舉重〔戴維·裏斯曼的引證〕, [56] 這些工人活生生地證明了他們有自發的願望,想用自由的、無私的、各式各樣的活動來抵消職業活動的單調性, [57] 他們本能地想恢復他們自己的個性,而基於勞動分工的經濟生活卻必然要破壞他們的個性。
  現代大工廠、大辦公室裏的極大部分勞動者之所以認為他們的勞動是一種強迫勞動,不僅由於工資低微,不僅由於體力上和神經上的勞累,不僅由於這種勞動是單調的,由別人指揮的。也由於這種勞動只發展人類適應能力的一個方面,因而從長期來看它是不能引起興趣的。雖然最近想使"機器適應人",想發展"流動小組",在企業裏經常改變活動,想用多面手的工人去操縱萬能機器而"恢復"需要高度技術的操作, [58] 但是也未能把個人從勞動分工的暴政下解放出來。
  勞動分工本身是既違反人類本性,又不利於個人全面發展的。納德爾教授指出:如果說個人平均在30~35歲之間就感到智力衰退,那麼,"對於那些老做一種職業、從未更換過環境的個人,比對於那些旅行得很多、而又經常換工作的個人", [59] 這種衰退就要顯著得多。
  但是,那些進行極端機械和極端老一套的勞動的工人和職員,同那些做真正能符合其天賦的職業的人,如藝術家、科學家、研究員、工程師發明家、機器製造者、建築師,以及一般地說一切進行創造活動的人,一切分享人類創造的歡樂的人,這兩類人對於勞動分工的暴政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請看加爾布雷思是如何分析那些已經沒有進行強迫勞動感覺的人的好處:"擺脫了體力勞動,不得不局限於老一套、屈服於老一套的厭煩情緒消失了,有可能在舒適的,相宜的環境中生活,而且也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日常勞動結合起來的某種可能性"。 [60] 當然,上述這些分析中還未出現創造者這個詞,這是由於加爾布雷思古怪地把清醒的見解同護短的濫調夾雜在一起。被他歸在這類人裏的,不僅有上述那些職業的人,而且還有……教員、大公司的董事長(!)、廣告專家、等等,這些人雖然收入較高,但也象工人一樣,是勞動分工的奴隸,也完全受到勞動分工的強制性的影響。 [61]
  當然,現代的"知識份子",即使他能夠按他的天賦去工作,即使他擺脫了那些歪曲和壓迫他的思想和意識的物質上的桎梏(這種情況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以致在官僚化的過渡社會裏,是很少有的),也還遠不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幸福的人。他還遭受日益加劇的專業化的折磨。 [62] 一般來說,他的生活方式是不平衡的,按照這種生活方式,不是有意識地去進行體育鍛煉和追求精神上的寧靜,而本來卻應該是這樣做的。現代知識份子常常脫離實際生活,脫離生產或脫離社會生活,他們還受到另一種性質的強迫,習慣和社會性方面的強迫。"可能和現實之間的矛盾,這種歷史性的社會矛盾反映……在天賦最好的個人的'內心'裏,這種矛盾成為理論和實際之間、夢想和現實之間或多或少自覺的衝突。而這種衝突,象一切尚未解決的或似乎不能解決的矛盾一樣,正是造成憂慮和不安的原因。" [63]
  然而,現代這些"天賦最好的人",要是他們能夠把一生獻給基本上符合他們內心需要的創造活動,他們就最接近未來社會主義的人,擺脫了勞動分工和消滅了體力勞動同腦力勞動差別的人。
  大學教育普及化 - 略為樂觀的觀察家預計20世紀末就能實現(喬治·索爾,多伊徹), [64] 消滅一切老一套的勞動,研究工作和思想工作擺脫了一切物質桎梏,人們積極參預管理經濟和社會,消滅理論和實際之間的隔閡,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它使人類團結和對別人的愛成為人類活動的主要動機:社會勞動分工消亡的這一切因素,是對於新人類的誕生不可缺少的貢獻。就新人類的誕生來說,物資豐富和社會主義這種經濟條件,只為它創造了一般的可能性而已,而人們自覺的教育活動、治病救人的活動 - 就這個詞的崇高意義來說 - 則是它的必不可少的接生婆。 [65]

人類有極限嗎?

  人類的這種創造活動,使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讓機器去做一切機械的老一套的勞動,從研究而進行生產,從畫家的畫室走向工地,工地上一座新城正在萬木叢中興起,這樣的活動還是"勞動"嗎?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和經濟學的這類基礎,也應當加以批判性的分析。
  勞動是人類的基本特徵。正是依靠勞動,人類才取得了必要的生活資料;勞動既是社會關係的主要存在原因,也是社會關係的產物和鉸鏈。只有經過了從出生到成年(且不說到體力上智力上的成熟)這樣一個"積極社會化"的階段,人才成為人類學意義上的一個社會動物,才獲得正常的生理上的發展。
  但是,如果由於機器代做了生產生活資料的勞動,因而這種勞動的必要性已經消失的時候,那麼作為人類基本特徵的勞動,還剩下些什麼呢?人類學說明了勞動的概念。事實上,人的本性,就是習慣,就是行動:"人由於身體構造的原因,是一個不活動就不能生存的動物。" [66]
  不得不辛勤勞累、受苦受難而難獲溫飽的人類至今所進行的那種勞動,就勞動這個詞的歷史意義來說,僅僅是人類習慣中最痛苦的、最"不人道的"、最"獸性的"形式而已。正象恩格斯說劃分為社會階級的人類的整個歷史只不過是人類的史前期一樣,傳統形式的勞動也只不過是人類普遍創造習慣的史前期形式而已。人類將不再生產東西,而將生產全面發展的個性。當商品、價值、貨幣、階級、國家和社會勞動分工都消亡了以後,充分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將引起勞動(按這個詞的傳統意義來說)的消亡。 [67]
  社會主義的目標不能是勞動的人道化,也不能是提高工資和改善雇傭階級的狀況;這些不過是過渡階段、下策和權宜之計。一座現代工廠,不管勞動時間怎樣減少,也不管廠房和機器如何適應人的需要,對於人來說,它總不能成為"正常的"或"人道的"生活環境。只有勞動已經消亡,勞動已經讓位給創造習慣 - 這種習慣的方向只能是創造全面發展的人 - 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完全人道化的過程。 [68]
  手藝人,生產勞動工具的人,長久以來被認為是文明和人類文化的真正創造者。最近,有些作者試圖證明:科學和哲學本身都是由於不斷地從事生產勞動實踐而從生產勞動中逐漸地產生出來的。 [69] 然而荷蘭歷史家海辛加卻激烈反對這種傳統說法,恰恰相反,他認為玩耍的人才是文化的真正創造者。 [70]
  由整個現代人類學和在很大程度上由精神分析學所輝煌地證明了的馬克思主義,能夠把上述兩種思潮統一起來,因為這兩種思潮都反映了人類歷史的一個基本方面。人類在起源時期是既生產勞動工具而又玩耍的。 [71] 科學技術和藝術是逐步脫離生產技術的;但是,隨著生產技術的專業化,社會勞動分工就成為以後要取得初步的進步所不可缺少的條件了。手藝人,表面上是愚昧無知的,既沒有足夠的物質資料,也沒有閒暇去玩耍,去自由創造,去自發地、毫無私心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而發揮自己的才能卻是人類習慣的特色。 [72] 特權階級的人,就是說有產階級及為有產階級所豢養的階級的人,越來越成為玩耍的人。
  但因為,玩耍的人也遭到一種特殊的強迫;他的遊戲日益成為憂鬱的遊戲,即使在那些社會樂觀的偉大世紀裏(例如16世紀和19世紀),也仍然是憂鬱的。社會主義的人,擺脫了老一套勞動的束縛,重新回到集體的大家庭裏,又成為既搞手藝而又玩耍的人,玩耍越來越多,而同時卻又搞手藝。現在,已經在某些勞動中帶有更多的"遊戲",在遊戲中也有更多的"嚴肅勞動"。 [73] 取消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同時也就要求人類的創造力這一主要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物質上無憂無慮的結果是自發的創造性,這種自發的創造性使人永遠年青,同時兼有兒童的遊樂,藝術家的激情和科學家的eureka。 [74]
  對資產階級來說,財產就是自由。在一個由商品所有者這些"原子所組成的"社會裏,財產就是自由這一定義是很正確的;只有有了(足夠的)財產才能免於出賣勞動力以換取生活資料,才能免於做強迫勞動。因此資產階級慈善家們以及譁眾取寵者之流,不倦地散佈這種幻想:用"擴散財產"來"非無產階級化"。
  有些庸俗的馬克思主義者斷章取義地理解恩格斯曾經引用過黑格爾的一句名言:自由只不過是"對於必然的認識"。 [75] 他們把這句話理解維:社會主義社會的人同資本主義社會的人一樣,都要受"工資不能超過最低生活費這一經濟規律"制約,唯一的差別就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人認識了這一律規以後,能夠"運用這一規律來為他服務"。
  馬克思主義的這種實證主義變種,同馬克思、恩格斯真正人道主義的傳統是毫無共同之處的,同他們的大膽的分析、同他們對於未來的深刻的展望,也是毫無共同之處的。馬克思、恩格斯都不止一次地說過:過了必然王國才有自由王國。 [76] 即使在社會主義社會裏,工廠勞動也仍然使人感到是一種令人不快的必然。真正的自由是在閒暇時間裏發展的。傳統意義上的勞動越衰微,它就越維全面發展和結合社會的個性的創造習慣所代替。人類越是因為滿足了需要而擺脫了需要,"必然王國"就越"讓位給自由王國"。
  人類自由既不是"自願接受的"約束,也不是貶低個人的雜亂而本能的活動的總和。人類自由是人的自我實現,而人的自我實現,那就是永恒的進化和超越,就是一切人性的不斷豐富,就是人的一切方面全面發展。人類自由既不是完全休息,也不是"完善的幸福",而是經過了自古以來人類本來不應有的種種衝突以後,真正的:"人類戲劇"的開始。人類自由是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並從中汲取超越自己能力的勇氣的人們所唱的對人類的頌歌。對於今天的人來說,似乎不可能同時又是醫生,又是建築師,也不可能同時又是機器製造者,又是原子分裂者。但是,人已經把手臂伸向星球,已經快要在試管中創造生命,將來要以普遍博愛的態度對待全人類,在這種情況下,誰敢說還有人類所永遠不能超越的限制? 對社會主義對共產主義大家要有信心!

台灣共和國共產黨宣傳部 共產主義是適合台灣的

眾所周知,私有雇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是資本主義社會各種弊端的產生根源。改造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壹種更為有效合理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是近兩個世紀以來人類最根本的目標和要求。勞動價值論與剩餘價值論作為人類這壹目標和要求的理論基礎,所揭示出的客觀真理早已為世界人民所公認,剩下的只是壹個如何實踐、改變、發展和過渡的問題。如何改造資本主義,實現壹種更加文明和科學的社會主義,仍是擺在人類面前的最根本任務。

  本質上,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積極正確的改造。所謂積極正確的改造,是指實現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對資本主義的問題的解決,其所采取的行動,應該在人們認為是正確合理的,可以促進現實問題的解決,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和進步的前提下進行。在人類的文明與發展上,只有必須和必要的,才是正確的;只有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才是科學的。

  這對當今的臺灣來說,顯得至關重要。壹方面,資本主義私有經濟已經在經濟社會中處於主體地位;另壹方面,臺灣又是壹個民主國家,暴力革命或者是像以往的共產黨那洋建立共產專制都是不可取的,臺灣應該堅持建立壹種可以有效替代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制度。以壹種恰當的方式,在確保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前提下,以實際有效的社會主義行動,逐步科學合理地改造資本主義私有經濟,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滿足臺灣社會和臺灣人民的發展需要,如何在自由民主的基礎上實現共產主義的目標,無疑是壹個根本關鍵性的問題。

  壹、資本主義的弊端

  要積極正確的改造資本主義私有經濟,就要從根本上認清其所能產生的危害,以及其產生、存在、發展的規律與根源。現代社會的資本主義私有雇傭生產看起來似乎並沒有什麽錯,壹切都是自然產生的,是在所謂自由與民主的基礎之上,通過所謂自由與平等的人民,在所謂公平合理的法律基礎上,在人們理所當然的獲取財富過程中自然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從個別的角度講,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這種關系是建立在自由自願的基礎之上的,雙方都是雙贏互利的。

  但是,從社會的角度來講,在這種私有雇傭經濟制度下,貧窮、失業、貧富差距、經濟危機、人性異化、犯罪與腐敗、戰爭與動亂等等社會弊端的存在卻也是客觀事實。經濟是社會的基礎,人類社會的這些弊端明顯根源於經濟上的原因。無疑是這種私有雇傭經濟本身存在某種問題,要不怎麽會產生這種種根源於經濟制度的社會弊端?

  資產階級的學者們往往會說人民的貧窮與失業、貧富差距、經濟危機、腐敗與犯罪、戰爭與動亂等等社會弊端,是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落後所致,是人們接受教育的不同和社會發展程度不同所產生的必然結果。然而即便是他們自己也覺得這種說法過於勉強。事實上,在當今社會,這些缺點和弊端也普遍存在於所謂高度文明與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之中;而且正是無產階級的人們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並連續不斷、誠誠懇懇地工作和學習著;而社會上許許多多奢侈腐敗者必然都是有錢人,這些有錢人消遙自在、悠閑自得、無所事事、不學無術卻享受著超級優越的舒適生活。這些人憑借壹點金錢就擁有了壹切,而廣大的人民群眾即使再有文化,再勤懇勞動,而只要沒有錢也只能是壹無所有、壹事無成,只能給有錢人打工。而在有錢人自私自利的安排和決定下,勞動人民又是永遠也不能富裕起來的。

  顯然,問題決不是人與人之間教育水平的不同和經濟發展落後那麽簡單。根本的、關鍵的因素在於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方式。我們不難發現,正是私有的資本雇傭的生產勞動方式導致了這壹切的社會弊端和人民生產與生活的艱難困苦。歷史也早已證明,資本雇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的根本關鍵,是資本主義社會壹切弊端的根源所在。這在當今世界已是無可辯駁的客觀事實,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學者們也不得不承認的事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9#
发表于 2022-4-15 07:55:23 |只看该作者
正是根源於這種資本雇傭的生產勞動方式,導致了壹個社會貧窮與失業現象的不可避免。因為在這種生產方式下,生產得以產生、形成和發展的前提就是資本在社會上可以雇傭到合適的勞動者。資本要獲利,資本之間也存在競爭,雇傭勞動者要求的工資越低,就越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因此,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客觀上需要足夠數量、足夠貧窮的無業的產業後備軍存在。為此,整個社會的勞動者階層的收入水平必須限定在壹定的水平之下,而且也只能維持在這壹水平之下。廣大勞動者階層只能貧窮與失業,而社會生產所創造的大量財富只能集中於少數資本家個人的手中,這必然是壹個貧窮與失業、貧富差距、經濟危機、腐敗與犯罪、戰爭與動亂等弊端叢生的社會。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本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雖然雇傭的人數會增加,但資本在工資成本上的壓力也加大了。當生產發展到壹定程度,工人工資就無法再繼續增長,再增長資本就無利可圖,生產就停頓了。這就是現代世界資本主義國家所稱的“中等收入陷阱”。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實質是資本主義國家內在必然的客觀規律和要求。不僅中等收入國家存在這種陷阱,低收入、高收入國家都存在這種陷阱。出現這種陷阱的原因在於資本的利潤空間已經喪失,出現壹種工人工資無法提升只能下降的壹種客觀現象和要求。

  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質是資本主義實體經濟的危機。那些高收入國家之所以能夠進入高收入的行列,完全是壹些特殊因素所致:科學技術的提升、獲得新的資源、開拓出新的產品市場等。發達國家的殖民戰爭與掠奪、海外市場的開拓、各種新技術的革命等新的資本利潤來源,才是發達國家的成功秘訣所在。而壹旦沒有了這種新的利潤來源,資本就只能依靠自身的危機,即某種陷阱的方式,依靠生產的破壞、工人工資的降低來獲取新的利潤空間。

  資本主義的問題遠不止“收入陷阱”,還有更嚴重的經濟危機。由於要確保社會產業後備軍的存在,廣大勞動者階層的收入只能限制在壹定水平之下,而與此相對應的就是資本利潤和社會生產的自由瘋長。勞動者收入構成社會主要消費,資本生產構成產品供給,這種供給與消費的不均衡增長無疑在壓縮資本的利潤空間;同時,生產增長時工人工資也會增長,工資增長也會壓縮資本的利潤空間。兩種趨勢疊加,很可能造成資本利潤的加速度萎縮,廠商和政府對生產與消費控制不當就造成嚴重經濟危機。“收入陷阱”只是資本主義生產中經濟危機頻繁而較弱的壹種“軟著陸”狀態,即沒有造成大的社會問題和動亂的狀態;而壹旦前期生產發展過快、過猛,就會導致壹種“硬著路”狀態,即生產快速停頓,產生嚴重社會問題的經濟危機狀態。

  現代社會的人們迷惑於虛擬經濟世界中的金融危機。實際上,金融雖然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重大明顯的影響,其實仍屬壹種外因。具有本質意義的,具有決定性作用的仍是實體經濟。無論資本在現代社會經濟中怎樣紛紛擾擾、橫行霸道,其實最根本的還是勞動者的勞動在起著根本的決定性作用。

  真正的社會財富是勞動產品,而非貨幣。脫離了勞動產品,貨幣不過是毫無意義的數字。通貨膨脹的真正威脅在於,壹旦貨幣失去與現實產品的可信性聯結,居民手中持有的貨幣可能變成垃圾。通貨膨脹不止是物價的問題,更是社會信用問題。壹旦這種信用崩塌,長期積累起來的數量龐大的,遠遠高出其實際價值的信用貨幣就會轟然崩塌,其結局之悲慘是不言而喻的。

  現代社會形成規模遠超實體經濟上百倍的龐大虛擬經濟、金融財富,其實質不過是壹種社會權力。這種虛擬財富越大,在經濟世界中的權力就越大。資本爭取的利潤、資本之間的競爭似乎就是要在資本中間競爭產生壹個“武林盟主”壹樣。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這種權力規模龐大,甚至足可以統治世界。因此,國民黨的存在,大材團的種種陰謀,對世界的統治等等,其實都屬資本的理性所在,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其實這種權力毫無實際意義。現代社會已非野蠻時代,人們日常的生產與生活才具有實質意義,資本對社會再有統治的力量,也無法、不應去幹涉個體人們的自由與權利。即使有統治世界的權力,成為世界帝國的皇帝又如何?在資本競爭中取勝又如何?對於人類,這種權力的存在與爭奪毫無意義,只有負面作用,而無積極意義。市場經濟的競爭是必要的,但像資本競爭這種以犧牲人類的福利代價的競爭就多余、過分了。資本的利潤、資本之間的競爭毫無意義的,但卻是資本經濟的客觀規律和要求,是迫不得已、必然存在的。這是以雇傭為基礎的資本的本性,是妳死我活的資本競爭的必然結局。現代人類社會的大部分時間、精力、資源都被迫浪費在這種無意義社會權力爭奪之中。為了這個資本權力第壹,人類的地球已變得似乎不適合居住。這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從頭到腳喪失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市場經濟中的生產競爭必須予以壹定的限制、協調或改進,只有消滅聯合勞動的方式,取代資本生產的方式,以良性互動的勞動競賽,取代惡性循環的資本競爭,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市場經濟面貌,使之有益於社會和人民。

  二、私有雇傭經濟的產生根源

  顯然,資本主義的壹切問題和弊端都根源於私有雇傭的資本生產方式上。那麽,這種私有雇傭勞動方式的產生根源是什麽?我們該如何避免私人對社會生產的這種占有和管理,並建立壹種更加公平、合理、有效,可以更好實現人民生存與發展的生產方式呢?這是人類所面臨的壹個根本問題,是共產主義運動所要解決但還沒有徹底解決的壹個基本問題。

  私有雇傭勞動是歷史在壹定前提條件下,經濟發展的壹種必然結果。在其產生、存在與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壹切似乎都是合情合理的:私人爭取和占有私有財產沒有問題;在自由市場上用自己的私有財產購買自己需要的產品沒有問題;使用私有財產購買生產資料,建立私有雇傭生產顯然也沒有問題。

  但是,換壹個角度來思考,有錢人可以雇傭工人,那麽貧窮者為什麽會貧窮,為什麽要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呢?顯然,問題的關鍵在於,雇傭勞動是壹種在不平等的前提下,建立的不平等的生產關系。勞動者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願意被雇傭是被迫的。勞動者缺乏私有財產,沒錢購買生產資料,無法建立和擁有屬於自己的財富生產,才是勞動者不得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原因,才是雇傭關系得以建立和出現的直接原因。

  私有雇傭生產是建立在勞動者天然貧窮、壹無所有,這壹看上去似乎理所當然的,怨不得別人的基礎之上的。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的:“資產者有很充分的理由給勞動加上壹種超自然的創造力,因為正是從勞動所受到的自然制約性中才產生如下的情況:壹個除了自己的勞動力外沒有任何其他財產的人,在任何社會的和文化的狀態中,都不得不為占有勞動的物質條件的他人做奴隸。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許才能勞動,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許才能生存。”(《馬克思和恩格斯選集》1972年版3卷5頁)。

  在以私有財產為基礎和目標的自由生產與交換的競爭中,有錢購買生產資料和沒錢購買生產資料是壹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情。壹方面是有錢購買生產資料建立社會生產的資產階級;壹方面是無錢購買生產資料不得不以出賣自己勞動力為生的無產階級,兩者結合便形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雇傭經濟。貧窮者無法購買生產資料,不得不出賣自己勞動力的客觀事實使自身陷入壹種因貧窮而貧窮的惡性循環之中。這是私有雇傭勞動得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關鍵,也是資本主義社會得以出現壹系列社會弊端的根本原因。

  因此,弊端重重的私有雇傭經濟得以產生和存在的根源,不在於私有財產制度,也不在於市場經濟制度,更不在於人們為實現自己的私有財產而以雇傭勞動的方式建立了雇傭經濟本身,而在於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使勞動者無法公平合理地建立和擁有屬於自己的社會生產。雇傭勞動不止是人民貧窮的原因,也是人民貧窮的壹種必然後果。勞動者無法建立和擁有屬於自己的勞動,從而不得不出賣自己勞動力,才是壹切問題的根本關鍵之處。資本主義的問題出在勞動者無法公平合理地建立自己的生產勞動上,而不是資本家以雇傭勞動為基礎進行的生產與投資行為。如果勞動者可以建立自己的生產勞動,那勞動者就不必要去給資本家打工,雇傭勞動就不會產生,資本主義及其弊端也就不復存在了。

  當人們使用自己的私有財產在市場上購買各種生產要素,進行生產投資,形成雇傭生產時,私有財產就轉化為私有生產資料。但我們顯然不能把產生私有雇傭勞動,形成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原因歸結為私有財產制度和市場經濟制度。人們擁有私有財產是正常合理的,人們使用自己的私有財產購買各種生產資料和生產要素,雇傭工人,建立私有生產也是正常合理的。問題不在於壹部分人擁有大量的私有財產,不在於這些人使用私有財產進行雇傭生產和投資,而在於另壹部分人沒有足夠的生產資料,不能建立和擁有屬於自己的社會生產。

  三、私有財產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區別與聯系

  許多號稱是社會主義者的人,把資本主義私有制等同於私有財產制,認為社會主義改造資本主義私有制就是要消滅私有財產制,實現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就是要實現生產公有制和財產公有制,並把沒有商品和貨幣,人們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當作壹種目標理想。這其實是非常錯誤的。

  社會主義理論的先驅,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確是把資本主義私有制等同於私有財產制的。但實際上,在馬克思、恩格斯那裏,私有財產不是壹般意義上的私有財產,而是包含他人勞動的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馬克思在《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中指出:“因此,私有財產是外化勞動即工人對自然界和對自身的外在關系的產物、結果和必然後果”;“我們通過分析,從外化勞動這壹概念,即從外化的人、異化勞動、異化的生命、異化的人這壹概念得出私有財產這壹概念”;“私有財產壹方面是外化勞動的產物,另壹方面又是勞動借以外化的手段,是這壹外化的實現”。“工資是異化勞動的直接結果,而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直接原因。因此,隨著壹方衰亡,另壹方也必然衰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6年版42卷100-103頁)。顯然,在馬克思這裏,私有財產不是壹個普通的壹般意義上的概念,而是特定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概念,是資本主義私有社會制度條件下的私有財產。馬克思主張消滅私有財產實際上不是消滅壹般意義上的私有財產,而只是要消滅資本主義私有社會制度,是消滅以剝削和壓迫為主要內容、以人的異化為特征的私有財產。正因為馬克思、恩格斯筆下的私有財產是包含異化勞動等不合理內容的,包括“工資”,所以馬克思、恩格斯在其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設想上,才沒有私有財產的地位和作用。

  馬克思、恩格斯都是歷史唯物主義者,他們反對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卻並不反對壹般意義上的私有財產。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共產主義的特征不是要廢除壹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把資本變為屬於社會全體成員的公共財產,這並不是把個人財產變為社會財產。這裏所改變的只是財產的社會性質。它將失掉它的剝削性質”。 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指出:“所以,每壹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之後,從社會方面正好領回他所給與社會的壹切。他所給與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他從社會領壹張證書,證明他提供了多少勞動(扣除他為社會基金而進行的勞動),而他憑借這張證書從社會儲存中領得和他所提供的勞動量相當的壹份消費資料。他以壹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壹種形式全部領回來。顯然,這裏通行的就是調節商品交換(就它是等價的交換而言)的同壹原則。內容和形式都改變了,因為在改變了的環境下,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私有財產。至於消費資料在各個生產者中間的分配,那麽這裏通行的是商品等價物的交換中也通行的同壹原則,即壹種形式的壹定量的勞動可以和另壹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72年版第三卷10頁)。顯然,馬克思在這裏的指出的“個人的消費資料”就是壹般意義上的社會主義也需要和存在的私有財產。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私有財產只包含消費資料;而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不僅包含消費資料,也包含生產和生產資料,包含別人的勞動在內。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資料都掌握在少數私人手中,而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資料掌握在集體或國家的手中。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普通人民因缺乏生產資料而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才能獲得“個人的消費資料”,而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人民由國家或集體協助其解決生產資料問題,從而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生產勞動,可以更好的獲取“個人的消費資料”,可以實現自身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很明顯,資本主義私有制應該是指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生產和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而不是壹般人所必須擁有的用於個人消費的私有財產。我們不應把用於個人消費的私有財產同用來生產剩余價值的私有生產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混為壹談。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生產以及生產資料雖然是私有財產的壹種,但私有財產與私有生產和生產資料並不相同,而且私有生產和生產資料的產生根源也並不在於私有財產,當然也不在於以私有財產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不能也不必消滅私有財產和市場經濟。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0#
发表于 2022-4-15 07:56:34 |只看该作者
 四、自然資源私有制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根源

  雇傭勞動的產生,根源於勞動者被迫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然而,勞動者天生就是壹無所有的貧窮者,天生就無法從事自己的社會生產,只能依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謀生嗎?顯然不是!

  實際上,雖然私有財產可以購買各種生產資料,但生產資料其實主要不是來源於人民的私有財產,而是來源於自然資源,來源於土地、山川、河流、礦藏、森林、植物、動物、空氣等等所有自然界中的東西。

  自然資源才是社會生產的根本和基礎,人類就是依靠自然資源實現自身生存與發展的。盡管這些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但相對於讓人民建立自己的社會生產來說,這些自然資源並不是匱乏的。地球這麽大,資源這麽多,只要分配合理、使用妥當,加上人民的辛勤勞動,完全可以讓所有人民都建立和擁有屬於自己的社會生產,可以滿足所有人民的生產與生活需要,人們根本不必要去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依靠這些自然資源足以使所有人們都建立自己的財富生產,足以使所有的人們生活富裕、事業成功,怎麽可能稀缺到使人民無法生產和生活呢?

  問題顯然在於社會,在於自然資源的所有制!在現代社會,壹個基本的客觀事實是,人類大部分的自然資源都是私有制的。不知何時,這些自然資源都成了少數資產階級個人花錢買來的,或者世襲的私有財產,成了無產階級的人民群眾不能染指、侵犯和使用的東西。顯然,廣大勞動者階層被這些少數資產階級剝奪了對自然資源的公平占有權,無法使用這些自然資源,從而才無法建立自己的生產,才變得壹無所有,不得不接受資產階級的雇傭和剝削的。

  勞動的條件、生產資料主要來源於自然資源。而自然資源顯然不應是某個人的私有財產,而應是整個社會的公共財產。也就是說,如果公平、平等是自由主義的基礎和前提的話,那自然資源私有制就是不合理、不自由、不公平、不平等的。想想看,土地、山川、礦藏、河流、空氣、環境等自然資源應該歸個人所有嗎?這些自然資源本來不是屬於全體人民的公共利益,為人民所共有的麽?怎麽就變成資產階級神聖不可侵犯的私有財產了?公共財產可以在自由市場上,在私人資本家之間自由交易嗎?這種把人民的公共財產私有化的行為難道不是壹種出賣人民利益的行為?難道不屬於壹種強盜的、犯罪的行為?少數資產階級擁有的這種自然資源形態的私有財產是非法和不合理的,是應該被人民剝奪,重新歸人民共同占有的。

  人們生來是壹無所有的嗎?顯然不是。只要是社會的壹份子,任何壹個人都應平等地享有社會的壹切權利。這種權利不僅包括政治權利,也有經濟權利,包括對公共財產的相應權利。每個人生來在財產上並不是壹無所有的,而是有壹定的財產的,和其他人壹樣,對這個社會上的自然資源、公共利益擁有平等的所有權,任何人不能剝奪人們的這種權利。

  自然資源實際上和國家政權等具有壹樣的屬性,都屬於社會全體公民共同擁有的壹種權益,是壹種公共利益。人民的公共利益是不能為私人所擁有的,這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經驗和常識,也是所謂自由主義的基本要求。歸私人占有就是對人民權利的侵犯。雖然自然資源在現實中不可能由每個人平均占據,但至少應以某種形式反映和體現在每個人身上,至少應該可以使每個人都受益。自然資源作為生產資料的主要來源,至少應該使人們可以自由建立和擁有屬於自己的生產勞動,讓人們正常、合理、而公平地生存和發展。而自然資源私有制以及以此為基礎所產生的雇傭生產勞動關系明顯忽視人們的合法權利,無視人們的平等與自由權利,無視每個人都有權擁有這個世界的共有資源的客觀事實,其產生和存在是對人身權利的漠視,是對人類基本人權的踐踏。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的所謂專家們大力鼓吹和宣揚自由交易的權利,並把這個世界上歸人民共有的自然資源也列入交易的對象。他們不是把自然資源當作每個人都可以公平地享有和使用的公有的稀缺資源,而是作為可以自由交易的可以出賣給個人,可以由個人獨自占有的稀缺資源。除非繼承了別人的遺產,否則每個人生來在經濟上都是壹無所有的。於是,土地、山川、河流、礦藏等公共財產在不經人民同意的情況下,就成了在自由市場上可以在私人之間自由交換和購買的物品,從而就似乎合法地成了他們的私有財產。他們把非法獲得的自然資源打上私有財產的標簽之後,就到處宣揚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思想,從而賦予自然資源私有制以及相應的私有生產和生產資料以壹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宗教特質,給資產階級對自然資源的占有披上了合理合法的外衣。他們通過法律的形式確立了私人對自然資源私有權的神聖不可侵犯,從而永久地確保他們壟斷的特權地位。

  在資本主義社會,自然資源都被少數資本家個人霸占著,奉行壹種任由人們在不公平、不合理的、不人道的前提條件下自由競爭、適者生存的社會規則。勞動人們既沒有私有財產,也沒有自然資源的使用權,更沒有其他的人道援助,就只好以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實現自己的生存與發展了。而只有和只要存在願意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的人,那麽私有財產就可以輕易的轉化為私有生產資料,從而私有雇傭生產就得以產生、存在和發展。以自然資源私有制等方式迫使人們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就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產生的真正根源和秘密所在。

  這些自然資源、生產資料都可以表現為壹定數量的金錢,可以用金錢來購買。因此,壹個人有錢就可以雇傭工人,組建自己私有企業,就能取得所謂成功,也可以任意購買自然資源。每個人都可以去這樣做,都有這種所謂公平、均等的機會。於是,整個資產主義私有制的壹切就變得平等、公平和自由了。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金錢的,只有資產階級才有足夠的金錢。因此,這種所謂的公平和平等,對於廣大貧窮的勞動人民來說毫無意義。

  在自然資源私有制下,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基本處於壹種壹無所有的狀態,勞動者能夠通過出賣自己勞動力的方式實現自己生存與發展就已經不錯了,哪裏還有足夠金錢去購買自然資源建立自己的私有生產?而且,勞動人民的工資收入本身是由資產階級決定的,資產階級有權決定工人工資的標準和多少,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還可以經濟危機、通貨膨脹等的形式變相壓制或降低工人的工資收入。因此,資本主義的壹切所謂自由、平等與公平都是欺騙人民的。貧窮者之所以貧窮,根本和關鍵都在於人們天生應有的對自然資源的財產權被少數個人無端地剝奪和霸占了,加上缺乏人道的社會制度,才最終導致勞動人民喪失了建立和擁有自己財富生產的物質條件,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生,不得不在不平等的生產競爭中維持著自己的卑微生存。

  五、自然資源私有制的歷史根源

  資本主義的這種自然資源私有制明顯是壹種歷史上的霸權延續下來的結果。這種歷史上的霸權表現為任何以武力為基礎的不合理的人為霸占,如皇權、奴隸權、莊園主、地主、礦主等等。這種霸權通常表現為對別人合法財產、人身自由或公共財產的霸占。

  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政治的霸權結束了,對人身自由的政治束縛基本結束了,但仍然存在經濟上的霸權,人們還受到經濟上的霸權的根本性束縛。基本的政治上的霸權已經被公民運動所摧毀了,而經濟上的霸權卻被資產階級繼承下來。共產主義實質上就是要結束資產階級的這種經濟霸權,而實現壹種全人類的經濟自由與解放。

  資本主義經濟表面上是壹種自由公平的市場經濟,奉行壹種機會均等的自由競爭原則,但實際上原本屬於全體人民所共有的,對人民的生產與生活最重要、最根本的自然資源的財產權仍然被霸占在少數個人的手中。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不但延續了歷史上對最重要的自然資源的霸權,還發展了這種霸權,使其可以通過金錢在自由市場上自由交易。這樣原本屬於全體人民的公共財產,在資本主義社會卻成了可以在私人之間進行交易的商品。與此同時,資產階級還把這種霸權充分發展,形成了對社會大多數勞動人民的奴役制度,使社會的財富和權力,壟斷於資產階級的手中,廣大勞動者階層成為資本家階級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勞動工具。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也因此弊端重重,貧窮、失業、饑餓、犯罪、戰爭等等像惡魔壹樣纏繞著人類。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的這壹切弊端,實現壹種人類的解放,是共產主義的最終使命。

  私人占有自然資源這壹社會現象自人類有史以來似乎是被社會所認可的。因為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這些自然資源要麽是無主的,要麽就是別人的。誰能占有壹定的自然資源,取決於誰的能力。這就像從中國敗退到臺灣的殖民主義者在臺灣這塊殖民地上進行跑馬圈地壹樣。普通的人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自然資源也應該有壹部分屬於他們自己,即使自己沒有能力占有,任何人也不能隨意侵占。這就像他們從來沒有想過人與人之間應該是完全平等的、自由的,不僅政治權利平等,經濟權利也要平等;沒有天生的皇帝、莊園主、地主、礦主,這些都是不合理的強權與霸占的結果。顯然,自然資源私有制是人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應有權利,還沒有認識到自己本身的體現。而當人們認識到自己作為壹個人的本來面目,認識到自己作為壹個人的應有權利,認識到人與人之間完全應該是平等的、自由的時候,就會認識到人類社會的自然資源的財產權也應該是完全平等的,自然資源應該屬於全體人民共同擁有的了。

  人人平等、自由、人權、民主的思想觀念在世界上被人們廣為宣傳和認同,是許多進步人士所極力推廣的東西。然而奇怪的是,幾百年來人們對平等、自由、人權、民主等觀念被人們普遍接受,卻獨獨對自然資源的財產權的人人平等的原則卻諱莫如深,絲毫不見其宣傳與推廣的蹤影,甚至還掖著、藏著地予以保密。顯然,只有政治上的平等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實現經濟上的平等。經濟上的平等將使資產階級喪失其對自然資源的獨占權,從而喪失其財富生產的壟斷權和特權。因為沒有消滅經濟上的霸權所以政治上的自由與民主並沒有讓人們擺脫剝削,始終還存在著大量可供資產階級剝削的產業後備軍和無數控制壹切的機會和條件。

  傳統的進步的理論從不涉及到自然資源的人人平等權。無論其經濟學說還是政治學說,無論其宗教思想還是人文、法律、道德與倫理,缺乏這壹簡單的常識性的人類重要認知。總是宣揚地球是全人類的,環境與自然也是全人類的,但是偏偏至關重要的自然資源就不是全人類、全社會的了;當資產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強力開發自然資源,導致環境嚴重汙染、惡化之時,他們到處宣揚人人有責、要求人民保護環境;而在貧窮的人民為了自己能有口飯吃而要求自然資源公有制,實現社會主義時,他們就又宣揚起私有財產的神聖不可侵犯來,這就是世界少數資產階級專家們的醜惡嘴臉!

  資本主義與奴隸主義相比,不過是人們在政治上變得自由了,弱肉強食中的“強”也不僅表現為身強力壯、很能打架,而更多地表現為“金錢”、“實力”。 資本主義社會下的雇工和奴隸社會的奴隸、封建社會的農奴在經濟地位與勞動方式上顯然基本沒有什麽本質的區別,都是不能占有自己的勞動力,都要在別人的管理和允許下生活,都為別人創造著財富而自己則永不翻身地貧窮著、屈辱著。

  在資本主義社會下,雇工的本質就是壹種政治上自由的經濟奴隸。雇工相對於農奴或奴隸的進步在於擺脫了政治上的桎梏,然而經濟上的剝削卻是更甚了,從而也使政治上的自由大打折扣。奴隸或農奴擺脫政治上的枷鎖還可以獲得解放,而雇工階層卻無論如何也逃不脫資產階級的雇傭,並在大打折扣的資本主義民主政治面前無能為力。顯然,在資本主義社會,人類生產力發達了,而人類的生產方式卻更加野蠻落後。

  資本主義的精神向來都是少數人的自私自利是天然合理的,體現在其生產、行事原則上,不是人民的共同富裕與友好相處,而是自由競爭、適者生存。資本主義思想從來都是壹種霸權思想:讓別人成為自己財富的奴隸和工具,毫不留情的掠奪、侵占別人的財富。資本主義的這種非人道精神明顯繼承了歷史上的霸權思想,是奴隸制、封建制度的精神遺留物。

  資本主義的非人道不止表現在精神思想上,還貫穿於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方方面面。壹方面壹無所有的無產者階層得不到應有的、合理的、人道的幫助,另壹方面人民本來應有的最重要的自然資源財產權又被少數資產階級霸占著。以此為基礎,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在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多方面都是不公平、不合理、不人道的,產生和存在壹系列缺點弊端。人民為了生存被迫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被迫屈從於不合理、不公平的分工,被迫屈居於被壓迫、被剝削地位,被迫生活在貧窮與非己的境地。在當今人類社會,這種經濟霸權所主導的壹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制度正在壓制著人們的自由、個性與生產力,產生各個方面的異化現象,導致人性扭曲、生產扭曲、文化扭曲、社會扭曲等等。

  甚至,資本主義社會的存續發展就要依靠人民的貧窮與痛苦。因為沒有人民的貧窮,私有生產就雇傭不到合適的勞動者,資本主義生產就無法形成,經濟就無法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為了生產的繼續發展,為了獲取巨額財富,資產階級經常采取措施人為制造經濟危機、社會危機,搜刮人民僅有的壹點財富,使人民變得更加貧窮,從而資本主義生產得以更加良好的發展。統治者壹方面拒絕共同富裕,壹方面還人為地制造著人民的貧窮。當人民好不容易富裕起來,或者工資福利增加到影響其繼續獲利時,資產階級將毫不留情地出手,以各種手段:通貨膨脹、經濟危機、苛捐雜稅、貪汙腐敗等等方式來巧取豪奪人民手中的多年積攢下的壹點積蓄。

  毫無疑問,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階段,在形式上擺脫了政治霸權,在實質上卻仍然受到經濟霸權的桎梏。這種經濟霸權正是導致人類社會畸形變態,產生種種不合理、不公平、不自由、不民主現象,導致壹系列缺點弊端的根源。不公平的競爭基礎、不均等的致富機會、加上野蠻獸性的生存規則,普通的人民百姓不貧窮、不失敗才叫怪事。

  消滅這種經濟霸權,從而改變和恢復人類正常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真正把人當人看待,建立人道的生產方式,從而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正是人類獲得解放的根本和關鍵。這正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和基本內容。用社會主義改造資本主義,首先應剝奪資產階級的經濟霸權,至少把自然資源形態的公共利益恢復本來面目,並以公平、合理、人道的原則為人民提供各種服務和幫助,使人們擺脫主要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各種束縛,而可以建立和擁有屬於勞動者自己所有的社會生產,實現按勞分配,完善資本主義的自由主義,實現人類的解放,實現生產力的解放。

  六、改造資本主義的正確方式

  私人對自然資源的占有是不合理、不合法的。而資產階級恰恰就是憑借對自然資源的這種霸占,加上自由競爭、適者生存的社會生存法則,才構造起資本主義的大廈,形成對廣大勞動者階層的壓迫,確定穩固的雇傭勞動制度,創造了資本主義以金錢決定壹切的,以對勞動者的剝削和壓迫為基礎的社會制度、人文精神、倫理道德等。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資料私有制是資本主義社會人民貧窮與失業,勞動者被迫以雇工身份參加社會生產,以及其他壹系列社會弊端的根源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主張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按照“今天的生產力終於被認識了的本事來對待這種生產力”(恩格斯《反杜林論》)的主張無疑也是正確的。但實際上,生產資料私有制,卻主要源於自然資源私有制,源於缺乏人道的社會制度,而不是私有財產和市場經濟制度本身。生產資料私有制與私有財產、市場經濟雖然密切相關,但並非就是等同的,並非不可脫離的。實現社會主義,實現人的自由與解放,顯然不能為了否定生產資料私有制而把私有財產和市場經濟制度也否定了。無論何時,人都是要生產與生活的,都是要消費個人生活物品的。私有財產和市場經濟無疑是實現人的正常生產與生活的必須。實現社會主義,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沒有必要,也不能把私有財產和市場經濟制度也壹同消滅了。就是說,在我們倒洗澡水的時候,不能把洗澡的孩子也壹同倒掉。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13:50 , Processed in 0.023446 second(s), 8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