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傑瑞米柯賓

防止无产阶级专政被官僚资产阶级专政取代的方法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1-10-20 00:34:49 |显示全部楼层
當然,社會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誌,也不會以權勢的意圖為轉移的,隨著權勢主義的發展,將使得權勢的獨占成了和這種獨占在壹起並使這種獨占得以成長起來的專制管理下的生產方式的桎梏,將使得管理的私占化和生產資料的壟斷化、國有化達到不能與其社會制度相容的地步,將使得權勢化的管理和社會化的生產達到不能與其權勢的外殼並存的地步。這時權勢主義的軀殼就要破裂,管理地位私占制的喪鐘就要敲響了。歷史上權勢社會的發展趨勢都是如此,林江集團的下場也是如此。

回憶偉大的十月革命,距今已經六十六個年頭了,在這過去的漫長歲月裏,社會主義社會歷經曲折,前赴後繼終於進入了壹個嶄新的階段,它已經沒有共產國際作統壹指導,它也不再以某地的革命中心為發源地,現在它將實際作為基點,以探索的態度去開創人類的未來、去肩負起時代和歷史所給予的重托。不要擔心,它已不再是稚嫩、幼弱的孩子,它將要成熟,它就要沖破烏雲,相信吧,光明就在前面!

粉碎四人幫以來,人民解放了,思想活躍了,言論自由了,可在這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當中依然存在著左和右的兩種傾向。鑒於文化大革命的失敗了的實踐,有些人對社會主義出現了懷疑,對共產主義的最終實現產生了動搖,還有少部分人囿於封建歷史的現象,擔心中國經過這場浩劫和動亂之後會壹蹶不振、衰弱下去,他們沒有看到馬列主義強大的生命力,他們沒有認識到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動力,沒有了解到人類潛在著的追求進步、幸福的能量,這種思想上的偏見使他們形成了右的傾向。

另外還有壹些人,他們不是用馬列的方法、原理去分析問題,了解矛盾,而是用不可改變、不可動搖之類的說教去阻止社會的變革,用權威的地位、絕對正確的身份去“批評”對現實的反映,用駭人聽聞的頭銜、置人死地的定性來嚇唬群眾的議論。此外尚有部分人,他們認為社會總是在或左或右地搖擺著前進的,故而聽之任之、順風轉舵,他們把左和右的行為作為社會發展的規律,而不是看作尋找真理的探索。事實上,保守的思想、安於現狀的思想是壹種陳舊落後的東西,它對社會主義事業、馬列主義的發展都是極其有害的,繼續保持這種意識,遲早會受到現實的歷史的懲罰的。那麽,在左和右的傾向中間可以得到些什麽正確的東西呢?馬列主義指出,對於社會上出現的新的矛盾現象,要從社會現實產生的變化中去尋找原因。

壹、社會結構

人人明白,社會主義社會和其他社會的不同在於:壹、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二、人民掌握了國家政權。由此而見,社會應是完美無缺的了,可為什麽又出現了蘇聯的社會帝國主義和中國的陰謀野心集團呢?現在人們將其歸咎於為資本主義復辟和資本主義影響,然而馬列主義指出,資本主義是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所造成的,資產階級是資本占有者的總體,那麽在實現了生產資料國有化的社會主義社會何以出現資產階級的呢?學者們分析,這是由於舊社會殘留下的以及外部世界傳來的,資產階級思想影響所致。如此說來,在消滅了階級存在的基礎之後,其思想意識難道還能長期決定原來階級的存在嗎?顯然這是違背馬列主義原理的,是不符合對事實本質的反映的。可理論家還講到,這是因為社會上的個體生產和小農經濟的產物,如此看來,資產階級不壹定是由資本直接產生的了。那問題又挺簡單,只要取消工資制,實行供給制,絕對禁止個體生產,無限擴大集體生產就行了。現實是這種左的做法已經被證明是無效的,可見,事物的發展變化不是簡單的重現,而是在新的層次上的重復。正像在奴隸社會是通過對奴隸的占有,而在封建社會則是通過對土地的占有,在資本社會就是通過對資本的占有來體現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壹樣,蘇聯的社會應是通過對權勢的私人占有來體現階級的剝削和壓迫的權勢社會。

現在,人們常將蘇聯稱作社會帝國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確實,蘇聯在國外是打著社會主義漂亮旗號,執行著帝國主義的強盜行徑,在國內是抓住國有化的生產資料,推行著資本主義的路線。然而,它是通過什麽來達到這壹切偽裝和實施的呢?權勢,可見在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社會裏,資本家是通過資本來控制權勢,再通過權勢來壓迫工人,保障他們的私有制。這裏,權勢僅起間接的影響,而在權勢社會,權勢者是通過權勢來掌握生產資料,再通過國有化的生產資料來剝削工人,鞏固他們的權勢地位。這裏,權勢已起直接的作用。看看昔日對蘇聯是國家資本主義的論證中,每壹件事例都說明了資本主義復辟的行徑都和權勢密切相關。不可想象,沒有執政者的準許,大規模的普遍的投機倒把、貪汙盜竊怎能發生;同樣,沒有統治者的變質,資本主義復辟怎麽可能。因此說,在權勢社會裏,金錢也不再是決定性的東西,它已經讓位給權勢的力量,而自己僅是作為權勢的補充,起壹種輔助的作用罷了。

同樣,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個體生產和小農經濟的基礎,由於舊有的外來的思想影響,將會產生剝削、壓迫的思想傾向。這種思想傾向在生產資料國有化的社會裏,將會滋生出壹種權勢主義的思想意識。這,就是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會出現林彪、四人幫的陰謀野心集團的社會思想原因。

因此可以說,革命勝利以後,雖然無產階級已掌握了極大的權力,控制了幾乎占社會全部的生產資料,可事物的發展規律總是在戲劇性地捉弄人們,依靠權勢和物質並不能壓制甚或抵抗剝削、壓迫的思想意識,反卻變成其賴以發展的場所。可見,權力和物資在抗擊壓迫和剝削的思想意識中,只能起重要的作用,而不是決定性的作用。要抵禦、消滅這種人類邪惡的思念,只有用共產主義的意識去占領社會的思想領域,只有用馬列主義的不斷發展去開辟社會的思想戰線才有可能成功。

可是在人民、工人階級當政的國家裏,野心家的陰謀又是怎麽能夠得逞的呢?即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有可能變質的原因是什麽呢?為什麽在社會主義社會,權勢私占制的思想竟會發展到與社會主義思想相抗衡的地步呢?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社會主義之所以壹定會取代資本主義,在於無產階級的先進性,無產階級之所以壹定能戰勝資產階級,則在於無產階級的戰鬥性。那麽無產階級的戰鬥性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因為他是處於社會的底層,處於被壓迫受剝削的地位。如此而言,當工人階級掌握政權以後,隨著其領導集團的無產身份的改變,由於仍采用原封不動的形式,其革命的堅決和徹底性,相對而言則必然也要逐漸減弱。可見,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確實是個偉大的轉折點,它使社會進入了壹個新的更高的層次,它使無產階級及廣大人民取得了自己的權利。可是,由於采取長期的單數形式,使得無產階級領導集團的優秀人物在這種環境中削弱或喪失了它的戰鬥力,以至對付剝削、壓迫的思想意識缺乏有力的堅決性,有的甚至因此而變質,變成了權勢的俘虜,這就是黨內不正之風得以漫延的原因之壹,也是林彪集團得以產生的社會原因之壹。

光榮的昨天不等於勝利的明天,偉大的蘇維埃政權不等於蘇聯社會帝國主義,平型關戰役中的林彪不同於三叉戟飛機中的林彪。現實在挑戰,歷史給工人階級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主義社會的建立,使工人階級丟掉了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僅管這個巨大的質變使矛盾的新的壹方具有承續性,可長期的單數又使社會中出現保守的因素,以至國家管理人員中會出現權勢主義的思想。

俗話說,芝麻不壓出不了油,只有逼才能出自覺性、出積極性。當然,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權以後並不是壹點壓力也沒有,有在建設中的問題、生產上的矛盾所帶來的壓力。然而這是那種自然對社會的壓力,它與社會內部的先進思想和落後思想在國家管理上的鬥爭是兩碼事,因此它只構成對社會生產的壓力而不可能給予社會關系中管理人員的壓力。另外,還有群眾批評、要求所帶來的壓力。然事實證明,在權勢社會形成之前,由於人民對管理人員的信任、由於管理人員的終生制,由於地位懸殊的批評、要求的分散性,由於互相牽連的管理上的組織性,這種下對上的壓力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說,由於管理人員很少受到迫在眉睫的切身的壓力,故產生了因循守舊,又導致了對不良思想的抵抗能力的削弱。這種情況又促使了其本人及社會上產生了權勢私占的思想意識。當然,這種狀況又將促使工人階級重新產生戰鬥力。

對此有人問,為什麽要有壓力才會振作呢?為什麽作為壹個階級就不能產生自覺的革命行動呢?很明顯,芝麻所以要有壓力才會出油,是由於它本身的油和其他物質的內在結合力。同樣,人所以要有壓力,由於他本身受著環境影響,存在著新舊思想意識。這種緊密結合著的統壹體,在更先進思想的作用下,將會激發出新思想的活躍,從而保持對舊意識的戰鬥力。如若沒有這種壓力,那麽現實存在的、歷史遺留的落後思想的客觀實在的作用,將會誘發出對新意識的壓抑力。列寧指出,工人必須“戰勝自身的保守、渙散和小資產階級的利已主義”,“戰勝萬惡的資本主義遺留給工農的習慣”,“只有那時,退回到資本主義才不可能”。(列寧《偉大的創舉》,《列寧全集》29卷第373頁)可見,工人階級也是人,即使其中的優秀分子也不是神,他們有著進步的思想,可也會帶有舊社會的烙印。因此,在存在著對抗階級的社會裏,有壓迫就會有反壓迫,而在存在著對抗階級意識的社會裏,有剝削思想的反撲就會有革命思想的進攻,但若有新思想的壓力,就會出現對新思想的質疑、爭論,從而出現補充完善原來就現實的更新思想。這種主動向前的間接效果,就是壓抑了舊思想的擡頭。由此歸納,盡管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階級意識可以萌發新的對抗階級的產生,然而當人為地制造壹種橫面的馬列主義壓力以後,可以使社會主義事業得到發展,使工人階級增強力量以獲得了持久的戰鬥力。可見,無產階級要徹底擺脫壓迫——壹種豎方的上對下的殘酷的壓力,就必須尋找壹種壓力——是種平行的等位的互助的作用。真是,辯證法也實在會玩弄人類,壹方面,人人都有獲得解放擺脫壓制的要求和希望,而另壹方面,每個人又都有不得不承受壓力增強功能的現實和活力。

另外,對此可能有人會認為,既然工人階級有先進性(這點即使在對抗階級消失的時候也並沒有失去),那麽他就必然會有戰鬥力。也就是說,戰鬥性不是由社會壓力所造成的,而是由先進性所帶來的。對此細想壹下就知,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是違背唯物主義的物質決定思想的常識。猴子的腦袋只能表明它比較聰明 ,只有人的大腦才能進行高級的思維活動。同樣,階級的存在方式決定了其性質,社會生產決定了無產階級的先進性,社會地位決定了無產階級的戰鬥性。如果說它們之間有什麽關系的話,那僅僅是壹種橫面的聯系,而不是縱向的承續。如果說先進性能影響戰鬥力的話,那也僅僅是指壹種間接的補充作用,而不是那種直接的決定的因果。

當然,話說回來,缺乏壓力並不是產生權勢占有意識的唯壹原因,國有制也並不是產生權勢占有思想的根本原因。在社會主義國家裏,管理職業的形成已是其主要原因之壹。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就曾壹再指出,“在公社的組織裏,管理不再成為特權,不再成為壹個專業階層的秘密專制品。”由此可推知,在社會主義國家,管理工作也僅僅是壹種職務、崗位,而決不是壹種終生的職業,它和無產階級專政的不是等同的東西。可現在,人們卻將它看作壹項專門的職業,是社會上的壹種分工。這裏只要回過頭來看看,馬克思、恩格斯對手工制造業分工的論述,就可以想見到這種社會分工所帶來的利弊。“手工制造業分工的壹個產物,是物質生產過程的精神能力,當作別人的所有物,當作支配勞動者的權力,和勞動者相對立。”(《資本論“第壹卷,P435》“終身的職業使他壹生束縛於壹定的精細動作和壹定的勞動工具之上。”“不僅是工人,而且直接或間接剝削工人的階級,也都因分工而被自己的活動的工具所奴役,精神上空虛的資本家為自己的資本及自己的利潤欲所奴役。律師為自己的化石似的法律觀念所奴役,這種觀念作為獨立的力量支配著他。壹般的‘有教養的階級’為各種地方限制性和片面性所奴役,為自身肉體上和精神上的近視性所奴役,為自己的殘缺的專門教育和終身束縛於這壹專門技能的事實所奴役——雖然他們的專門技能只是在於坐 視現成,無所事事。”(恩格斯《反杜林論》第31頁)

可見,造成這樣的社會分工——終身的國家管理職業和先天性的被管理,也將造成這種狀況:管理人員具有國家管理工作的專長,同時這種專長又將轉成為終身的為政權服務的專長,即被權力所奴役,從而為權勢主義的滋生創造溫床。當然,這裏所見的為政權服務與做政權工作是兩碼事。雖然為人民政權工作與為人民服務是壹致的,可這種壹致性來源於管理人員為人民服務是直接的義務,做政權工作是由為人民服務推導而來的間接的任務。

照此,社會分工就是很壞的事了,不!列寧說,“我們不是空想主義者,我們決不‘夢想’。立刻取消任何管理制度和任何從屬關系,這種由於不了解無產階級專政的任務而產生的無政府主義夢想,是與馬克思主義根本不相溶(融)的”(列寧,《國家與革命》,《列寧全集》第25卷第412頁)可見,在對抗階級的意識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專門家的意見和指示是必不可少的。

由此可知,即使在現在,社會分工也是必須的,但那種把國家管理作為終身職業的現象應該廢除。對此,我們的黨已經了解到這壹點,從而果斷地做出了決定,采取了英明的措施。

然而,事情並未到此為止,列寧在《俄共(布)黨綱草案》(《列寧全集》29卷第87頁)中說,“這方面的工作同實現蘇維埃政權的主要歷史任務,即過渡到完全消滅國家的任務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個工作應當是:第壹、使每壹個蘇維埃委員必須執行壹定的國家管理工作;第二、使這些工作不斷變換,包括與國家管理有聯系的整個事務和壹切部門;第三、采取壹系列逐步的經過慎重選擇而又堅決實行的措施,以吸引全體勞動人民自動參加國家的管理工作。”從此看出,終身制的廢除使國家管理職業有了“破”,那麽“立”呢?即如何采取慎重選擇的措施來推選新的管理人員呢?可見,在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需要壹種改革。也即在社會主義社會裏,該怎樣才能形成以利這樣的工人階級的優秀人物參加管理的穩當而合適的狀態呢?又該怎樣造成壹個比較大的對管理集團的壓力呢?即怎樣才能從根本上防止權勢思想的漫延和猖獗呢?這裏可以根據辯證法中形式對內容的影響作用的規律:復數的形式能使內容發展,單數的形式能使內容穩定的原則來考慮。因此,為使政局安定,國家管理集團只應有壹個,為造成互相作用的壓力,社會管理集團則需要二個。即實際管理由壹個集團執行,另壹個可能管理的團體則收集意見、征求需要。誠然,這二個集團都需是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所組成,不然就不成為社會結構為馬列主義的復數形式,而是對抗社會的內容雙數所決定的形式了。可見,利用這種復數的形式,無產階級的戰鬥力將在對立面矛盾抗爭中迸發出來,優秀人物將在人民內部矛盾的競賽中湧現出來,鞏固社會主義的事業將在兩個集團的矛盾競爭中取得發展。

也許在這裏運用單數復數的概念使人很不理解,因為單數復數是指事物內的對立、同壹的矛盾內容所對應的形式,而這裏解釋的卻都是非對抗性的矛盾,這能混用嗎?首先,澄清統壹和同壹的概念。壹般來說,統壹是指事物內部的矛盾在同時同地的壹種關系,壹個情況。它是指事物內部對立面各方的互相依存、互相聯接的同時性概念,是相對於互相對抗、互相排斥、互相差異、互相殊別的對立的矛盾(面)而言。而同壹是指事物內部的矛盾在發展變化中的壹種狀態、壹個層次。它是指事物內部運動結果的互相否定、互相滲透、互相合作、互相貫通的變化性的概念,是相對於互相鬥爭、互相轉化的發展的矛盾而言。所以可以說,統壹是對立面平行方面的靜態概念,同壹是矛盾豎直方向的動態概念。

其次,看看兩類矛盾的區別,主要在於對抗和非對抗的性質。可既然是矛盾,就是指對立的雙方,那麽這非對抗性的對立雙方該如何解釋呢?其實,對抗性矛盾是指矛盾雙方本質上是對抗的,所以這種矛盾的對立雙方(不是指矛盾本身)從始至終都壹直是對抗的,而非對抗性矛盾是指矛盾的雙方本質上不是對抗的,所以這種矛盾的對立雙方是有壹定的條件或受到壹定的作用(絕不同於矛盾本身存在的條件和作用)才得以存在的。由此可見,事物在其內部可能存在著某二個部分,他們本不應發生沖突,可有時又會發生沖突,這時這種沖突所產生的矛盾即叫做非對抗性矛盾。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1-10-20 00:36:03 |显示全部楼层
這裏又出現了另壹個問題,即為什麽事物內部竟會存在著這種能產生非對抗矛盾的兩個部分呢?很簡單,由於事物總是由矛盾所組成,那麽當某壹事物內部不存在對抗性矛盾的時候,就必然會出現非對抗性的矛盾。反之,事物內部若沒有非對抗性矛盾,也肯定會要有對抗性矛盾,否則就不能解釋矛盾的普遍法則。當然,有無對抗性矛盾並不是存在或出現非對抗性矛盾的唯壹的絕對的條件,同樣,事物除有上下、大小之分外,還可有內外、表裏之別;除有前後左右之分外,還可有涵、延、集、屬之別。即是說。事物除可在廣度範圍內進行對等的劃分,還可在深度範疇內進行隸屬、承續、斷裂、階段的區別。由此可以理解事物內部的對抗性矛盾,其對立面在本質上是對抗的,則必定是指占有各自深度的、在廣度範圍內進行劃分的兩個側面。反之,在深度範疇進行區別的兩者,因其間是內含、示表的關系,故它們本質上是壹致性的,則此兩者就應是非對抗性矛盾的兩個方面。至此也就清楚,所謂對抗性矛盾與非對抗性矛盾的轉化,是指矛盾的兩個對立面在事物內部的廣和深之間的變化。

另外還須註意,既然這兩種矛盾是完全不同性質的,那麽這二類事物所呈現出的形態也肯定是不相同的。對具有對抗因素的事物,其對立統壹是指相互對抗、相互關聯的制約關系,其矛盾同壹則是指相互鬥爭之後的相互否定、相互滲透的短暫狀態,這是由於矛盾雙方是根本對立的不可調和的緣故。那麽對不具有對抗因素的事物,其對立統壹應是指相互殊異、相互結合的整體關系,其矛盾同壹則是指相互轉化之後的相互合作、相互貫通的等同狀態,這也是因為矛盾雙方本質上不是對立的,是有共同之處的原故。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實質上都是矛盾。不過由於其中壹個有對抗性性質,壹個沒有,因而它們又具備有自己特殊的、不同另壹者的情況和規律。這種對抗、非對抗的性質來源於事物的兩個對立面,對事物若用平行的觀點(眼光)去分析將會得到對抗性的兩個面,但如從豎直的角度去考察將會得到非對抗性的兩個面。

固然,這兩種矛盾可能發生轉化,即對抗性矛盾沒有向其同壹狀態發展,而是在特定的情況下轉化成非對抗性矛盾,或是非對抗矛盾在壹定的條件下逆轉為對抗性矛盾,而不是達到這種性質的矛盾的同壹。當然,各類不同的矛盾,其發生性質轉化的特定條件也不盡相同,研究這些條件將是馬列主義的壹個重要課題。當然,盡管這種轉化的條件並不壹致,然要防止出現這種轉化,除了阻止這些具體條件的完備外,根本的仍是要激勵事物在其原性質的矛盾上發展、同壹。也即是說,為防止矛盾性質的轉化,必須促進矛盾各個側面的轉化。同樣,要破壞已實現的轉化,除了創造產生逆轉的特定條件,還必須促使矛盾側面的各自性質的變化。可見,轉動的陀螺能保持自身的穩定,縱向發展的事物能保持其矛盾性質的牢穩,馬列主義的不斷發展、豐富,能避免社會在剝削、壓迫的歷史上進化,從而保持中國政治上的安定。

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大量的矛盾都是人民內部矛盾,大都是屬於非對抗性的,因此在這裏試舉幾例,以解釋以上這些枯噪生澀的理論。

工人和農民。從他們的形成歷史、生活和生產來看,都是頂柱、基礎的關系,故兩者不是敵對的,然又是有差別的。他們都屬於人民的範疇,是個統壹體,可差異又會引起矛盾,這就是個體生產和社會生產,自足性和公共化等等。這種矛盾的解決依賴於工農之間的合作、團結,其結果是雙方的生產、生活趨向壹致。

民主和集中。兩者是從屬關系,故其本質不是敵對的,然既是壹個統壹體的兩個側面,就會有差異。這種差異在壹定條件下會產生矛盾,即擺脫約束的自由和集中的沖突,強制命令的紀律和民主的鬥爭。它們的同壹則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壹致性。黨和人民。壹個是領導團體,壹個是其得以產生的源泉。兩者是隸屬關系,它們本質上不是敵對的,然其間存在著矛盾。有人否認這壹點,那麽要問現在為什麽要強調黨和人民的團結呢?有人擴大這壹點,因此得出黨內存在壹個官僚階級的錯誤觀點。所以說,對此既不可抹煞也不應誇大,必須實事求是地給予正視,必須通過某種改革形成壹種局面,來造成壹種固有的發展趨勢,從而密切黨和人民之間的聯系。而不是光喊口號、僅提要求、表態許願、定律懲戒、……,用意識代替存在,以此來加強黨和人民的團結。當然,這裏並不是說,宣傳就不需要,而是說,宣傳必須在現實、可能的基礎上進行,不能超越這個範圍。可見,要防止再出現文革期間的錯誤,必須恢復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促使兩者的矛盾達到同壹。

當然,壹般來說,對抗性矛盾大都是主要的矛盾,非對抗性矛盾大都是次要性矛盾,可有時也不盡然,當事物內部不存在對抗性矛盾時,非對抗性矛盾將上升為事物的主要矛盾。當事物內部呈現兩個對抗性矛盾時,則必有壹個是主要的,是事物本身的。壹個是次要的,是事物屬下的某壹側面的。譬如,資本主義社會裏,資本家集團之間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吞並另壹者的大魚吃小魚的矛盾,則是在資產階級範圍內的對抗性矛盾,然而這並不是社會本身的主要矛盾。

固然,由於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的實質都是矛盾,都是由長久對立的、或略有差異的側面所組成,那麽每壹個側面也都會有在整個事物的內容和形式下面的各自不同的內容和形式。而且由於矛盾的法則適用於對抗性或非對抗性的任壹種矛盾,所以,由矛盾規律所推導出的單數、復數,橫面、縱向的規律也適用於這兩種性質的任壹矛盾。

同理,由於內容是決定性的,那麽在矛盾對立階段,當矛盾的各個側面在鬥爭或轉化時,引起矛盾各方的內容在程度上改變,也將會造成矛盾各方形式上的變化。也就是說,矛盾的層次不同,其復數的表現也不壹樣。

下面,將從黨的發展歷程來說明這個道理:

共產黨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無產階級先鋒隊的組織,也即是說,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形式,無產階級的組織形式。

可以看到,任何壹國的共產黨的建立都是由於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社會現實的需要而形成的共產主義研究小組的最後組合,從此完成的。這時,雖然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和無產階級的先進性賦予剛誕生的共產黨以強大的生命力,然而由於它的人數很少,而且很分散,所以它對社會主要是起啟蒙的作用,對革命主要是起宣傳的作用,對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主要起開導的作用。

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運動,革命的興旺,黨的組織逐步壯大了,同時也由於無產階級的興起,人民群眾的覺醒,社會上已出現了壹股有目的、有方向的反對剝削階級的思想潮流,這時黨使得這些思想發展到有組織、有策略的鬥爭上去,也就是說,起了引導的作用。它具體反映在,與資產階級結成同盟,積極參加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並且在這歷史關頭,教導人民認清資產階級的虛偽性,從而發展自己的組織,並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緊接著時代的前進,黨的組織已極大的強盛起來,反對資產階級、剝削階級的鬥爭已進展到武裝的革命戰爭中。這時,黨已有破壞舊社會的實際行動,有了對人民群眾的極大的號召力,有了對正義戰爭的控制效能,有了對革命運動的指導作用。它具體反映出,在革命戰爭中黨掌握調動了盡可能多的物資;在人民軍隊中黨占據了指揮命令的權力;在地方政權中黨處於首領的地位;在同盟軍中黨承擔領袖的職責;……總而言之,黨不但由於它是無產階級的組織形式,故從頭到尾都積極參加了人民解放的革命事業,而且還由於它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形式,還自始至終都絕對領導了奪取勝利的革命行動。當然,革命的進程並不是平坦的,中間有曲折、反復和失敗,它是黨內不正確思想和左右傾路線所造成的,革命勝利的結果說明了這些不良思想和錯誤傾向並沒有占據黨的貫徹始終的主導地位。所以前面所說的黨的逐步發展是主流,其中的錯誤從整個黨史來看,則是支流。

由此綜合歸納,由於黨是先進的、有戰鬥力的工人階級的組織形式,所以它經歷了研究小組——誕生——壯大——執政地位的發展過程,同時由於黨是科學理論的思想形式,所以它還發揮了開導——引導——指導的作用效能。可見,黨的領導是指黨在思想上處在領先的狀況,在實踐中處於具體指導的地位,在行動上處在革命運動的前列。

由此可以說,由組織性質所決定,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不斷發展的組織形式,同樣由思想實質所決定,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會有不同的不斷進步的領導形式,這就是由於事物發展的層次不同,故各個層次的形式也隨之不同的緣故。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幫作了深刻的表演,他們利用人們對黨的信任和熱愛,以及對黨的領導實質的忽略,提出指揮壹切、調動壹切、命令壹切的口號,進行了控制壹切、掌握壹切、奪取壹切的行動。其實毛澤東曾英明地表示,在四個偉大的口號中,只願意接受壹個,即偉大的導師。現在對這種極左的思潮已明確是錯誤的了,可由於對領導實質的明確不夠,所以還常有反復。不是嗎?有些人將包括堅持黨的領導在內的四項原則作為武器,這裏,原則不再是堅持的限制詞,而成了鬥爭的大棒,起了帽子的效能。這樣,原則的堅持不再是衡量言論、行動的標準,而變成抽象的、壹成不變的、固定的、形而上學的東西,對這種左的思潮難道還不應該加以更正嗎?當然,對另壹部分人以錯誤觀點來否定四項原則或是超越四項原則也須加以糾正。

事實上,黨指揮槍而決不允許槍指揮黨,並不是黨的領導實質,而是由這種實質結合中國當時的社會條件,從而形成的黨的領導實質在那個歷史時期的具體體現。對此,毛澤東早期在《井崗山的鬥爭》中,關於戰爭時期的黨的權力是這樣論述:“黨在群眾中有極大的威權,政府的威權卻差得多。這是由於許多事情為圖省便,黨在那裏直接做了,把政權機關擱置壹邊。這種情況是很多的,政權機關裏的黨團組織有些地方沒有,有些地方有了也用得不完滿。以後,黨要執行領導政府的任務。黨的主張辦法,除宣傳外,執行的時候必須通過政府的組織。”

可見,黨的領導實質不是指它必須為爭奪權力地位而鬥爭,也不是指它應該放棄權威地位而去鬥爭,就好像無產階級的鬥爭既不是說為了自己占有生產資料,也不是說用不著去爭奪生產資料壹樣。而是說,對待權勢,共產黨人由於遠大的目標所決定,必須不被其所利用,不能為自己而占有它。同時,由於鬥爭的需要,必須利用它、掌握它。當然,以縱向的眼光看,這種領導權力將隨著各個時期的領導目的和作用的不同,也在發展變化。

另外,黨在革命鬥爭中模範帶頭的先鋒作用也是黨能夠起到領導作用、處於領導地位、執掌運動權力的壹個因素,這是由於無產階級的戰鬥性所決定的問題。雖然到社會主義時期,由於消除了壓力,使其作用相對革命戰爭時期有所減弱,可在社會諸集團中仍不失為最有戰鬥力的團體,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所以能戰勝林江反革命集團的原因之壹。

如此而來,在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由黨的領導實質所決定的黨的領導作用、領導地位、領導權力是什麽呢?會不會有什麽形式上的變化呢?同樣,由黨的組織性質所決定,黨的組織在新的歷史時期又會有怎樣的發展?

在共產主義運動中,有壹種擴張主義的論點,認為當共產黨執政以後,應該向外擴展,朝外國輸送共產主義,以實現國際共產主義的大同世界。這種觀念已被實踐證明是反動的,可它為什麽錯呢?理論家說,社會主義應靠本國人民自己去爭取,外部的影響不起決定作用。確實共產主義是人民自己要走的必由之路,而不是、也不可能是,馬克思強行逼迫人民去走的。同樣,外國的社會主義也應是它自己的人民在社會實踐的摸索中必然會行的方向,任何外來的行為都是替代不了的。救世主是不存在的,任何打著共產主義旗幟去幹涉、侵略別國的人都會受到歷史的審判。當然,這並不否認給他國人民介紹馬列主義、宣傳共產主義的思想作用,因為這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的橫面作用。可見,那種擴張主義的觀點是把事物的橫面作用看作事物的縱向發展。常識告訴人們,事物的發展不能超脫它本身的範圍,事物的變化不能脫離它本身的基礎。化學反應離不開物質,元素衰變離不開能量,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離不開復雜多樣的世界。某共產黨的發展離不開它本國的社會環境。那種企圖從別國去尋找本國共產黨發展的理論決不是馬列主義的觀點,而是壹種赤裸裸的侵略邏輯。那麽,執政的共產黨發展的正確途徑是什麽?

事物的發展規律告訴人們:矛盾——同壹;在新的高度的矛盾——同壹,是世上萬事萬物的必然規律,由這種規律所決定,矛盾的形式也呈現:復數——單數——復數的狀況。

可以看到,舊社會是以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殊死搏鬥過程來呈現社會發展的規律。當新社會建立以後,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剝削階級作為壹個階級的實體被消滅了,與之相依存的被剝削階級流的身份、地位也同時發生了變化。社會呈現出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壹體化的結構。這種同壹是不長久的,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主義社會又出現了新的矛盾,即生產資料國有化的條件下的人民內部矛盾。這時如若聽之任之,將會向消極的方面轉化,形成另壹種形式的壓迫導致剝削的對抗社會,即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人民大眾與以權勢主義為指導的權勢階級相對立的權勢社會。對此,當代的蘇聯和林彪四人幫的出現,就提供了證據。

如此說來,社會主義社會就必定會導致出權勢社會嗎?難道人類就永遠擺脫不了階級壓迫、階級剝削的對抗性社會嗎?不!持這種觀點是簡單、庸俗的進化論思想,它否認了人的能動因素。達爾文發現進化論並不是要人們無目的地進行自然競爭,而是讓人們了解壹個自然規律,並利用這個規律去創造許多符合人類需要的新品種。同樣,馬克思揭示事物的矛盾規律並不是讓人們聽任事物的發展,也不是讓人們無理想地服從社會演變,而是讓人民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並利用這個規律去改造世界,將人類推向共產主義社會。如此,應該怎樣才能準確而恰當地利用矛盾法則去指導實踐,為共產主義事業服務?

階級社會的發展既然呈現:兩個集團的矛盾 —— 兩者互相否定的同壹 —— 在新的階級社會中兩個集團的矛盾,……。那麽,對這種現象難道我們就不可以改動壹下,變成:剝削社會中兩個集團的對抗矛盾,通過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改造,達到馬列主義指導下的人民範疇內的兩個集團的矛盾。如若這樣,不就能使人類由剝削社會的歷史轉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長久而穩定的發展中了嘛!可見,若把社會發展的結構形式變為:剝削社會的復數——人民大眾的單數——社會主義的復數,將能有效地防止另壹種對抗社會的出現。不難明白,所謂剝削社會的復數是指代表各自階級兩個集團,那麽社會主義社會的復數則應是指代表人民中兩種意識和思想的兩個馬列主義政黨。對此,許多人會說這是荒誕不經的結論,因為它反對了黨的統壹,取消了黨的領導。可是毛澤東說,民主是手段,那麽集中不也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手段麽。當在壹個新時期,那種曾對歷史做過貢獻的手段、工具不再起作用,反卻有所妨礙的時候,為什麽就不能改換壹下?當然,這種改動不應是渙散工人階級組織,破壞工人階級在馬列基礎上的團結,而應是有組織的整頓。這只不過是將工人階級內部的非對抗性矛盾爭執通過黨派的形式表現出來,通過對這種矛盾的揭露來維持、鞏固和發展工人階級的團結。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1-10-20 00:37:23 |显示全部楼层
同樣,絕對的實際執行的權力,是黨的領導實質在戰爭時期、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表現,它是對階級敵人進行鎮壓的必然需要。那麽它在社會主義時期是否仍然需要呢?在社會主義時期,於生產關系範圍內,主要的問題是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是防止轉化為敵我矛盾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依然需要工人階級的領導。因為工人階級是最有遠見的、是先進的生產力的代表,這種先進性是基於社會化的先進的工業生產的基礎上,因此,即使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種先進性並沒有因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變而受影響。當然,無產階級也是有兩面性的,列寧指出,工人還有“在職業上和地區上的散漫性和分散性”“行會的狹隘性和局限性”(《俄共(布)黨綱草案》,《列寧全集》29卷 第9頁)。所以壹方面要阻止擴大、增長無產階級消極面的做法,另壹方面也要反對看不到無產階級是社會諸集團中、在改造世界、建設世界的重任中,是先進階級的錯誤。總之,由於這種先進的因素,工人階級有權利和義務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而且由於馬列主義是最正確、最科學的革命理論,則它還有能力始終處在思想上的領先地位,即工人階級完全有能力進行社會主義的領導。

那麽,由這種領導實質所決定,黨在社會主義時期的領導形式是什麽呢?第壹、領導目的不再是奪取政權,而是四化建設。二、領導作用不再是指導武裝鬥爭,而是對建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對防止和抵禦內部的外來的權勢思想資本思想等提出有效的建議。三、領導權力有制定正確國策的權限、有下達正確指示的力量。四、領導地位,兩個無產階級集團共同執政的地位。

這裏對最後壹點可能有人會疑惑,其實由其領導權力可知,共產黨必須執政。由領導作用可得,要保持正確有效的領導,共產黨的形式應是復數。可見,壹個共產黨調節整頓或分離重組為兩個,並不損害黨的領導,反卻堅持並改善了無產階級的領導。同樣可見,兩黨制也並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東西,它也可以是社會主義的東西。就好像刀子能作兇器,也能當作生產的工具壹樣。至於資本主義兩黨制所以醜惡,那完全是由於資本主義的性質所決定,而兩黨制作為形式只起影響和維護的效能。

自然,還可能有人要問,為什麽黨的發展必須分裂為復數?為什麽社會矛盾的復數形式應用政黨的形式來表示呢?可以看到,所謂政黨壹直是作為社會中壹派政治力量的代表,是作為社會內壹些集團組合的機構團體。那麽作為整個社會的統治力量的標誌,決定社會性質的統治組織的機構是什麽呢?是國家。因為“國家是整個社會的正式代表,是社會集中為有形的集團。”(恩格斯《社會主義由空想發展為科學》)可以看到,革命鬥爭時期,共產黨內始終存在著有兩種意見分歧的互相共存的不同派別,甚至可能還有按行業劃分的宗朋團體。當然這些意見爭執是黨內矛盾的反映,當這種矛盾合理發展時將能導致黨的前進,可若矛盾不能穩妥解決時將會導致矛盾的轉化,引起對抗性的路線鬥爭。那麽當共產黨發展到社會的統治地位時,黨內矛盾各方的位置也將隨之上升。不難明白,由於內容決定形式,當無產階級奪取全國政權,馬列主義取得社會統治地位時,其整體的代表形式也將不再彌留在原先用來對抗的政黨組織的形式上,而是發展到政權的執掌形式、社會的集中形式上。具體地說,發生這種變化的結果應是馬列主義的統治形式,工人階級的專政形式——社會主義國家,代替了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形式——原先的馬列主義政黨。而原來的黨內矛盾的各方面也應隨之發展為政黨的形式,即社會主義社會範圍內的復數政黨形式取代了革命戰爭時期政黨範疇內的意見爭執的形式。可見,在社會主義時期,復數共產黨形式對其代表的馬列主義和工人階級的領導實質並沒有影響,相反,它卻使領導的層次、高度有了發展。因此可以說,這種兩黨制並沒有反對或否定黨的領導,而是通過形式的變化來改善和加強工人階級的領導作用。當然,也許不發生這種變化,那時社會是將出現這麽兩種狀態。壹、執政黨和國家的壹體化形式,即由黨組織下達指示,通過政權機構去執行。這點在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初期並沒有壞處,可這種長期的單數帶來保守,即黨的戰鬥力被削弱,因而有可能產生權勢主義的思想。二、執政黨和國家處在平行的位置,即黨通過其成員控制社會,國家通過政權管理社會。結果將會發現,這種復數有變化性,是不穩定的。即不是黨失去其領導的作用,就是國家喪失其管理的效能。可見,當樹立國家作為工人階級掌握的人民大眾的社會主義形式的權威時,還必須把黨變成能通過互相爭執,向國家提供正確意見的形式。即決定管理權位的“人大”的單數中,添加上能發表意見或指示的黨的復數砝碼。結果能使社會在國家穩定的情況下安定地發展,能使人民的思想在生活穩定的基礎上健康地提高。

由此得出結論,馬列主義體系的思想形式和工人階級整體的代表形式,在發展的不同階段由其內容所決定會有不同的表現。即小組——政黨——國家——領導——專政的變化過程。

當然不可否認,事物的結果除了含有縱的內在因素外,還會有橫的外來原因。這裏就又回到社會上的問題,下面將進壹步深入探討這個問題。

中國現在正處在社會主義社會時期,這壹點是確定無疑的了。然則,社會主義社會是什麽性質的社會。是階級社會,還是無階級社會?

大家知道,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剝削階級作為階級的實體已被消滅了,那麽被剝削階級的身份不也發生了變化嗎?可見,所謂的無產階級,在社會主義時期實質上是指工人階級。然而有的理論家說,社會主義社會依然是對抗階級社會,它存在著對反抗無產階級的資產階級殘余的鬥爭,這點在社會主義的初期是確實的,可若將其定義為整個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卻未免太武斷了。照此言來,舊社會與新社會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壹批人壓迫另壹批人,最多不過是個多數與少數的問題罷了。我們知道,共產主義者的目的是消滅階級,而不是為了取代壓迫者的地位。可現在是從壹個階級對抗的社會換成另壹個階級對抗的社會,這不是很奇怪嗎?可見,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人人皆知,無產階級要解放全人類必先解放自己,然在解放自己以後不可忘了,還得要解放其他階級,其中有別的被剝削階級,還有已往的剝削階級,這就是工人階級的偉大性。他們有最寬廣的胸懷,是全人類的救星。然而,要解放已往的敵人,靠壓迫就能解決問題了嗎?不!只有在縱的方面消除他們存在的基礎,在橫的方面以馬列主義的發展來抵禦經常不斷的影響,才能得到解決。同樣,對於可能出現的新生的對抗階級,必須在縱方消除依賴權力實現自私自利的野心,在橫面以馬列主義內新舊思想的爭執來抵禦剝削壓迫思想的萌芽。對於第壹點,可以廢除幹部職業,不把管理權力和幹部職位交給專門的壹批人永久掌握控制。對於第二點,可以用兩黨的爭議來解決。當然這裏並不是說,社會主義社會就沒有階級,在社會主義仍然存在著,在社會勞動組織中起了不同作用,在社會生產體系中處於不同地位的集團,然而它們不再是對抗性質的了。

是嗎?現實告訴人們,社會主義依然存在的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對此,難道可以取消階級鬥爭嗎?可以看出,這類分子的出現是由於在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剝削壓迫的思想而造成的,它們處於個別的零散的狀況,也即是說這些人物不能作為某壹個有共同利益的社會集團。可見,在社會主義社會裏不再存在對抗階級的實體,然卻保留著對抗階級的思想意識及其反映。具體而言,就是剝削壓迫的思想和反剝削反壓迫的意識,就是反革命分子的破壞活動和國家按照法律的打擊行為。因此可以說,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階級鬥爭是指這麽二個內容:壹、是思想範疇內的對抗階級意識的鬥爭。二、是橫向的外來的影響。由此帶來的個別分子的反抗及對其的鎮壓,這時它已不同於舊社會的階級鬥爭,已不再是指壹個社會集團與另壹個社會集團的殊死鬥爭了。這壹點是完全符合馬克思對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預言,證實了社會主義是由剝削社會邁向無對抗階級社會的中間階段。因此得出結論,社會主義既不是對抗階級的社會,也不是無對抗階級的社會,而是壹個過渡社會。

十年浩劫的歷史告訴人們,文化大革命是犯了把階級鬥爭絕對化、擴大化的錯誤,可即使現在壹提階級鬥爭,人們還誤認為是兩個對抗階級實體的妳死我活的搏鬥。事實證明,社會主義社會是不存在階級實體的鬥爭。如若有的話,指的是什麽?地、富、資本家?經過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他們的存在基礎,那又怎能幻想他們依然在具體地存在呢?如若否認這壹點,不就是否認中國人民幾十年的革命成果?不就是否認革命前輩數十年的流血鬥爭嗎?至於毛澤東晚期所說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也被證明是不存在的,如若有,中國就不是社會主義,那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又豈能安穩執掌政權呢?自然,社會主義社會可能會轉化成權勢社會,但防止可能出現的現象,卻用鬥爭真實存在(其實是幻化的、虛擬的存在)的手段,這難道不是絕對化、擴大化了嗎?

當然,社會主義還是存在著對抗階級的思想意識的鬥爭。對此有人會問,既然有階級意識怎會沒有階級存在呢?確實,存在和意識是個統壹體,然在這個統壹體中,存在是第壹性的、決定性的。因而有階級存在就必定有階級意識,然思想總是先以行動產生,意識總是先於存在出現。並且,思想也總是後於行動摒棄,意識也總是後以存在消逝。而且事實已證明,這種剝削、壓迫的階級意識在社會上殘留,正是產生權勢主義的內部原因,同時它也是作為壹個階級而不是壹群神仙,必須在壓力激發下才能煥發出戰鬥力的基本依據之壹。可見,社會主義社會就是消滅對抗階級實體,卻仍然保留對抗階級意識及其反映出的零星的散發的個別的對抗社會主義分子的過渡社會。馬列主義指出統治社會的政治組織是國家,而國家的效能有人說它是“維護壹個階級對另壹個階級統治的機器”(列寧)。當然,國家是起源於階級對抗,然而對社會主義國家,列寧、斯大林均有很多論述。他們指出,社會主義國家是新型的國家,它分二個階段。壹是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建立之前,它主要是鎮壓剝削階級的反抗和防禦外來的侵犯。二是經濟建設和文化教育時期,它主要起經濟組織和提高文明的職能。因此,即使在共產主義制度下,國家形式還是要保存的。

鑒於蘇聯的情況,毛澤東又提出,社會主義的第二階段仍然存在的出現社會性質轉化的可能。因此可以說,在此階段國家還應有防止把權力據為私有的基本任務。如此,既然已經明白了社會主義國家的職能,那麽又該如何提高它的效能呢?

現在的認識,所謂社會主義國家即指無產階級專政,也即人民民主專政,那種想把無產階級專政和人民民主專政割裂開來的想法是要不得的,那它們是否能劃等號呢?如此可能也太絕對了,其實,無產階級專政和人民民主專政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說明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它們是社會主義社會上的民主和集中在國家政體上的反映,它們是社會主義國家這個統壹體的和諧而密切的兩個方面,它們是指工人階級對國家的領導和統治以及人民大眾參與國家管理和監督。列寧說,無產階級專政“那就是說,在推翻資本壓迫的鬥爭中,在實行這種推翻時,在保持和鞏固勝利的鬥爭中,在建設新的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這壹事業中,在爭取完全消滅階級的全部鬥爭中,只有壹個階級,即城市工人和壹般工廠工人——產業工人,可能領導全體被剝削的勞動群眾。”(列寧文選,兩卷集,二卷,第591頁)可是由於歷史的發展,結合特殊的社會條件,又產生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它是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專政的擴充和發展,它進壹步鞏固了社會主義國家機構,更加完善了它的性能,改進並增強了國家的作用。誠然,體制中的這種基礎和提領之間是統壹的整體,然而如前所言,既然兩者是壹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那麽就可能產生矛盾,盡管是非對抗性的。那麽,在什麽情況下,被什麽條件所作用,它們會產生什麽樣的矛盾呢?

在這裏特別要註意事物內部發生矛盾的條件,有的人看不到這些條件,因而得出錯誤的必然的結論,有的人無視這種條件的存在,因而持著保守的與現實脫節的認識。實際現實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體制中,造成矛盾的因素是管理上的復數,指導上的單數,不是嗎?在社會管理中,黨委可以包攬壹切,而行政人員也可指揮安排,然決定意見,提出主張的只能是黨的專門人才,由於復數可以帶來發展,但用在不當的形式上,卻帶來動亂,結果使得國家管理經常處在動蕩混亂的狀況,而單數則可以帶來穩定,但它放在意見主張上,只會造成沒有選擇余地的狀況,或者是壹片贊揚,絕對正確,或者是壹旦有謬,株連九族。結果,這種形式的穩定,使得其內容在正確的可靠性上打了很大的折扣,對此,下面試舉社會戒律標準問題來說明這個道理。

國家法律是公民必須遵循的準則,它由人大決定後就不輕易更改。而黨的政策則是黨用來治政的指示、意見,它是黨的機關根據理論按照實際制定出來的,它隨著情況的變動而經常修改,逐趨完善。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把政策當作意見的卻是根本沒有,實質上它已作為國家法律的補充和修刪,從而使社會管理的限制成了復數。在五七年之前,國家法律並無右派壹詞,可在黨發動的壹場運動中,右派分子成了國家的罪人、人民的敵人,受到管制、流放、刑事。在此,難道政策不是國家大法的補充嗎?在文化大革命中,憲法早成了壹文廢紙,而那些朝三暮四的講法、文件,竟成了人們行動的標準和指南,難道這些冠以領導頭銜的所謂政策不成了法律的修改和替換嗎?即使在現在,人們壹聽到“唯恐天下大亂分子”的出現,及對《苦戀》的批判,就感到心驚膽戰,為何?因為它意味著某種變幻不定的政策,不必通過人大就可能又要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了。確實不必多,只要在檔案中滴上那麽壹點就足以使妳永世不得翻身。當然,這種補充的意見和作用的對與不對,又當別論。可見,現在只有改革國家體制,造成管理的單數、指導的復數,才能確定法的地位,發揮策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改善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能,改進黨的工作,可能從根本上杜絕慘痛的歷史不再重演。

自然,目前的體制所產生的非對抗性矛盾並不僅指這壹點,這裏再舉二例。管理層和被管理層。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成了主人,國家由人民中的先進階級內的優秀分子所管理。因為公民是社會的基礎,他們可以且願意有選擇和監督工人階級中的傑出人物管理自己的權利。而管理幹部是馬列主義武裝起來的先鋒隊中的壹員,他們必須並應該有為人民大眾管理國家的義務。所以,兩者是心心相通的,是從事共同事業的統壹體。然由於社會上仍舊存在著階級剝削和壓迫的思想意識,由於長期從事管理所帶來的保守和因循守舊,使得受委托承擔管理責任的管理者和願意接受管理任務的被管理者之間會產生無政府主義和幹部的矛盾、官僚主義和群眾的矛盾,這些矛盾的解決將呈現使共同事業得以前進的同壹。然而,要解決這些矛盾,依靠要求、自信或個別人的不懈奮鬥等主觀努力是不能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必須接受客觀規律,造成壹種狀態,使得人們的努力在這種狀態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從而使這些矛盾能不斷地迅速地有力地得到發現和解決。而這種狀況就是工人階級內的兩個集團的非對抗性抗爭、爭議、競爭。可見,要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的效能,要改善國家的管理工作,也需要采用社會主義兩黨制。

馬克思提出社會主義社會將生產資料實行公有制的觀點,以後列寧又發展了這壹觀念。他具體地實踐了“無產階級將取得國家政權,首先就把生產資料轉化為國有財產”(恩格斯)。可見,國有化是公有制具體形式,在社會主義這壹特定環境下,兩者是等同的、統壹的。然由於社會主義社會中仍然存在著在思想意識領域內的階級鬥爭,由於失去壓力的管理人員長期甚或終身占據著權勢地位,因而兩者可能產生矛盾。即生產資料的國有化變成為管理階層而不是全民所服務的了,此時若不采取積極的方法來解決這種非對抗矛盾,它將會發展轉化成對抗矛盾,即有些人把國有化的生產資料通過管理權勢的控制變相地據為私有,也即權勢社會內的生產資料的權勢占有制的內容取代了公有制的內容。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1-10-20 00:38:39 |显示全部楼层
對這種事物矛盾性質的轉化,用堵、阻、強制的辦法是肯定不行的,因為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告訴人們,用主觀的思想願望去改變客觀的事物發展,只能是螳臂當車,沒有成效的。如此就毫無辦法了嗎?不!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也是錯誤的。問題是,人必須利用事物的發展規律,加以引導,造成壹種局勢,使事物的發展方向能順著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發展。簡言之,就是主觀能動符合自然法則時,就能用到點子上,才可影響(即反作用)事務的進化方向。可見,人永遠是現實的奴隸,他不可能違背自然存在的事實。然而,人又永遠是自然的主人,他總是能夠適應自然、控制自然並改造自然。啊!人真是世上萬物中最高明、最偉大的生靈!

話說回來,防止或根本杜絕矛盾性質的轉化應用什麽辦法呢?可以看出,由於事物總是在矛盾中發展的,因此為阻止事物內的非對抗性矛盾轉化為對抗性矛盾,必須促進事物內原有的非對抗矛盾的發展、運動。同理,為防止社會上敵對矛盾的產生,必須促進人民內部矛盾的各個側面的不斷變化。當然,這並不是說不用解決人民內部矛盾,而是說要不斷地發現並解決經常產生的人民內部矛盾,不能指靠某個救世主的明智和仲裁,而應該制造社會主義範疇內的兩個集團,使他們在社會主義法律的控制之下,通過新和舊的鬥爭來保證生產資料的公有制,防止它通過國有制的形式轉化為權勢制的內容。

如此而言,要較好地解決國家體制中的缺陷問題必須采用兩黨制的形式。那麽它會不會帶來政局的不穩定呢?

這裏分析壹下十年動亂的根本因素就可以知道,這樣的改革不但不會使政局不穩,反而會使國家在政治上保持更加長期穩固的安定。

在審判四人幫時,江青在答辯中說,她當時的所作所為是為當時的形勢所要求,為此翻出54年的憲法來證明,審判她的反革命行徑是違反了國法。當然,反駁是無理的,狡辯是徒勞的。但此際要問,為什麽在文革中,從上至下的人都忽略了大法,拋棄了國家機構,反卻去相信什麽文革小組的絕對權威呢?因為人們相信黨,相信那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的理論。也就是說,壹個錯誤的理論導致了文化大革命,造就了林彪、四人幫得以纂黨奪權的機會,引起了社會的混亂。如此,理論就沒有實施價值了嗎?不!極右的看法也是錯誤的,問題在於怎樣使國家的管理在正確的馬列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也即在實施之前怎樣才能找到比較正確的真理。馬克思說的好,“真理是由爭論確定的,歷史的事實是由矛盾的陳述中清理出來的,……” 可見,在國家體制中采用指導上的復數,管理上的單數,能使政局更加穩定。而過去那種管理上的復數,指導上的單數,只會使國家時時陷入動亂之中,使群眾經常處在惶恐之中。

事實的規律常常在懲罰人們的習慣看法,過去人們采取壹黨專政制,卻常常使社會出現反復,以至影響和延緩了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馬列事業的前進。可以預料,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人們將會扔掉世俗的觀點,擺脫習慣的束縛,在社會主義事業的大道上突飛猛進。

因此,要實現政治上的長久安定,必須實行結構上的調整、體制上的改革,組織上的整頓,思想上的提高。這種改革和整頓就是社會主義兩黨制。

雖然共產黨人堅信共產主義的必然勝利,但若不根據時代的變遷進行相應的改革,那只能是癡人說夢。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主義者在分析時局時,不應當從可能出發,而應當從現實出發,……在今天這樣的現實面前,不顧事實只談‘可能性’簡直是可笑的。”(列寧《論策略書》,《列寧全集》第二十四卷P26——P27)這裏,將上面所述的進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依據之壹。在社會上產生權勢主義,在管理上滋生權勢思想,在黨內出現權勢意識的基本因素(內因),和主要原因(外因)歸納成下圖:暫時無法上傳

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明確了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是實踐,然而實踐卻不是真理的唯壹來源。有些人認為共產主義根本不可能實現,因為共產主義並未被實踐所檢驗過,這種認識和推理的荒謬是無庸多言的。

確實,認識是實踐後的產物,是事實發生後人們的看法,而正確的認識就是真理。故認識和真理屬同壹個範疇,然真理又是認識論中的最高層次,它不僅區別於那些錯誤的經驗,而且還脫胎於那些浮淺的認識,它是對現實進行慎密、周全的概括,對實踐進行科學總結所得出的理論中的正確結論。固然,在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中,實踐是首要的、基本的東西,而理論則是來源於現實和實踐,並反過來高於現實影響實踐的東西。因此,沒有對現實和實踐的概括和總結只會有空洞的理論,可是假如沒有正確的理論也將只會有盲目的實踐。所以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理論則是指導實踐的重要依據。由於新的歷史條件擴大了人們的實踐活動,使得舊的公式和新的材料發生了矛盾,可此時若不以新的實踐來重新審查某些舊的原理,從而發展理論,而僅僅絕對相信地停留在原有理論上,或是就事論事地觀察現有的事實上,是不可能對今後的革命和建設進行正確的指導的。

可以看到,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雖則改變了時空的觀念,可它並沒有否定經典物理學,而是發展了原有的物理理論。同樣,這裏所敘說的改革理論雖則動搖了壹黨執政的原理公式、無產階級代表的常識,可它並沒有脫離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的東西,而不過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對發展馬列主義的探討而已。

列寧曾在黑格爾的壹段文字邊批註道,“常識 = 當時的偏見”。可見,常識也總是相對的,它適合壹定的歷史條件。如果將在壹定條件下獲得的認識使用到他的適用範圍之外去,超出了它的應用界限,那將只會使認識凝固、理論僵化,並給實踐帶來謬誤。

沒有革命的理論是沒有革命的實踐,然則沒有正確的理論也不會有革命的勝利,經過撥亂反正的五年後,祖國的形勢呈現了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黨和國家的新的領導人也更能執行正確的政策帶領廣大群眾朝氣蓬勃地建設社會主義。可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告訴人們,相信壹個人或壹批人的聖潔和才能是不能改變整個社會面貌的。馬列主義同樣指出,指靠賢明的君主來恩賜幸福畢竟是難以持久實現的事,依賴個別人的願望和意誌也不能改變整個舊世界。當然,領袖的權威和作用並不是無效的,人的主觀努力並不是消極的。而是說,領袖的效能及人的奮鬥應以改變某種社會存在為目的,消滅舊的社會基礎、創立新的存在形式,才可能從根本上鏟除剝削壓迫的現象。除此,最多只會給人民做了許多好事,給歷史留下較長的盛世,而不能徹底解放人民,完全改變歷史。另外,對文化大革命的總結也提醒人們,沒有近憂必有遠慮,現在如果不在理論上進行激烈的爭辯,今後在實踐上將出現危險的變化。前車之鑒,後車之師,人們還不應有所警惕嗎?

共產主義的實現在於革命,共產主義的信念在於科學。並且,無產階級要解放全人類,首先要解放自己。因此,無產階級要研究世界,首先要解剖自己。共產黨人要分析社會,首先要正確地客觀地看待本身。為了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為了全人類的徹底解放,蕩去那世俗的迷霧,拋棄那感情的滯絆,相信科學,相信理智,馬列主義的信念才能堅定不移,才能被更多的人所崇仰、信服。

共產主義是千百萬的好幾代人為之奮鬥的事業,同時它又是不以個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社會歸宿,這是科學的結論,是歷史的必然。

論述,任何論述只有經過千百人的探討、剖析、爭議、評論才能成為理論。這本《光明在前——社會主義兩黨制專論》的文集當然也不例外,其中的論點、論據應該說是研討性的。例如對“單數、復數”概念是定名為“單體、雙元”更合適呢?還是其他什麽?……等等。當然,對本文集也可以絕對地斷然否定。只是,這同樣應該建立在有理有據的基礎上。至於,對“社會主義國家不能議論社會主義,因為它損害國家利益。”之類的混亂邏輯,自然不必予以理睬。

壹個人的見識畢竟是有限的,它使每個人都有著某種認識上的局限,以至對某些問題不能有相對明確的、清晰的答案,這使得本集所論述的理念具有極大的擴展性。譬如,對社會主義兩黨制的具體模式,它和西方的兩黨制或多黨制在根本性質以外有何不同?……之類。就個人對世界的了解而言,覺得兩者應該是有很多的區別。比方說,美國的政黨組織比較松散,西歐的多黨制使政權組織過於分散。那麽,共產黨分組成雙是否能使得它們保存或再生堅固的民眾基礎?是否會減少職業政客的產生而更多地出現優秀的民意代表?……等等。事實上,社會主義兩黨制並沒有先例,這使得它只有西方的兩黨制作參照體系。但正如本文集所述,西方的兩黨制肯定要比“社會主義”的類封建的獨黨專政要優越的多。

理論就是要用於現實,並反過來檢驗理論,再指導實踐。對文中導出的某些基本論點是可以推演,解釋許多現象的。舉個“崇拜”的例子。

中國的文革已然證明了,個人崇拜是造就這場錯誤的、災難性的運動原因之壹。那麽,為什麽個人崇拜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威力?是否崇拜本身就是導致險惡或孽源的壹宗罪過?在《論權勢主義提綱》中論述,對人、自然人、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所產生的原始管理的實現,依賴的就是權威。那麽,這權威的下面是什麽呢?是崇拜。可見,崇拜是社會的產兒。只要存在著社會,就會有崇拜。崇拜自身並不會直接導致盲從和無知。

如此,產生謬誤的崇拜又是什麽?同樣從《論權勢主義提綱》中對管理的職權與權勢的運行規律來分析,只有當崇拜停留在職務範疇內的“職務崇拜”才是科學的、合乎管理目標的,而當崇拜擴張到個人權勢的“個人崇拜”就可能引起動蕩和破壞。什麽是職務崇拜?它和個人崇拜有何區別?某位管理者擔任了某種職務,就會有和其職務相應的崇拜,這種崇拜是在和其職務有關的方面。譬如,布什擔當總統,他會有民眾對其總統的崇拜。克林頓不是總統了,那麽他就只能享受名人的崇拜。而個人崇拜則猶如“追星族”壹般。被崇拜者愛好釣魚,就崇拜其釣魚;被崇拜者喜歡遊泳,就崇拜其遊泳。崇拜的範圍成為和被崇拜者個人有關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僅限於其管理職務方面;崇拜的深度推及與被崇拜者歷史有關的角落旭旯,而不是僅限於其職務管理期間。可見,兩者最根本的差別就在於它們的目的不同,壹個在個人,壹個在職務。



自然而然,當某管理者終身擔任某職時,則其個人崇拜勢必會產生。可見,個人崇拜的直接原因並不是權勢,它不過只是權勢的工具之壹。造成個人崇拜的原因是終身制,是壹種對上層建築領域(比如政治)的“壟斷”。

好了,說了這麽多的題外話,更多的領悟在於各位讀者自己了。題外的最後壹句,是長籲壹口氣,謝謝妳們讀了這麽壹堆東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8 19:50 , Processed in 0.017789 second(s), 8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