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883|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左派人士谈劳动哲学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9 17:27:58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远航一号 于 2021-10-29 21:49 编辑

作者 王江松 寫於不同歷史時期 整理於二零一四年

  為什麽普通勞動者也需要哲學

  今天我們開始「勞動哲學專欄」。在進入「勞動哲學」這門特殊的哲學學科之前,我們先來談一談哲學與勞動者的關系。

  對哲學的種種誤解

  誤解之一:哲學只是「形而上學」或「玄學」,與具體事物沒有什麽關系。

  從亞裏士多德開始,西方人又把哲學叫做形而上學(Meta-physics)。這個詞的本義為「在物理學之後」,意思是說,哲學是與研究具體事物的具體科學(如物理學)不同的一門學問,即研究具體事物的本源、基礎、終極原因、一般規律的學問。中國人翻譯這個詞時,從古人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出發,巧妙地把這個詞譯為「形而上學」。應該說,這個翻譯是很準確的。中國的道家認為「道」是很玄妙的東西(「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據此「形而上學」也可以叫做「玄學」。是啊,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形而上」的東西,難道不是很玄乎的嗎?

  於是一種誤解由此蔓延開來:哲學是一門高深玄妙、難以理解的學問,或許只有極少數具有「天才」或「慧根」的人才能進入其中,而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凡夫俗子,整日專註於具體事物和具體事務,既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去探討那些遠遠超出我們的生活和眼界的、玄而又玄的東西。任意翻開一本哲學書看一看,或許其中的每一個字我們都認識,但整本書到底在說什麽,大概只有天曉得!就讓這些哲學書自生自滅去吧,別讓它們來打擾我們的正常生活!甚至很多從事具體科學研究的知識分子,也對哲學充滿懷疑、反感乃至厭惡:

  ——哲學家們眼高手低,整日沈浸在抽象的概念王國中,從來不對具體事物進行艱苦、細致的研究,寫出來的書一本比一本莫名其妙,完全是在故弄玄虛;——哲學家們自相矛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種體系爭長論短,你方唱罷我登場,其中沒有一種是能夠用實踐和實驗加以檢驗的,沒有一種能夠得到公認的哲學真理;——哲學不能夠解決哪怕是一個具體問題,給人們帶來哪怕是一點點實際的好處,說得好聽一點不過是精美的擺設,說得不好聽只不過是一堆廢物和垃圾;——居然還有哲學聲稱能夠指導具體科學,簡直是不自量力、癡人說夢……

       誤解之二:哲學只是「有閑階級」的消遣,與普通百姓和勞動人民沒有什麽關系。

  一般來說,哲學的確是知識分子中的少數人專門研究的學問;由於哲學問題的艱難性和復雜性,也的確需要研究者投註全部身心和生命才能有所成就,而這又需要以研究者能夠擺脫日常的謀生活動為前提。在歷史上,大部分哲學家的確都是一些物質生活得到保障的「精神貴族」,其社會地位處在「有閑階級」和「統治階級」之列。

  於是又一種對哲學的誤解產生了:哲學是那些既有知識又有財富的人才能玩得起的奢侈品,我們這些終日為生活而奔波勞碌的人天生註定與哲學無緣。那些「吃飽了撐著的」的人或許需要去研究那些高、大、玄的哲學問題來打發時光,以排遣無所事事的無聊和痛苦,而我們大多數人都必須養家糊口,為基本的生存而努力和鬥爭,既沒有興趣和時間,也沒有知識和能力去關心這些問題。對我們來說,社會穩定太平、人民安居樂業比什麽都重要。哲學家們不給我們添亂就阿彌陀佛了,我們用不著他們對我們指手畫腳,給我們什麽教導和啟蒙,事實上,他們也幫不了我們什麽,他們不能提供給我們任何好處,反而可能打亂我們的平靜,增添我們的煩惱。如果他們能夠在這個世界上銷聲匿跡的話,或許還能減輕一些我們的負擔呢!

  誤解之三:哲學只是統治階級控製人們思想的政治的和意識形態的工具。

  由於哲學家們一般出身於社會的中上層,與統治階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他們的哲學思想也一定或多或少地反映統治階級的利益、價值、傾向、趣味、願望和要求,即使不是赤裸裸地為統治階級辯護,至少也很難公開地批判和反對統治階級,並站在被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立場說話。的確,在社會分工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上,包括哲學在內的精神文化生產,直接或間接地受到掌握著社會經濟政治資源的強勢階級的控製,它們必然要把自己的意誌貫徹到精神文化生產中去,為自己的統治製造合理的依據,以取得被統治階級的「同意」。這使得哲學很難擺脫政治權力的影響。

  於是對哲學的第三種誤解便產生了:哲學只是統治階級控製人們思想的政治的和意識形態的工具,是一種與「武」的、暴力的統治工具相輔相成的「文」的、非暴力的統治工具,它產生一種「軟暴力」,或一種隱蔽的控製力和影響力,讓人們心甘情願地認同於某種「神聖的」、「形而上的」、牢籠萬物主宰眾生的「秩序」和「意誌」,服從於一種不應該也不可抗拒的「命運」和「規律」。

  哲學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智慧

  應該說,上述三種誤解絕非空穴來風,它們都有一定的事實依據和歷史依據。之所以說是一種誤解,是因為它們只看到了事情的一個方面,而沒有看到事情的全部,沒有看到哲學所蘊含的全部屬性和豐富的可能性。

  首先,哲學這種「形而上」的學問只能來自「形而下」的具體科學和經驗知識,它只能是對具體的科學知識和人們的生活經驗的提煉、概括和總結。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一種完全缺乏科學和經驗基礎的哲學,脫離這些科學和經驗,哲學甚至不可能形成自己的語言,哲學家甚至不可能張口說話。最早的哲學本身就是與具體科學知識雜糅、混合在一起的,只是到後來,科學才從哲學之中或者說哲學才從科學中分化出來。最早的哲學家同時也是科學家,比如希臘自然哲學家們同時也是自然科學家。古代的亞裏士多德和近代的黑格爾等哲學家,都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即使在哲學與科學高度分化的現當代,一個想在哲學上做出一點成就的人,如果不擁有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或社會科學知識,他就永遠不可能突破前人而創造出新的哲學思想,永遠只能跟在前輩哲學家後面鸚鵡學舌。這個道理其實比較簡單:排除掉多姿多彩、紛繁復雜的具體事物,哪裏還存在什麽「道」、「理」、「普遍規律」呢?所謂「世界」,所謂「宇宙」,不過就是無數具體事物的總和而已。

  第二,迄今為止,哲學固然主要是由專門的哲學家們發展起來的,但人民群眾對哲學發展的貢獻是絕對不能忽視的,他們的生活智慧,他們對世界與人生的認識與領悟,本身就是哲學的活生生的源頭活水,在那些傳說、故事、寓言、諺語、箴言、俚俗等等民間文化和民間智慧中,包含著多少哲學思想啊!我本人現在算是一個專業的哲學學者,不過說到對我的哲學思想影響最大的人,不是任何一位哲學家,而是我的母親,一個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的農村勞動婦女,她對生活的那種堅韌和執著、自主和自強、豁達和淡定,培養了我基本的世界觀和人生態度。此外,說勞動者不能從事哲學研究和創造哲學學說,也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我國春秋時期的大哲學家墨子是一介工匠,佛教哲學家六祖惠能是一介樵夫,明朝時期泰州學派的創始人王艮是一介鹽丁,明末清初的哲學家顏元是一介農夫。在西方哲學史上,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是一個奴隸,荷蘭偉大的哲學家斯賓諾莎一生以磨眼鏡片維持生存,德國工人狄慈根通過自學獨立地成為一名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家,美國工人埃裏克·霍弗著有影響很大的《狂熱分子:碼頭工人哲學家的沈思錄》,獲得了職業哲學家的尊敬。可見,哲學並非「有閑階級」的專利,勞動者並非註定不能從事哲學研究。

  第三,說哲學只是統治階級的工具也是不全面的。不僅出身勞動者的哲學家大都不是統治階級的辯護士,就是出身於統治階級的哲學家也不全是,他們往往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狹隘的階級偏見和眼界,而表現出對包括勞動者在內的全社會乃至全人類的關懷。我國歷史上的莊子、嵇康、郭象、李贄、黃宗羲、顧炎武、戴震、唐甄、龔自珍、譚嗣同等哲學家就非常富有批判意識,尖銳地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專製製度及其意識形態。西方哲學史上的赫拉克利特、普羅塔哥拉、蘇格拉底、阿伯拉爾、奧卡姆、洛克、休謨、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康德、費希特等哲學家,堅定不懈地追求自由、平等和正義,使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和批判精神薪火相傳,到19世紀40年代,終於產生了兩位與資產階級社會徹底決裂並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的哲學家,這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由他們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從勞動者出發、為了勞動者、依靠勞動者、屬於勞動者的哲學,這不僅體現在這種哲學的目標、使命、宗旨、立場上,而且體現在它的體系結構中(「勞動」在其中占有極為關鍵和核心的地位),哲學因而第一次成為勞動者和工人階級改造世界、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向導。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後,越來越多的哲學家成為資本主義的批判者和社會主義的追求者,以至可以說,非統治階級的哲學家已經與統治階級的哲學家至少處於分庭抗禮的地位了。這一事實足以證明,哲學也完全可以成為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寶貴思想財富。

  歸根究底,哲學本質上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哲學(Philosophy)」這個詞的本義就是「愛智慧」,「哲學家(Philosopher)」這個詞的本義就是追求智慧的人。當然,處在社會上層的人們可以表達他們的生活智慧,既然他們也是人,他們也可以說出某些對人類來說具有普遍意義的智慧。但是,處在社會下層和底層的勞動者也是人,他們當然也會有自己的生活智慧,其中也會有對全人類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智慧。

  哲學與勞動者的相互需要和相互促進

  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創了哲學發展的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一事實證明,哲學只有與勞動者相結合才能獲得更為深刻的發展動力和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否則,哲學就只能總體上停留在作為有閑階級的消遣和統治階級的工具的水平上,就只能自閉於象牙塔或狹小的圈子裏,這對哲學來說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對有良知和正義感的哲學家來說是一種難以忍受的痛苦。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對此深有感觸。他自己承認,作為存在主義思想家,他所表達的是他出身於其中的小資產階級的哲學和生活智慧,他所提倡的存在主義式的反抗和選擇是「前無依托、後無辯護」的,是絕望的和沒有前途的——「他人就是地獄!」「人是一堆無用的激情!」自從他接觸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後,他感受到一種新的希望,覺得自己可以投身到一種比自己的個人反抗更有力量的社會改造運動之中,從而尋找到一種新的生活意義。正是這樣一種轉變,使他獲得一種新的思考動力和創作激情。在他的哲學生涯的後期,他寫出了《辯證理性批判》這一巨著,力圖把存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從而使自己的哲學發展到一個超出了其早期代表作《存在與虛無》的新的高度。

  另一方面,也許更為重要的是,勞動者需要哲學的幫助,需要培養哲學思考能力,需要提高自己的哲學修養,需要屬於自己的生活智慧。

  哲學的最重要的功能不是推理和辯護而是反思和批判,不是解釋世界而是改造世界。這正符合勞動者的需要。即使是在當今時代和當代社會,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代價和負面後果,絕大多數是由勞動者來承擔的,而這種情況是需要改變的。勞動者要在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的同時推進人類的自由、平等和正義,需要積極地行動,而積極的行動需要理論的指導。哲學可以幫助勞動者認清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認清自己在世界和社會中所處的真實地位及其原因,找到自己前進的方向、正確的道路和有效的方法。在現代的「憲政、民主和法治」社會,在各階級和階層按照憲法和法律進行公平博弈的「公民社會」,如果勞動者缺乏明確的歷史意識、社會意識、階級意識和自我意識,在與其他階級和階層的社會政治博弈過程中,就會因為缺乏足夠的「理念」、「理論」、「理由」,因為缺乏辯論能力和談判能力而明顯處於下風,從而加劇本來就已經存在的弱勢地位。如果是因為輕視和拒斥哲學等理論資源和文化資源而導致這樣的結果,那麽公正地說,這個責任應該由勞動者自己來承擔。

  即使是在日常的個人生活中,提高哲學思考能力和哲學修養,對勞動者來說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人和自然的問題、生和死的問題、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問題、自由和必然的問題、平等和個性的問題、社會和個人的問題……所有這些千百年來哲學討論和關註的似乎很抽象的問題,無一不是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會碰到的極為實際的問題,它們「剪不斷、理還亂」地糾纏著我們,不管我們身處社會高層還是社會底層。有人說,對於勞動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就業問題、收入問題、社會保障問題……哪有心思去關心你所說的那些「資產階級的」和「小資產階級的」的問題?應該說,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勞動者是人(而不是「勞動機器」和「工作動物」),人所具有的我們無不具有,更為重要的是,正因為我們回避這些問題而把全部心思集中於「面包和黃油」問題,才使得我們目光短淺、眼界狹窄、思維僵化、智力萎縮,從而抓不住歷史提供給我們的機遇,任憑自己在歷史大潮中隨波逐流,而不能主動地把握自己的命運。

  問題的關鍵在於,人作為人活著,在文化、語言和歷史中活著,不可避免地要以某些抽象觀念或理念為指導,區別不在於有人有理念有人沒理念,而在於有人經過反思自覺地選擇乃至創造適合於自己的理念,有人卻只能被動地接受前人和環境「滲透」和「灌輸」給他的理念。從來不知道哲學為何物的中國傳統農民也有自己的「哲學」,那就是「天」、「命」的哲學,算命先生就是他們的「哲學家」;算命先生是盲目的,卻能給視力很好的農民指出一條他們自己看不到的出路!現代的勞動者如果不能尋找屬於自己的哲學,也只能不自覺地接受別人有意無意地強加於我們的哲學,從而淪為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像早期無產者一樣的「聽天由命的可憐蟲」!

  俗話說得好,不是冤家不聚頭。哲學就是這樣一個我們生活中必然要碰到的、惹人恨又招人愛的「冤家」。朋友們,那就讓我們去會一會這個「冤家」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7#
发表于 2021-10-30 16:24:20 |只看该作者
马列托主义者 发表于 2021-10-30 13:42
在特色中国,毛左和特色具有一定的亲源性,毛左提出来的要求相对于社会民主主义者来说,可能更加反动。如果 ...

社会民主主义也分左右的,左翼的社民是我们毛派团结的对象,而右翼的则是敌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6#
发表于 2021-10-30 13:42:4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列托主义者 于 2021-10-30 13:46 编辑

在特色中国,毛左和特色具有一定的亲源性,毛左提出来的要求相对于社会民主主义者来说,可能更加反动。如果毛左在肯定社会民主主义的反法西斯的要求的同时要求进一步推翻资本主义,那么他们是进步的,而可惜他们在推翻资本主义的名义下反社会民主主义的反法西斯要求,客观上帮助了特色法西斯妨碍了资本主义的推翻,这里我提到的毛左还算真的要求推翻资本主义的人,换言之在1949年前毛的很多主张是接受社会民主主义的,比如提出美国民主实践,提出联合政府(能不能做到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是反蒋介石法西斯独裁的。而毛的现在的不肖徒子徒孙领会不了这一点,他们一直在帮助特色法西斯打压自由派和社会民主主义者。就是说如果再1949年后毛时代,他们对待自由派和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态度还算进步,而在特色下,他们对待自由派和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态度就是反动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5#
发表于 2021-10-30 13:31:51 |只看该作者
傑瑞米柯賓 发表于 2021-10-30 12:26
我覺得他是認同民主社會主義的改良主義左派,至少他比特色黨的支持者好太多了,鄧右與保皇派毛左基本上不 ...

其实我不是太了解他,我估计他属于社会民主主义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4#
发表于 2021-10-30 12:26:45 |只看该作者
远航一号 发表于 2021-10-29 21:52
王江松可不是什么左派人士,是标准的自由派,充其量算自由派中的改良主义者,仇恨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 ...

我覺得他是認同民主社會主義的改良主義左派,至少他比特色黨的支持者好太多了,鄧右與保皇派毛左基本上不會深入思考解放工人階級的制度設計。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3#
发表于 2021-10-29 21:52:29 |只看该作者
王江松可不是什么左派人士,是标准的自由派,充其量算自由派中的改良主义者,仇恨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2#
发表于 2021-10-29 18:26:10 |只看该作者
  (5)就業觀念和就業形式的大變革。在現行經濟體系中,所謂就業,是指進行投資經營活動或雇傭別人進行生產,或者受人雇傭從事生產活動,前者得到利潤,後者得到工資,一旦你不再雇傭別人或受人雇傭,你就失業了,前者變成坐吃老本的閑人,後者變成領取失業救濟的貧民,由此帶來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和心理問題。所以就業、失業成為困擾現代經濟和現代社會的大問題。按傳統經濟的邏輯,將來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會把大量勞動者排除在勞動市場之外,他們就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失業者,或者只能把就業時間壓縮到一天工作一、兩個小時以安排更多的人就業。但是,如果所謂就業或工作僅僅是指為社會提供有價值、有意義的貢獻,不管這種貢獻是物質產品和初級服務,還是精神產品和高級服務,不管是以雇傭別人或受人雇傭的方式提供,還是以自主獨立的方式提供,那麽,就業的範圍就會大大拓展,就業的形式就會無限多樣。我國學者林春設想出一種在社會保障公民最低收入基礎上的以參與代替傳統就業的新的就業模式:

  ——參與覆蓋一切直接和間接的「社會必要勞動」以及一切社會承認的、最寬泛意義上的工作,包括藝術創作和其他有益的精神活動。通過參與,人們作為個人和集體的一員進入合作和交換的領域。合格的參與者身份換來他人和社會的尊重及回報。參與由此成為取得人性內在需要的社會認同的唯一途徑。

  ——從終日勞作中因技術和社會的進步而解放出來的人們將有更多的閑暇發展各自的興趣才能,更多的時間彼此照顧,從而形成一種「關懷經濟」(caring economy)或「共享經濟」(solidarity economy),它建立在自治合作、社區網絡、義務勞動和多種形式的換工(通常無須貨幣做中介)的基礎之上。

  ——熟悉的工作之外,包括家務(由兩性分擔,與公共參與和非家務角色相結合)和非正式、季節性、臨時性和隨意性工作,靈活時間,自由職業,自我「雇傭」,誌願義工,互助公益,社團聯絡,以及任何其他公認有價值的「幹活」形式。

  ——每個人以公民參與身份獲得一份社會收入(social wage)或基本生活費,包括義務教育和一般的防疫治病費用。在此基礎上,人們根據願望和機會參與正式或非正式、有(固定)工資或無工資、訂長期合同或不簽約的各種工作/活動,憑貢獻而可得到生活費以外不同形式和數量的其他收入。大致等額的公民收入一方面使最低水平上的經濟平等得到製度保障,另一方面又非但不限製、反而創造個性選擇、良性競爭的條件,從而根本性地消除了就業、無業、失業、待業、半就/失業、靈活從業等地位的差別。

  詹姆斯·米德的「財產占有的民主國家」,也是按照這樣一條思路來解決困擾西方發達國家的就業和失業問題的:「這樣一個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勞動更加變成了一件完全是個人選擇的事情。笨重危險的艱苦工作,不得不支付特別高的工資,以便吸引勞動者,有些人情願去做這些工作,目的是為了明顯地增加自己的收入。在另一個極端,有些人立誌獻身於非商業性的活動,他們也能如願以償,只要他們願意降低自己的生活標準,當然他們也不至於在閣樓裏忍饑挨餓。最重要的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的服務(與舊式的國內服務不同)將會繁榮起來,有人願意為另外一些處於相同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的人們提供這些服務、演戲、跳芭蕾舞、繪畫、寫作、體育運動,以及所有這類被亞當·斯密稱為『非生產性』的活動,都會在半職業、半業余的基礎上興旺起來,提供這類服務的人,也不會在墮落為巨富保護人的貧窮的諂媚者了。」需要明確指出的是,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在取代資本主義的更高歷史階段,科學、藝術等精神創造活動不僅是而且是更高意義上的「生產性活動」——人本身的生產;按照我們的理解,還需要補充的是,這類活動通過其產品的出售也能夠獲得相應的物質的或經濟的報酬。

  勞動者積極揚棄異化勞動的路徑和方法

  不管是馬克思所設想的突破資源和人性瓶頸條件下徹底揚棄異化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想模型,還是在資源和人性瓶頸無法突破條件下的替代模型,都要求人們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忍受一定程度的乃至嚴重的異化,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當然不能夠被動地等待那美好的明天的到來,而應該盡其所能主動地、積極地、一點一點地消除異化和一步一步地自己的發展。

  針對那種畢起功於一役、一舉鏟除異化並實現人類的徹底解放的想法,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異化勞動仍然是一種勞動,仍然包含著對象化、部分回歸和一定程度的自我實現,仍然不能說是一種完全非人的活動因而只能通過整體的社會革命徹底消滅之。在私有製和市場經濟不可跳躍和跨越的歷史條件下,異化勞動的揚棄或勞動的解放,只能通過量變和部分質變的積累,即通過不斷地增加勞動的肯定性、自我實現性程度和因素與不斷減少其否定性、異化程度和因素,一步一步地實現。社會革命是一種最後的選擇,鑒於社會革命一般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並帶有嚴重的後遺癥,因此,只要有和平地、建設性地解決社會矛盾的可能性,只要改革和改良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就不能訴諸於社會革命;只有在改革和改良的一切可能性都已經喪失殆盡的時候,才能進行社會革命。正因為如此,作為弱勢群體的勞動者,要在市場經濟和「憲政、民主和法治」的框架內提升自己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地位,就必須極大地強化其勞動生產力、投資經營能力、管理能力、討價還價能力、自組織能力、集體談判能力、政治參與和對話能力與精神創造能力。

  一、強化勞動生產力

  勞動者經濟、政治、社會地位的提高,首先取決於其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而勞動生產力主要表現為特殊的、專有的生產知識、技術、技能和經驗,以及基於個體生產力之上的團隊協作能力。分工對於勞動者是一把雙刃劍,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限製勞動者的發展,使之在很長歷史時期都只能成為擁有體力和粗淺知識、技術、技能、經驗的簡單勞動者,但隨著分工的高度發展,生產過程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分工也給勞動者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使勞動者能夠專註於發展某種特有的、高知識技術含量的生產力,成為復雜勞動者和主要的生產要素。與此同時,分工越細密,協作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這也給勞動者的團隊合作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機會。勞動者這兩方面的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企業不得不把勞動者看作重要的、具有極高經濟價值的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分工不可超越的經濟必然性面前,勞動者最明智的選擇,不是否定和逃避分工,而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發展和提高自己生產力的質量、水平和專用性。事實表明,現代化大生產要求大批高素質的技術工人,他們也能憑借自己的技術獲得較高的收入。與其讓自己消極被動地充當機器的附庸,不如通過幹中學(nerning by doing)、在職培訓和業余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勞動素質和技術水平。這是完全可以由勞動者本人自主控製的,也可以說是一種自我實現。

  客觀地說,我國大多數普通勞動者還沒有成為先進生產力。媒體一方面高調肯定工人階級是先進的、最先進的生產力,另一方面卻無法解釋幾十年來工人階級的經濟政治地位不斷滑落的事實。勞動者不要被一些意識形態層面的奉承之詞弄得暈頭轉向,不如老實承認自己在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方面相對外國工人和本國科學技術人員的差距,這樣才能奮力縮小這個差距。生產力是硬道理,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勞動者只有掌握這一生產力,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在與其他生產要素在市場競爭中的實力,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地位。

  二、強化投資經營能力和管理能力

  勞動者不能把自己終生定位於單純的勞動者的位置,還應該像資本家和企業家一樣成為投資者和經營者,成為一個準資本家和準企業家。首先,在工資較高的情況下,勞動者應該並且可以把一部分收入積累起來轉化為資本,投資於本企業、投資於股票市場、投資於其他資本市場;其次,勞動者應該並且可以把自己作為投資對象,即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把自己的知識、技術、技能和經驗作為有增值能力的資產進行追加投資,使之達到更高的水平並產生更高的回報。第三,勞動者要培養、訓練和提高自己參與企業管理的能力。總之,勞動者應該像企業家一樣發現自己所擁有的資源、資產的相對優勢,尋找最好的市場機會,進行有效的經營管理,使之獲得最高的回報,而不能僅僅滿足於獲得一份固定工資。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勞動者應該勇於自主創業,或聯合創業,成為獨立的或聯合的企業主。事實上,歷史上許許多多的大資本家都是通過白手創業而獲得成功的。應該說,越來越多的人成為股東或資本所有者或經營管理者,會有力地限製資本壟斷化的趨勢,會有力地促進資本和財富的普遍化、社會化、平等化,會有力地推動經濟製度朝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這對於勞動者自己和整個社會都是一件好事。

  勞動與產權、勞動與資本、勞動與管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曾經處於分離和對抗的狀態,但這並不等於說必然永久處於這種狀態。一舉消滅私有製和資本主義是不切實際的,大一統的公有製和覆蓋全國的社會主義實驗也沒有取得成功,最為切實可行的是一步一步地滲透到產權、資本和管理領域之中去,從而使每一個勞動者也能夠分享產權和資本並參與管理。這是勞動者經濟地位的一種真正的提高。

  三、強化討價還價能力、自組織能力和集體談判能力

      勞動者僅僅擁有某種先進生產力和人力資源是不夠的,要善於在市場經濟中尤其在與企業建立合約過程中為自己的資源獲得一個公平合理的價格。通常,擁有較高生產力的勞動者也就擁有較大的「本錢」或話語權,而只擁有簡單勞動力的勞動者很容易處於權利失衡、失去話語權的地位。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在資本雇傭勞動的總體格局中,一對一的談判總是不利於勞動者的,因此,作為一種權利救濟機製,工會(Trade Union)或勞動者聯盟(Labour Union)就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只有工會才能把分散的勞動者組織起來,以集體的力量與資方進行集體談判,從而改變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力量對比關系,改變資本與勞動權利嚴重失衡和傾斜的狀態。為此,勞動者是否具有自組織意識以及相應的自組織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這裏會出現一個基本矛盾,那就是勞動者個人追求收入最大化和穩定就業的合理要求與勞動者組織對勞動者個人之間的競爭的合理控製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既是勞動者個人也是勞動者組織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

  今天,中國的勞動者在很大程度上還處在自發、分散、無序的狀態之中,這使得他們不能以集體的力量抗衡資本霸權和工廠專製,血汗工廠、超經濟剝削、勞資分配極度不平等等種種現象觸目驚心。勞動者只有組織起來依法維權,只有通過強有力的集體談判,才能真正遏製資本的無度擴張和剝削。

      四、強化政治參與和對話能力

  勞動者不僅應該在企業或工作場所、產業層面有效地組織起來,還應該在整個階級層面和全國範圍內組織起來,這已經超出經濟領域或市民社會的範圍,而進入了政治領域或國家權力的範圍。通常,在現代民主政治製度下,勞動者及其工會組織可以與已有的左翼政黨或社會主義政黨結成聯盟,或者在工會聯合的基礎上直接產生左派政黨或社會主義政黨,這樣,勞動者及其工會就能夠通過這些政黨,把自己的利益、願望、要求、主張帶進國家政治生活層面,或者有力地影響國家立法,或者有效地監督行政和司法。根據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一種合理而有效的戰略聯盟是,勞動者和工會成為左翼政黨或社會主義政黨的選舉基礎,而左翼政黨或社會主義政黨成為勞動者和工會的政治代表。事實證明,這種聯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和社會製度,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宏觀層面的國有化和社會保障與微觀層面的集體談判和工人參與管理等製度和機製的建立,從而大大提高了勞動者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地位。

  五、強化文化素質和精神創造能力

  這常常是被勞動者和社會各界所忽視的方面,因為大家都把註意力直接集中到勞動者的經濟、政治、社會方面的權利、地位的改善上了。其實,勞動者文化素質和精神創造能力的提高有關勞動者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值得引起勞動者和工會的高度重視。首先,如果勞動者文化素質低下、精神創造能力薄弱,即使法律賦予他們較高的經濟、政治、社會地位,或者即使勞動者通過革命奪取了政權並建立了公有製經濟製度和人民民主政治製度,他們最終也會因為沒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管理經濟、政治和社會事務而重新跌回過去低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地位。其次,勞動者較高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創造能力,一部分可以轉化為勞動生產力,一部分可以轉化為投資、經營、管理能力,一部分可以轉化為自組織和集體行動能力,一部分可以轉化為政治參與和對話能力,這樣就能夠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素質,使他們不僅有資格提出更高的權利要求,而且能夠勝任更重要的經濟、政治和社會職能。還有一點值得指出的是,勞動者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創造能力,初看起來好像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以致很多人強調,只有在具備足夠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條件後才能夠做好這件事,但實際上,這件事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主觀的努力,任何一個人,只要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並擁有一定的自由時間,都能夠自學成才,都能夠發展一方面或幾方面的興趣、愛好、潛能和天賦,只要持之以恒,必有所成,而這些最初顯得無用的知識或技能,一旦遇到適當的機會,就會發揮其作用,並改變自己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地位。

  六、與其他社會成員一起致力於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勞動者應該成為全球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革命的強有力的推動者,成為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強有力的支持者和實踐者,而不能亦步亦趨地去模仿和追趕資產階級和特權階級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成為經濟主義、經濟人模型、高投資高收入高消費模型的炮灰和犧牲品——在這種模型下,勞動者只能得到某些殘羹剩炙而已。勞動者的確應該強化其勞動生產力、投資經營能力、管理能力、討價還價能力、自組織能力、集體談判能力、政治參與和對話能力與精神創造能力,但這並不是說每個勞動者也要成為億萬富翁和暴殄天物的高消費者,而是說,只有這樣勞動者才能獲得公平的經濟權利和經濟利益,並在此基礎上獲得真實的政治權利、社會權利和精神文化權利,一旦全面擁有了這些權利,在憲政、民主和法製的製度條件下,勞動者就可以合乎邏輯地把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經濟觀變成主流文化和公共輿論,甚至變成國家的法律和政策,強有力地製約、限製和改造那些掌握巨額財富和特權的階級和階層。千百年來,勞動者身上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美德,如勤勞、節儉、樸素、真誠、互助、合作、尊重自然、愛護後代等等,全都可以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模型和道路的精神資源和道德資源。勞動者因而會成為避免人類災難、保持人類永續成長的主要依靠力量,為人類的存在和發展做出比以前更大的貢獻。

  《國際歌》唱得好:「從來就沒有什麽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馬克思恩格斯也反復指出,工人階級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在19世紀,他們能夠找到的解放道路就是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正是因為19世界工人階級的英勇奮鬥,迫使資產階級做出了讓步,從而開辟了工人階級解放的更廣闊的道路和空間,以及更和平的方式。不管走什麽道路,采用什麽方式,消滅異化勞動實現勞動解放的目標是堅定不移的,而實現這一目標的主體力量只能是勞動者自己。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1#
发表于 2021-10-29 18:24:34 |只看该作者
 2、有限增長模型或中間技術模型

  面對諸多批評,羅馬俱樂部委托美國人梅薩羅維克和德國人佩斯泰爾發表了另一篇報告《人類處在轉折點》,該報告提出了一個「有限增長模型」。他們認為,在21世紀中期到來以前,在世界各地由於各自不同的原因,在不同的時間,可能會發生區域性的崩潰。解決的辦法必須是全球各個國家聯合采取行動,由物理的增長方式向生物體增長方式轉變,用有機分化方式解決人與自然關系,以綠色革命和科技進步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危機。這個報告提出的這些關乎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全球性問題,引起了的人們廣泛關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同舟共濟的全球意識的形成。

  英國經濟學家舒馬赫《小的是美好的》一書中,提出了一種類似於有限增長模型的中間技術模型。這本書的獨特和深刻之處在於對傳統經濟學和經濟發展模式提出了一種元經濟學或經濟哲學層面的反思:「(1)從對人類的研究中衍生出經濟學的目的和目標;(2)從對大自然的研究中衍生出經濟學最關鍵的方法論。」他指出,我們正在消耗一種不可替代的資本性資產,那就是寬厚的自然所能提供的容忍限度,或者說,我們根本沒有把自然資源、大自然的容忍限度及人類本質當作不可再生的資本,或「自然界資本」,而只是把它們當作一項收入加以揮霍;如果承認人對自然的依賴,那麽很大一部分「經濟」就是「不經濟」,很大一部分增長其實是一種退化,因為它們是一些病態的、不健康的、解體式或毀滅式的增長。經濟學要成為智慧,首先要擺脫貪婪和妒忌,這就必然要求我們放棄「理性人」、「經濟人」的假說,放棄「利益、效用、利潤、收入最大化」的要求。那麽,什麽才是經濟學的智慧呢?那就是放棄大量生產所運用的超級技術,而采用和運用中級技術、人性化的技術、自助式和民主式技術,低消耗、低投資、非暴力、充分利用人民聰明的大腦和靈巧的雙手的技術:「智慧能讓科技享有機性、溫和、非暴力、悠閑及美麗方向重新進發……我們需要的方法和設備是:

  ——夠便宜,每人都能確實掌握。

  ——適合於小規模的應用。

  ——能與人類對創意的需求相吻合。」

  ——可幫助男女從雇主那裏獨立出來而成為自身的雇工,成為自我管理的、合作的以及替當地市場而工作的團體的一員。

  ——能帶來政治和經濟權力以及人口的逐步分散。

  ——能給更多平民帶來更具人性的生活,一種真實的自我管理式民主,一種擺脫大規模消費和廣告媒介的自由。最終的消費是簡樸的,即以相對的低消耗率產生高度的滿足感,使人們得以生活得沒有壓力和緊張。

  中間技術也可以叫做一百磅技術,介於原始的一磅技術和發達國家的千磅技術之間;它們可以開辟大量的工作場所。如果不在發展中國家大量發展中間技術和中小企業,必將形成貧富、城鄉兩極分化的「二元經濟體系」。

  有限增長模型或中間技術模型比零度增長模型要樂觀一些,但要求人類放棄富有效率的高科技、大生產以及尋找能夠使人類永續成長的可再生能源的努力,不僅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只要人類的智慧和製度能夠控製高科技和大生產,它們仍然是能夠使人類擺脫匱乏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小規模生產和中間技術也難以為社會問題的解決提供堅實的基礎,而且也很難找到實施這一模型的社會力量,也很難避免從中產生新的集中和壟斷。

  3、可持續發展模型

  20世紀80年代初,聯合國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為主席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CD),以製訂長期的環境對策,幫助國際社會確立更加有效地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經過3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充分論證,該委員會於1987 年向聯合國大會提交了經過充分論證的研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將註意力集中於人口、糧食、物種遺傳、資源、能源、工業和人類居住等方面,在系統探討了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之後,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後代滿足其需求的發展」,這個定義表達了兩個基本觀點:一是人類要發展,尤其是窮人要發展;二是發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後代人的發展。

  與前兩種模型相比,可持續發展模型的優點是,把人們從單純考慮環境保護的角度引導到環境保護與人類發展相結合,而不是把兩者對立起來。能夠把兩方面結合起來的關鍵條件是,能源使用可在兩方面獲得新生,一方面是可以提高傳統能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是在不遠的將來,可以使用以太陽能為基礎的可再生能源。美國能源部研究表明,在未來的40年裏,美國可從太陽、風、水、地熱、生物中獲取現在使用的能量總量的57%—70%,至少可以使該國現在使用的能源節約一半,這意味著將來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可行的。雖然資源需求還會不斷增加,但人類可以通過經濟、政治、科技、文化、教育製度的改革全面改善資源的使用方式、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可以建立以循環經濟為主體的能源體系,以生物方式取代物理方式。資源的循環利用,可以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可靠的基礎,使資源供給的增長能夠滿足人類需求的增長。

  可持續發展模型的最新發展是低碳經濟模式。「低碳經濟」最早見諸於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並不豐富的島國,英國充分意識到了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它正從自給自足的能源供應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目前的消費模式,預計2020年英國80%的能源都必須進口。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2007年9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製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製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在此背景下,「低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製,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4、各種發展模型的有機整合

  本文認為可持續發展模型是介於馬克思的無限發展模型與零增長模型和有限增長模型、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之間的比較合理的模型。這是一種主要依賴於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的、綠色/低碳/環保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循環經濟和生態文明。從本文基本思路出發,可對這一模型提出如下梳理:

  (1)可持續發展既要盡最大努力去突破資源和人性瓶頸、實現人類的永續成長,又要為無法或暫時難以突破瓶頸製約時避免人類災難做好充分的準備。後工業文明不是回復到前工業文明人與自然的原初統一狀態,而是要在繼承工業文明的合理內核的基礎上達到人與自然的更高統一,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繼續發展科學技術和大生產,以高生產率和規模經濟優勢解決物質資料的生產問題,但與此同時,不能等到物質財富充分湧流時再去轉換人的需求結構和人格結構,而是要在物質需要適度合理滿足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提升人的需求層次和人格層次,把建立在「物質人」、「經濟人」、「消費者」、「自然征服者」基礎上的經濟模式轉變為建立在「文化人」、「社會人」、「創造者」、「自我實現者」基礎上的經濟模式。

  (2)關鍵在於在全人類範圍內實現價值觀的轉換以及相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換。面對人類所面臨的危機,需要人類從根本上反思和重新確立經濟增長和物質資料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更多、更好、更高級、更奢侈的消費品以無限地滿足日益膨脹的物質欲望,而是為了給人類的健康、安全、幸福和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一個物質基礎。怎麽界定「物質需要的適度合理的滿足」?以身體健康為唯一標準,依此標準獲取必要的食物、衣服、住宅、交通工具等生活必需品。一個人擁有好幾套豪宅、好幾輛豪華轎車、好多昂貴的衣服和首飾,吃頓飯花費成千上萬元,住一夜賓館花費成千上萬元,洗浴按摩一次花費成千上萬元……所有這些,都遠遠超出了正常的自然需要,都是一種病態的、無聊的、不道德的、有罪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而現行經濟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這種高消費—高投資—高收入—高消費……的惡性循環過程,並且激勵那些還沒有進入這個過程的人進入這個過程。一種荒謬的經濟學觀點認為,如果沒有對高檔和奢侈消費品的追求,經濟發展就會失去動力,而現在被認為是高檔和奢侈消費品的東西,將來會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這是一種不負責任和喪失良知的經濟學!這種觀點閉著眼睛看不見,把有限的資源用於解決急迫的民生問題會在更大程度上擴大內需或市場需求,即算民生問題得到了解決,或人類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滿足,人類也可以並且應該把剩余資源和剩余財富用於人類的高層次需求的滿足上,而不可、不該浪費在物質需求的無度滿足上。人類完全可以做到在低碳、綠色環保、健康的物質生活的基礎上,把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轉移到不必消耗太多能源、物質資源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滿足上去。事實上,很多人已經做到了這一點,有什麽理由認為其他人就一定做不到呢?

  (3)一個社會的產業或經濟結構應當這樣來安排:

  ——製造業,主要從事生產資料、耐用消費品、基本消費品等物質資料的生產,采用高科技和大規模生產方式,提供標準化、批量化、大眾化、高質量低能耗、高性能低價格的產品,控製乃至禁止昂貴奢侈品的生產。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要達到這樣的高度,以致為數不多但由公眾廣泛持股的大企業就可以完成製造業的任務。這些企業仍然應當獲取一定的利潤,以鼓勵投資並進行擴大再生產,但不再以股東利潤最大化為最高目標,而是要以股東、員工、社區、消費者等利害相關者乃至整個社會的共同利益為最高目標,為此,它們必須接受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全社會的監督。

  ——文化產業,或者叫做精神生產,馬克思稱之為「人本身的生產」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是一個把傳統的「經濟」領域和「文化」領域融為一體的新興產業,大量物質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將要轉入這一產業,成為精神產品或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和創造者,包括自然科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哲學、宗教、藝術、教育、體育等精神和文化生產部門。一般來說,文化產業不適合於標準化、批量化、規模化、大眾化生產方式和大企業組織形式,而是由各式各樣的中小型合作團隊來進行生產,可以采用合夥製、合作製、股份合作製、股份製等種種組織形式。它們提供的產品仍然是必須參與文化市場交易的商品,既可以價格和貨幣為中介進行交換,也可以實行活動與活動、產品與產品的直接交換。精神文化生產具有三大特點:第一,由於其產品是將豐厚的精神文化內容附著於簡單的物質載體之上,因此只需消耗很少的物質資源,不會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環境汙染;第二,這種生產作為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作為人類潛能和天賦的發揮,本身就是目的,本身就能夠提供高度的滿足、快樂和幸福,因此必然不會以追逐利潤為主要目標;第三,由於人們的素質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普遍提高,對這類產品的市場需要會很旺盛,因此生產者也能夠獲得一定的利潤,用於滿足他們基本的物質需要並用於精神文化的可持續生產或擴大再生產所需要的追加投資。

  ——服務業,主要為物質生產、精神生產、日常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提供服務,包括商業、金融、通訊、信息、餐飲、住宿、醫療、衛生、保健、旅遊、娛樂等方面的服務。其中適合於大規模標準化運營的服務也可仿照製造業采取大企業的形式,但大量服務將會采取中小企業的形式,並像文化產業一樣采取合夥製、合作製、股份合作製、股份製等組織形式。

  各產業之間和產業內部,實行由政府宏觀調控和計劃指導的市場經濟。這是由勞動與社會分工將更加細密因而交換將更加全面、個人選擇和發展將更加自由和多樣化、精神生產將更具有自主性和創造性所決定的,不可能由大一統的中央計劃和集權經濟取代市場經濟。貨幣和價格仍然是主要的經濟調節和核算手段,正如米德所堅持的:「貨幣和價格機製毫無疑問應該屬於人類最偉大的社會發明之列。恰當地運用價格機製,它就應該能夠給每個人下一道具有普遍意義的命令,使每個人都公平地分享社會資源中的一個份額;它能夠讓每個人自主地決定(在個人選擇確屬恰當的時候)他將以什麽方式執行這個命令;在每個生產者和商人(在技術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按照最經濟的方式,生產出市場上最需要的產品,在最需要的市場上出售。簡而言之,只要恰當地運用貨幣和價格製度,就能夠在社會事務中把自由、效率和公平結合在一起。」(4)在產權製度上實現馬克思所說的「社會個人所有製」或米德所說的「財產占有的民主國家」。雖然馬克思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傾向於社會所有或國家所有,但他說的在協作和對土地等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建個人所有製(社會個人所有製)的偉大構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卻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土地和部分生產資料公有,由一個民主的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有效的控製和運營,主要用於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其余絕大部分生產資料實行個人所有和個人聯合所有,主要用於保障個人的自我實現和自由全面發展。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0#
发表于 2021-10-29 18:23:18 |只看该作者
在資源和人性約束條件下揚棄異化的可能性

  追求一種消滅了匱乏和異化、剝削和壓迫與實現了富有和公平、自由和平等高度統一的社會,不僅是馬克思的願望,也是一切富有理想的思想家、藝術家、宗教家、政治家、科學家、企業家的共同願望,區別只在於他們達到理想的方法、手段、途徑不同而已。但是,馬克思等人所構想的自由王國需要具備極高的歷史條件,這些條件要同時具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僅從學理、知識、技術層面而言,他們只看到了歷史發展的一種最好的可能性,而沒有看到歷史發展的其他可能性;他們的理想建立在——(1)人類可以而且一定會突破資源的約束;(2)人類的高級需要可以而且一定會生長起來並且成為第一需要;(3)人類的主體性可以而且一定會完全壓倒反主體性——這三個假定的基礎之上,而這三個假定本身是需要論證的。本文要討論的問題是:(1)如果這三個條件不能具備,我們應該怎麽辦?(2)假定這三個條件最終都能夠具備,但需要相當漫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裏,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勞動的謀生性質和異化性質?(3)假定這三個條件最終都能夠具備,但在這三個條件具備以前,人類很可能會遭受被毀滅或自我毀滅的危險和威脅,針對這種情況,人類有沒有有效的應對之策和解救之道?

  一、發達國家和整個人類所面臨的困境

  1、發達國家出現需求發育停滯、需求結構畸形、人格平面化和發展動力不足的困境

       什麽是「自然需要的界限」?什麽時候「歷史形成的需要」才超過「自然的需要」?這裏有沒有一個量的界定?馬克思沒有具體說明,馬斯洛也沒有具體說明,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發達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和物質富有程度已經遠遠地超出了自然需要的正常合理滿足所要求的程度。然而,發達國家的經濟製度、經濟發展機製、經濟增長方式卻仍然是按照過去歷史所形成的、以「匱乏人」、「經濟人」、「自然人」為出發點的「必然王國」邏輯的慣性運行的,至今沒有表現出根本轉型的重要跡象。不管是維護傳統資本主義的保守黨和保守人士,還是對資本主義持批評態度的社會黨和社會民主人士,都沒有對工業文明和現代經濟的人性基礎作出深刻的反思,都沒有提出一種新的經濟哲學和經濟價值觀,都沒有提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和新目標,區別只表現在如何發展經濟和如何分配經濟成果上,而不在為什麽發展經濟這個更根本的問題上。「高投資/高就業/高增長—高利潤/高工資/高收入—高消費/高支出/高享受」,是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各派別共同遵守的「經濟人」行為邏輯;投資和需求從兩頭拉動經濟發展,通過更全面、更徹底地激發、調動、引導甚至塑造、偽造、編造人的物質需要以擴大「市場需求」、「總需求」,從而挖掘廣泛的投資機會和保持經濟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於是出現了一系列奇怪和荒謬的現象:

  ——人均資源和財富占有量已經很高,但貧富分化仍然相當嚴重,少數人擁有富可敵國的巨額財富,但按照現有經濟機製的慣性還在增加更多的財富,他們的財富已經失去滿足自然需要的正常功能了,而僅僅是滿足某種病態的占有欲、成就欲。

  ——物質上的富有並沒有帶來幸福、身心健康、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並沒有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而只不過帶來數量上的擴張,帶來繁忙而變態的消費,帶來無數身心疾病,帶來人際關系上的疏遠、冷漠和孤獨。

  ——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已經使人不用工作就能夠過上相對不發達國家的大多數人來說算得上是富足的生活,為謀生而工作的緊迫性已經不存在了,於是出現大量搭便車、揩油、寄生於社會、好逸惡勞、偷奸耍滑等等所謂「自願失業」現象和「福利病」,驅使他們重新工作的動力和動機無非是趕上比自己更富足的人、過更富足的生活以維持自己的臉面和尊嚴這種較低的需要,而並不是出於本質上超越經濟人邏輯和經濟需要的新需求。

  ——工作時間越來越短、自由時間越來越多,但大多數人不知道如何用這些寶貴的自由時間去發展人的天賦和才能,不知道如何去為自己創造一種更富有意義的生活,於是這些閑暇時間只不過使人陷入更加花樣百出的物質消費和準物質消費(娛樂)而已。

  ——一方面是自願失業的增加和就業時間的不斷縮短,另一方面,國家和社會仍然把「高就業」和「低失業」作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以高工資和高收入來激勵人們追趕更富有的人們並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的增長,而這樣做又會導致更多的自願失業和工作時間的進一步縮短。一種所謂「收入剛性」和「福利剛性」的鐵律(Iron Law)把所有人都綁在經濟的不可逆增長的戰車上了,因為一旦出現經濟的蕭條和危機,出現大規模失業和通貨膨脹,必然導致收入和福利的降低,而這一定會引起政治和社會危機。

  發達國家已經陷入騎虎難下、進退失據的境地。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首先是因為人的需求層次的提高並不是按照較低層次需要滿足後較高層需要就會自動形成這種「自然機製」進行的,其間很可能會出現斷層或時差,能否消除斷層或盡快縮短時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的自我認知、自我控製和自我塑造,取決於精神的和文化的力量,取決於價值觀上的轉換和更新。

  導致需求發育停滯、需求結構畸形、人格平面化和發展動力不足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西方國家的經濟、政治、社會製度和文化價值觀,固然在「必然王國」範圍內、在「經濟人」邏輯層面上解決了許多問題,造成了一種兩頭小中間大的、比較合理的橄欖型經濟社會結構,但在鼓勵人們積極提高需求層次、引導人們由經濟人轉向精神人、自我實現人方面乏善可陳,致使人們行為的主要動機仍然集中在對經濟利益和物質財富的追求上。

  2、後發展國家陷入物質需求相對過旺而資源過於匱乏的追趕困境

      受到發達國家經濟成功的正面刺激和發達國家對不發達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侵略的負面刺激,不發達國家紛紛開啟了追趕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過程。經過短則幾十年長則上百年的追趕,它們發現自己與發達國家的距離仍然很大甚至有加大的趨勢,它們的追趕陷入了物質需求相對過旺而資源過於匱乏的困境,其原因在於:一是發達國家高收入和高消費的榜樣激起了後發達國家人們過於旺盛的物質需要;二是後發展國家處於人口高速增長時期,人均資源占有量越來越低;三是發達國家過去掠奪了這些國家的部分資源,現在又通過經濟全球化迫使後發展國家處於世界產業鏈條的末端,這些國家的收入和利潤的很大一部分轉移和輸送到世界產業鏈條的高端去了,發達國家利用自己對資本、技術、知識產權、人才的壟斷實現了對後發展國家的經濟剝削;四是發達國家對後發展國家的政治、文化上的滲透以及它們認為必要時的軍事侵略,加劇了經濟上的不平等和差距。

  這樣一來,後發展國家也被綁在經濟主義的戰車上了,並且欲罷不能、進退兩難:緊跟發達國家的步伐、依樣畫瓢地照搬發達國家曾經用過的模式、重走一遍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道路,固然會加快經濟發展的速度,但必然失去經濟上的自主性,甚至失去政治上和文化上的自主性,同時導致國內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工農大眾之間劇烈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閉關鎖國,試圖靠自己的力量發展經濟和實現現代化,又已經被許多國家證明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而且與發達國家的距離必定會越拉越大。

  當今世界最大的國際矛盾已經不再是「東西矛盾」即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矛盾,而是「南北矛盾」即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的矛盾。這個矛盾不解決,將會使整個人類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陷入危及人類生存的絕境。我們現在來設想一下,假定在未來一百年內,世界經濟秩序、規則、機製繼續沿用現在的經濟主義思路和經濟人邏輯,發達國家繼續按照自己的要求主宰和控製世界經濟,那麽第一,由於一定歷史時期不可避免的「馬太效應」,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還會進一步拉大;第二,在地球上非再生能源已接近枯竭而再生能源的利用問題還不可能解決的情況下,同時不發達國家的人口將要翻一倍以上、全球人口將超過150億以上的情況下,世界大戰簡直就是不可避免的,在現代高科技戰爭條件下,人類的毀滅也將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

  這樣說起來,改變現在的經濟價值觀和經濟發展模式決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有關人類生存的根本問題。不容置疑的是,發達國家要率先承擔責任,這不僅因為它們更有能力和條件,而且因為它們欠債更多,因而應該對這個世界做出更大的補償。大量消耗地球上的資源、破壞生態平衡造成環境汙染的,主要是發達國家。例如,發達國家的人口只占世界總人口的15.9%,但能源消費卻占到世界消費量的52.9%,而人口占世界人口76.4%的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消耗只占28.1%。如果全世界都像美國人那樣生活,那麽,地球上的石油儲量只夠用3年,天然氣只夠用4年,煤炭只夠用15年。美國居住了占世界5%的人口,卻消耗了世界28%的天然氣、23%的固體燃料、20%的硬煤、23%的石油、42%的汽車汽油、26%的電力、10%—30%的銅、鋁和鋅。美國每天平均有26.8萬噸一氧化碳被釋放到空氣中。可見,要拯救地球,拯救人類文明,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可欲的生態環境,必須從發達國家入手。但是,不發達國家也要承擔相應的和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發達國家一起,通過談判、協商、合作,共同建立一種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為了能夠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進行一次全人類範圍內的文化革命,從根本上轉變人類的價值觀念,把高層的人性需要的滿足放在低層的人性需要的滿足之上,把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性尊嚴、人類和平和永續存在等更高價值的追求置於對經濟利益、物質利益的追求之上,同時通過相互監督和製約,抑製人性中惡劣的傾向和欲望,保證人性層次的順利升華。

  二、資源和人性瓶頸下揚棄異化的替代模型

  當今世界所陷入的困境,表明人類的發展遇到了資源與人性兩種瓶頸,能否突破這兩種瓶頸,我們不能斷然給出肯定的或否定的回答。如果人類能夠順利突破和闖過,當然是一件大好事,但如果突不破、闖不過呢?我們還能夠依然按照那種建立在能夠突破和闖過的假定基礎上的經濟主義思路、經濟人模型和經濟增長模式往前走嗎?顯然不能,因為這是一條死路。即使人類不是本性善良的生物,而只是理性的、會計算利害的生物,我們也應該避免這條道路。為了能夠在兩種瓶頸製約下揚棄異化並實現人類的永續存在和成長,必須探尋其他可行的替代模式。也的確有很多有識之士設計和構想了種種替代模式。

  1、零度增長模式

  這是由羅馬俱樂部在1972年提交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所提出的。其主要觀點是:由於人口按指數模式增長,從而要求糧食等人類生活用品也必須按指數模式增長,但是地球的可耕地和其他礦物資源是有限的,勢必使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面臨資源不足的困境;人口和經濟的增長,引起環境汙染的種類、範圍和絕對量也循指數增長規律日趨嚴重,而地球吸收汙染物的自凈能力十分有限,從而使環境惡化、生態平衡失調。因此,世界若按現在的趨勢發展下去,在未來100年內總有一天會到達極限,出現全球性災難。為避免這一危機的發生,他們提出了使全球均衡發展的「零度增長」對策。

  下面是報告中兩段最重要的的文字:

  我們的結論是:(1)如果在世界人口、工業化、汙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方面現在的趨勢繼續下去,這個行星上增長的極限有朝一日將在今後100年中發生。最可能的結果是人口和工業生產力雙方有相當突然和不可控製的衰退。(2)改變這種增長趨勢和建立穩定的生態和經濟的條件,以支撐遙遠未來是可能的。全球均衡狀態可以這樣來設計,使地球上每個人的基本物質需要得到滿足,而且每個人有實現他個人潛力的平等機會。(3)如果世界人民決心追求第二種結果,而不是第一種結果,他們為達到這種結果而開始工作愈快,他們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這些結論是如此深刻,而且為進一步研究提出了這麽多問題,以致我們十分坦率地承認已被這些必須完成的巨大任務所壓倒。我們希望,這本書將適合於許多研究領域和世界上許多國家,引起其他人的興趣,提高他們所關心的事情的空間和時間的水平,和我們一起理解和準備這個偉大的過渡時期,即從增長過渡到全球均衡。

  由於為生存選擇相當長的時間水平,以及較長的平均壽命作為理想的目標,我們現在對全球均衡狀態得到的一套最低要求是:(1)工廠資本和人口在規模上不變。出生率等於死亡率,資本的投資率等於折舊率。(2)所有投入和產出的速率;包括出生、死亡、投資和折舊保持最小。(3)資本和人口的水平以及兩者的比例安排得與社會價值一致。隨著技術進步創造新的選擇自由,它們可以深思熟慮上加以修正,慢慢地加以調整。

  報告補充說明,在均衡狀態中,需要不變的量只有人口和資本,而那些不需要大量不可代替的資源,或不產生嚴重的環境退化的人類活動,可以無限地繼續增長。特別是那些被許多人列為人類的最理想和最滿意的活動,如教育、藝術、音樂、宗教、基礎科學研究、體育活動和社會的相互影響,是能夠繁榮的。

  《增長的極限》發表後,在全世界引起巨大的反響,各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對報告中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但該書的悲觀主義結論和態度也引來激烈的批評。批評者的主要觀點是:(1)羅馬俱樂部沒有看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取代傳統的不可再生能源;(2)《增長的極限》試圖以數學模型代替知識和理解,忽略了技術進步、價格製度、公共政策和規章製度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有效促進,羅馬俱樂部不懂得,持續增長和加速發展的主要障礙不是物質方面的,而是政治、社會和製度方面,在良好的製度引導下,人類可以突破所謂增長極限的瓶頸;(3)羅馬俱樂部的這個報告是新殖民主義的辯護詞,在發達國家已經獲得了高速增長後,卻要求發展中國家維持現狀,不要走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道路,這是極不公正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9#
发表于 2021-10-29 18:22:00 |只看该作者
 二、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從人類史前史到真正人的歷史

      一旦具備了上述充分而必要的歷史條件,也個理想的、真正人的社會就能實現了。這個社會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描述:

  1、人本身的自我實現取代謀生勞動、自由王國取代必然王國

      當然,人類總是先能生存,然後才能進行其他活動,因而勞動即物質資料的生產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永恒的自然基礎,是一切社會不可缺少的東西。但是,的的確確,不論是馬克思還是恩格斯,都認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勞動性質會發生變化。那個時候,就是直接的物質生產也是人的一種自我發展和自我現實,並且表現為一種「內在必然性」,一種「需要」(「富有的人和富有的人的需要代替了國民經濟學上的富有和貧困。富有的人同時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現的人,在這樣的人身上,他自己的實現表現內在的必然性、表現為需要」),「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甚至不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決定和製約人的全面發展,而是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湧流」;「表現為生產和財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勞動,也不是人從事勞動的時間,而是對人本身的一般生產力的占有,是人對自然界的了解和通過人作為社會體的存在來對自然界的統治,總之,是社會個人的發展。……於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就會崩潰,直接的物質生產過程本身也擺脫了貧困的對抗性的形式。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因此,並不是為了獲得剩余勞動而縮減必要勞動時間,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於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生產力」與「物質生產勞動」(「物質資料生產」)、「物質需求」、「經濟的必然性」這些範疇必然聯系在一起。在共產主義社會,由於它們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它們就只以另外一種方式、以另外一種地位和比重存在於其中。並不是說,共產主義社會就沒有生產力,就不要物質生產勞動了,就沒有物質需求了,就沒有經濟基礎的影響了,而是說,所有這些都作為不言而喻的前提存在於共產主義社會中。在這裏,生產力雖然仍是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但同時更是人的全部能力的一部分(正如人是最大的生產力,生產力也是人的最大的能力——征服和開拓自然的能力);勞動雖然仍然生產物質資料,但已不是單純的謀生活動,而是一種自由創造活動,是整個人的自由活動的一部分;物質需求的滿足是作為人的自我創造需求的滿足的自然前提;經濟的必然性只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必然性的物質基礎。馬克思精辟指出:「事實上,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為按照事物的本質來說,它存在於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但是這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生產關系當然仍然存在,猶如生產仍然存在一樣。但是,第一,它的外延擴大了。「生產關系」已不再是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發生的人與人的關系,而是整個人本身的「生產」中發生的關系,或者說,本來意義上的「生產關系」,只是擴大意義上的「生產關系」的一部分。第二,它的內涵發生了變化。過去的生產關系都是通過人與物的關系而表現出的人與人的關系,主要是生產資料所有製,共產主義「生產關系」則是直接的人與人的關系。人人皆兄弟,人人互相交流、互相奉獻是比生產資料的公共占有和生活資料的共同享受更神聖的東西。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只是作為前提、條件和手段為人本身的發展(包括人與人的關系的發展)服務。共產主義的最本質的特征不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和按需分配,而是人的自由發展。共產主義決不能僅僅理解為擁有和享受,而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

  如果說,支配過去歷史發展的是物質財富的生產,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那麽,在共產主義社會,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乃是「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在這個時候,「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統一於「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之中。正如生產力成為人的總體能力的一部分,生產關系也成為人的全面發展的一部分。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共產主義——交往形式本身的生產」,正是指的這個意思。至此,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得到真正解決;「於是,人才在一定意義上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從動物的生存條件進入真正人的生存條件。人們周圍的,至今統治著人們的生活條件,現在卻受到人們的支配和控製,人們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因為他們已經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了。人們自己的社會活動的規律,這些直到現在都如同異己的、統治著人們的自然規律一樣而與人們相對立的規律,那時就將被人們熟練地運用起來,因而將服從他們的統治。人們自己的社會結合一直是作為自然界和歷史強加於他們的東西而同他們相對立的,現在則變成他們自己的自由行動了。一直統治著歷史的客觀的異己力量,現在處於人們自己的控製之下了。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是從這時起,由人們使之起作用的社會原因才在主要的和日益增長的程度上達到他們的預期的結果。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探討史前社會生活的本質以及社會發展的動力和規律的科學。馬克思和恩格斯用深邃的目光透視歷史,在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中,在無數意誌的相互沖突中,在各個個人有目的有意識的主體實踐活動中,發現了一種支配歷史發展的客觀的經濟必然性,物的必然性。但是我們一開始就不能認為歷史運動的原因在人之外,不能認為歷史是一種純自然的發展過程,不,歷史發展始終有人在其中作用,這種作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終於,人成為最大的生產力,並要求沖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向前發展。於是,在經濟的必然性之中生長出一種人的必然性,在歷史唯物主義中生長出一種歷史人本主義。如果說,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關於作為歷史主體的人的解放(的條件、道路、手段)的學說,歷史人本主義則是關於人本身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學說。

  對馬克思所說的「勞動超過自己自然需要的界限」、「個性的勞動也不再表現為勞動,而表現為活動本身的充分發展,在那種情況下,直接形式的自然必然性消失了,這是因為一種歷史形成的需要代替了自然的需要」、 「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反對活動的舊有性質,消滅勞動」 、「勞動轉化為自主活動」,應該作一種歷史的和辯證的理解:第一,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永恒基礎的勞動即直接的物質資料生產當然是不可消滅的,盡管從事勞動的社會成員會越來越少,但總得有一部分人繼續致力於直接的物質資料生產,關鍵在於,他們的勞動也將成為自我實現的活動,為此,就必須把勞動中笨重的、單調的、機械的、重復的部分交由機器去承擔,而讓勞動者從事機器的設計和改進、生產過程的控製和協調等創造性的活動;第二,這樣一種自由、自覺、自主、自我實現的活動,雖然能使人得到高度的滿足和快樂,但仍然是一個嚴肅的和科學的過程,仍然要求人付出緊張的努力和專註的投入,而不能被理解為一種輕松的「遊戲」或「享樂」;第三,既然勞動與其他人類活動一樣,都是人的自我實現,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所有自我實現活動中進行選擇和變換,自然而然地,勞動就不再是一種專屬於某些人的活動,而是所有人的活動領域之一,而勞動者就不再是一種固定的社會身份,而只是人的多重社會身份之一。

  勞動在人類活動結構中的範圍越來越少,從事勞動的人數在社會總人口中的比重越來越低,這是不是意味著勞動和勞動者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也越來越低呢?如果我們繼續在必然王國內以勞動與非勞動、勞動者與非勞動者兩極對立的方式思考問題的話,的確是這樣的,但在「自我實現」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更高範疇或「普照之光」的照耀下,這一對立是不存在的,勞動轉化為自我實現、勞動者轉化為自我實現者(而不是剝削者或單純的消費者),表明勞動和勞動者在完成其艱巨的歷史使命之後終於獲得了解放,在付出巨大的代價以後終於得到了歷史的回報。在必然王國範圍內,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意義上,這是勞動和勞動者的終結,而在自由王國範圍內,在歷史人本主義的意義上,這是勞動和勞動者的新的開端。

  2、自由勞動取代異化勞動、人的存在復歸於人的本質

      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就是人的存在復歸於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實現或現實,是人類發展史上一次燦爛的日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本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本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鬥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人的存在與本質的矛盾的解決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人與自然的矛盾的解決。這種解決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於人在很高程度上馴服了自然,能夠輕易地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從而超越了自然必然性、經濟必然性,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由於物質需要退居次位並被人化,而人的主體性的發展成為目的,因此,「勞動」已不是指狹義的物質資料生產,而是指人的全面的自我創造、自我實現的實踐活動。

  人與自然的矛盾的解決的第二個方面是,由於解決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人們能夠既合乎自然又合乎人性、既合乎規律又合乎目的地調節自己與自然界的物質變換,因而在更高程度上復歸於自然(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人製造出第一件粗陋的石器,也就宣布了人對自然的反叛,從而對自然界犯下了「原罪」。由於人的勞動以一種新的力量加入自然界,從而破壞了自然界的天然的和諧和平衡,因此,人對自然的每一次勝利都帶來自然對人的更厲害的報復。人於是必須不斷認識自然,按照自然的本性來改變自然,才能「贖罪」。在共產主義社會,消除了人對自然的肆無忌憚的暴虐統治的社會原因,因而人能夠在不違反自然本性的前提下加入自然循環過程,從而控製自然。因此勞動不僅具有創造性,而且也具有科學性,而且正因為具有科學性也最富於創造性。這樣,人就在掌握自然的基礎上重新達到與自然的統一,在人的統一性下重新返回物的統一性。

  (2)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的解決。在私有製社會,由於人對人的統治,造成社會關系對人的異化。無產階級革命消滅了人對人的統治,從而也把人的關系還給了人,使勞動成為人的社會性的真正現實。馬克思這樣生動地描述了這種社會性的勞動和勞動的社會性:「(1)我在我的生產中物化了我的個性和我的個性的特征,因此我既在活動時享受了個人的生命表現,又在對產品的直觀中由於認識到我的個性是物質的、可以直觀地感知的因而是毫無疑問的權力而感受到個人的樂趣。(2)在你享受或使用我的產品時,我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識到我的勞動滿足了人的需要,從而物化了人的本質,又創造了與另一個人的本質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3)對你來說,我是你與類的中介人,你自己意識到和感受到我是你自己的本質的補充,是你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我認識到我自己被你的思想和你的愛所證實。(4)在我個人的生命表現中,我直接創造了你的生命表現,因而在我個人的活動中,我直接證實和實現了我的真正的本質,即我的人的本質,我的社會的本質。」共產主義消滅了私有製生產關系中包含的人與人的對立,從而人們能夠自由自覺地調整自己的社會關系,自由自覺地生產自己的「交往形式」。「勞動轉化為自主活動,同過去的被迫交往轉化為所有個人作為真正個人參加的交往,也是相適應的」。人成為社會的主人,「人們自己的社會結合一直是作為自然界和歷史強加於他們的東西而同他們相對立的,現在則變成他們自己的自由行動了」。因此社會關系作為所有全面發展的個人的共同的關系,是服從於他們自己的共同的控製的。共產主義社會的人是最有社會性的人,同時也是最有個性的人。個人為社會為他人而工作、創造,同時也就是個人的自我現實過程;同樣,個人是社會存在物,他的生命表現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個人的自我實現也就是社會本身的再生產、再創造。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而一切人的自由發展又是每個人自由發展的條件。

  (3)人與歷史的矛盾的解決。在原始社會,大家共同支配自己的社會生存條件,共同勞動,但是另一方面,只有一種單一的勞動方式,因而無所謂個人選擇。在私有製社會,勞動者所接受下來的生產方式對勞動者成為一種異己的外在必然性,一開始就把人限死在某一位置上。奴隸的兒子永遠是奴隸,農奴的兒子永遠是農奴。但是「聯合起來的個人對全部生產力總和的占有,消滅著私有製」。如果說在階級社會是過去支配現在,在共產主義社會則是現在支配過去。共產主義是這樣一種自由的聯合體,「在這個集體中個人是作為個人參加的,它是個人的這樣一種聯合(自然是以當時已經發達的生產力為基礎的),這種聯合把個人的自由發展和運動條件置於他們的控製之下」。這些生存條件就是先輩人所創造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教育和實踐相結合塑造出自由全面發展的新人,個人自由選擇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消滅了生存條件對個人的外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社會創造一切條件為新一代人培養全面的需要和全面的能力,而新一代人又自覺地運用既得生產力和交往形式,進行新的自我創造活動。

  (4)對象化和自我確證的矛盾即人和他所創造的成果的矛盾的解決。在異化社會,既然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現實化表現為非現實化,因此人的對象化本質無法返回人自身。共產主義消滅了人的存在對人的本質的異化,從而既能使人的本質得到自由的表現和發展,也能使人得到全面的自我確證、全面的享受和滿足。「隨著對象性的現實在社會中對人來說到處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成為人的現實,因而成為人自己的本質力量的現實,一切對象對他說來也就成為他自身的對象化,成為確證和實現他的個性的對象,成為他的對象,而這就是說,對象成了他自身。」通過人同世界的多種多樣的人的關系,通過多種多樣的肯定方式——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感覺、願望、活動、愛——人在對象中全面地享受到自己的本質從而使之返回自身。

  按照本文作者一貫的思路,異化勞動的揚棄也就是勞動與其他人類活動、勞動與投資經營活動、勞動與產權、勞動與資本、勞動與管理重新恢復了統一。自然,相對的分工還是會在一定程度、一定範圍、一定時限內存在的,然而,雙方面之間絕對的、兩極分化的、固定不變的、強製性的分工將會一去不復返。

  需要指出的是,謀生勞動與異化勞動是兩個相互聯系而又相互區別的範疇。一方面,謀生勞動條件下的確更容易產生異化勞動,而異化勞動必定加深和固化勞動的謀生性質;謀生問題的解決將消除異化的一大原因,也就是說,能夠幫助人類更為有效地克製自己的反主體性和發展自己的主體性,而異化的限製和消除也會加快謀生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謀生勞動指涉的是勞動的動力、動機、目的問題,而異化勞動指涉的是勞動者與他的勞動過程及其結果的關系問題,這畢竟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所以謀生問題的解決並不會自動地導致異化問題的解決,反之亦然,在歷史上也的確出現有些富裕的勞動者仍然身處異化之中、有些自由職業者的勞動仍然是謀生勞動的情況。人類需要利用謀生問題的解決這一歷史契機,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設計一系列可以控製人性之惡的製度和機製,也需要利用異化問題的部分解決這一歷史契機,轉變和提升自己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水平,從兩方面努力來實現人的自我實現和自由全面的發展。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4 06:47 , Processed in 0.026677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