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躲不过新冠疫情大爆发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9 11:47: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次我要反对张文宏的观点了!美国也躲不过大爆发

这次的病毒不讲政治,什么政治都不讲,不会因为美国是民主灯塔,就会放过美国,也不会因为美国在忙大选,就放过美国。美国如果不积极应对,结果只会是比其它地方更严重,最后付出的代价更高,也不存在因此而受益的可能。

  如果完全无视由于疫情造成的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带来的道义上的丢分,美国如果坚持目前这种消极政策,那么疫情对美国可能是有利的。因为美国人认为只有老人会死,年轻人是不会的,而老人多死一点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至少美国的领导层目前还是这样判断的。只是这种话可能说出来显得政治不正确,所以就装装样子给老百姓看看,假装美国也努力过了而已,实际上目前还没有做出太多的应对措施。

  此前又两个关于感染人数在人口中的比例,有两个可以参考的估计。一个是韩国首尔大学的教授崔平均估计,此次疫情如果放纵不管,将会持续到明年夏天,导致韩国人口的40%都感染。而英国有专家估算,英国如果采取同样的政策,最终有可能导致30%到50%的人口感染。这当然是非常恐怖的图景。

  那么美国如果继续消极应对,像之前的H1N1一样,直接躺倒,任由病毒肆虐,那么感染比例会不会也和韩国或者英国一样呢?美国H1N1流感最终的感染人数并没有比较准确的统计,因为在感染人数超过三百万人之后,美国就没有继续监测和统计了,因为统计数字已经失去了意义,美国也已经无力改变这个趋势,只能等待疫苗。

  而且,美国在此次疫情爆发之前,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流感,感染人数已经接近十分之一,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了1.8万人,最近两个星期没有公布统计数字,如果公布,应该是已经超过两万人了。但是美国社会对这样一场影响巨大的流感几乎浑然不觉,所有的人都该干啥干啥,也没有人认为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次对美国不利的地方在于,这次首先爆发在中国之后,中国几乎是不计代价的进行了应对和救治,树立起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也就让所有人都知道了,这是一个可以被控制的病毒,只在于政府是否努力去采取措施控制传播和救治患者。这就让美国很被动了,如果结果是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多于中国,美国之前的很多宣传就站不住脚了。

  这次的新冠病毒和以往的流感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超长待机的病毒,潜伏期很长,最长可以达到二十四天,正常潜伏期十四天,中位数七天,而且,感染了的患者可以在完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就自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能够传染其他人。而且,轻症患者或者无症状患者传染给其他人之后,是可以直接造成重症的。

  所以,即使考虑到美国地广人稀的特点,以这个病毒目前表现出来的传染能力,也是具备在两个月内,也就是在夏天到来之前造成大规模传染的。比如纽约这样人口密集度比较高的城市,就有可能会达到上百万人。就整个美国来说,最终不要说百分之四十的人口感染,即使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感染,也可以达到六千万人的规模。

  美国目前的消极态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认为这个疫情就是一个大号的流感而已,所以死亡率不会超过流感,用特朗普的话说,就是流感每年让美国死亡六到八万人,这个病毒难道回比这个还厉害吗?其实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被中国的数据误导了,中国在武汉之外的地区确实死亡率不到百分之一,但是这说有很多条件的,中国能做到,美国却不一定。尤其是中国付出的巨大代价,美国不一定能付得起。

  即便是以美国只有百分之十的人口感染,死亡率按照此前世卫组织估计的2.5%来计算,也就等于美国三千万人感染,75万人死亡。这也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美国的另一个错误判断在于,他们认为这个病毒对老年人的致死率比较高,对年轻人的致死率并不高。这实际上是个误会,中国后来的数据已经说明,并不存在这个情况,年轻人在这个病毒面前同样很脆弱。中国此前的死者中就包括一部分年轻人,有些还是医护人员。

  所以,虽然我之前也很认同张文宏关于此次疫情的很多分析和判断,但在关于美国的疫情发展趋势上,我不能同意他过分乐观的看法。正如有人说过的,这次的病毒不讲政治,什么政治都不讲,不会因为美国是民主灯塔,就会放过美国,也不会因为美国在忙大选,就放过美国。美国如果不积极应对,结果只会是比其它地方更严重,最后付出的代价更高,也不存在因此而受益的可能。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0-3-9 11:48:02 |只看该作者
来自萧武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6 03:48 , Processed in 0.016188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