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10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反对官僚主义与无产阶级专政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7 10:21: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反对官僚主义与无产阶级专政
焚火



  大约在1970年,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以后(录入者注:这里是指作为具有自下而上群众运动性质的1966—68年文革的结束),毛泽东在与斯诺作私人谈话时说:“党正走着修正主义(苏联)的复辟主义道路,正在诞生一个新阶级,一些官僚势力的统治者,一群脱离人民的干部贵族。”(见1972年×月新晚报译载《革命长程》⑩)

  我们对毛泽东的百分之百附议,但他没有把这样正确的话写成指令,当做语录,普遍登载在报头和所有刊物的第一页。现在进行中的“学习无产阶级专政运动”,远没有指出这一个明显的目标,我们认为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彻底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首先必须反党,反国家机关,军队,工厂,公社等组织中的自发形成的官僚主义,官僚阶层。

  真是历史的讽刺,1924年开始的苏联的左派反对派(托派)与斯大林派争论问题之一,就是如何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斯派则反对托派的“平均主义”。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现在已成为“经典著作”了,此次学习运动中,大家有许多文句是征引这本书的,托斯争论时也大量征引,但征引列宁文句,目的为的是反对官僚主义,与宽泛地谈“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不同,从这方面说来,可见毛泽东避重就轻,未能贯彻他与斯诺谈话时提出的目标。

  苏联当时争论本身,还有无产阶级专政与“国家消亡”问题,官僚主义正躲在无产阶级专政的阴影之下的,所以托洛茨基说:“无产阶级专政,乃是资产阶级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当中一个桥梁。所以在它本质上说来,它带有暂时的性质。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其附带的但也是很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准备自身的解体。”

  这个“过渡时期”的特征,就是“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托洛茨基认为“社会主义的国家,纵然在最进步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如美国建立起来,也不能即刻供给每个人到‘各取所需’程度,因之还要被迫去鼓励每个人尽可能的多多生产。在这种情形之下,鼓励的责任,自然落在国家的肩上,而在国家方面,也不能不采取资本主义所造成的按照劳动来支付的方法,虽然加以种种修正和改良。”

  托洛茨基引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资产阶级法权……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是不可避免的。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对于马克思这段话有如下的解释:“在共产主义下,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仅会保留资产阶级法权,甚至还会保留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

  托洛茨基认为这个结论对于了解苏维埃国家的习惯那种,有决定的意义。他说:“只要以社会主义的转变为己任的国家,一天还要被迫以强暴手段来保卫不平等,即保卫少数人物的物质特权,那它就一天还是‘资产阶级式’的国家,纵然没有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式的分配标准,原是为了加速物质力量的发展,它应该有助于社会主义的目的才对——但这只是在最后的分析上说的话。工人国家从最初即直接带有两重性质:在它保障生产手段(资料)的社会公有上,它是社会主义的;在生活品的分配上,它采用资本主义的计算价值的方法,以及从这种方法所发生的各种结果,它又是资产阶级的。……”

  “工人国家之最后的面目,是由它的资产阶级的倾向和社会主义的倾向之间,相互关系的变迁如何而决定。若是后者战胜,那事实本身就应该意味着宪兵的最后消灭,亦即国家解体成为一种自治的社会。仅仅从这点看来,就可明白苏联的官僚主义问题有何等重大意义,不但在它的本身而且以它作个象征来看。”

  以上所引托洛茨基的话,都见于他著的书:《被背叛的革命》,这本书科学地分析和批评走上官僚主义的过程种种方面,绝不含有党派成见。这种批评也不是“事后诸葛亮”,因为从列宁死后,托洛茨基就继承列宁遗志,和斯大林的官僚主义作斗争了。

  这种斗争之中的一个方面,乃是“反公平,反平等”的问题,换言之,就是反对派提出的如何“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问题。说得来也是从马克思对于《哥达纲领批判》的一封信中,得出下面结论的,即:按照马克思的意见,在社会主义初期,分配范围内仍将保持资产阶级法权。但马克思并不是说在那时候要创立新的不平等,只是说,在工资范围内,旧的不平等不能一下子就消灭,需要相当时期逐渐地消灭罢了。斯大林利用马克思科学的论断,不正确地解释成为官僚阶层取得特权与利益的理由,反复过去革命所获得的胜利,只不过让官僚阶层能坐享其成。他们进行凶猛疯狂的斗争来反对“平等”,反对“不断革命论”,免得这些理论妨碍他们的既得利益。斯大林在保卫这些利益时,得到大批大帮的拥护者,其中有以前的自由党人,社会革命党人,门雪维克。他们簇拥进国家的甚至党的机关中,对斯大林大唱赞美歌。

  毛派向来不许贬斥斯大林,但发生学习运动之后,《学习与批判》有一篇文章说,“苏联从列宁逝世之后,逐步放弃了巴黎公社的工资原则。斯大林……在工资分配方面,由于形而上学思想的束缚和缺乏经验,强调技术而忽视政治,强调专家而忽视群众,强调物质鼓励而忽视政治思想工作,强调反对平均主义而不反对高低悬殊,结果按劳分配绝对化、凝固化,不断扩大了党政负责人和知识分子同人民群众个人收入方面的差距。……不可否认,斯大林逝世以前,在苏联,已经对一部分人实行高薪制度,已经有一些干部蜕化为资产阶级分子。”

  下面几句话,说的虽是赫鲁晓夫,但对于斯大林一样合适:“在工资分配方面,他用‘物质刺激’来偷换‘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扶植起那些盘踞各级领导岗位的蜕化变质分子,形成苏联社会上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

  以上的话,除了不准确的用语“阶级”两字我们不能同意外,其余都可以签字在上面,我们几乎怀疑这都是从左派反对派当时纲领上抄来的呢!

  无产阶级专政之加强,乃是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毛泽东说:“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官僚阶层发展得如此根深蒂固,简单地说“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是无补于事的了。我们赞成毛泽东学习无产阶级专政运动,但这运动必然广泛而深入,直至在政治上彻底打倒占统治地位的官僚阶层,扩大无产阶级民主,实行真正的专政!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0-1-27 10:24:24 |只看该作者
 官僚阶层的形成,与党员成分大有关系,据斯诺在《大河彼岸》一书引用在党中一位地位很高的领导人的回忆:“1927年,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屠杀之初,我们共有五万人。在几次大屠杀之后,剩下来的便只有一万人。今天,我们这群人中只留下了八百名。”

  “我们的党员人数目前超过了1700万人”,中国共产党一位负责人于1961年6月30日宣布,“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入党,而百分之七十是于1953年后入党的。他们是党的新血,很多人还未有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

  “知识分子党员(指教师、学生、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人数从1956年的5%增加至1960年的15%左右。工人阶级党员的比率也占了15%,少数民族的党员占4%。农民党员仍然占着较大的比例,但比率从接近70%跌至66%。”

  后来在 《革命长程》中,斯诺有更简洁的说明,“到1965年,人民共和国只有7岁,党员已达到1000万,其中80%是革命后才入党的。到1960年,党员人数增加到1700万,其中有70%是朝鲜战争之后才入党的,到1965年,党员据说接近1800万,还有3000万共青团员。2/3的党员是农民出身,但行政干部中有许多技术人员和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除了高级领导层以外,党的老战士变成了递减的少数。”

  关于党员成分所起的作用,毛泽东和中共领导人从未加以分析,中共是在农民武装斗争的胜利中取得政权的,但农民出身的党员,据后来事实表示,容易走上资本主义腐化的道路,最近报刊上又重新加以揭露。1953年,中共昆山县西宿乡的九个党员中,四个买地的,可见资本主义的自发势力如何能使党员变质!

  这种党员成分的变化,正是让斯大林走上官僚主义道路的土壤,据托洛茨基的分析:“在十月革命之后五年以内,97%的党员在革命胜利之后入党的。再过五年,则100万党员中之绝大多数,对党在革命初期的情形是茫然的,更不用说革命以前的秘密状态了。

  “只要说出这一层就够了,那时至少有3/4的党员只是在1923年以后才入党的。革命前入党的党员数——这是说,曾经从事秘密工作的革命者——已不足1%。1923年那年,党被大群青年无试炼的人所冲淡了,他们很快地被定型着,藉以在机关中职业家们的激励之下起灵活的YesMan(百依百顺的人——译者)的作用。党的革命核心之此种削弱,乃是党机器对‘托洛茨基主义’胜利的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

  我们非常同情毛泽东提出的教育运动,而且也相信他企图解决的反对官僚主义,修正主义种种问题,但要这种运动行之有效,必须允许党内有派别存在,党外有党派存在的权利,而且要彻底解除斯大林化,恢复列宁主义的历史真实,排除个人崇拜,实行社会主义民主。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20-1-27 11:30:5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列托主义者 于 2020-1-27 11:32 编辑

毛泽东提出了很多正确的思想,当然很多都是吸取了马列和托洛茨基的思想,但是1949年获得政权后,他的做法很多都没有按照这些思想彻底地去做,都是反复的,保留的,甚至没有正确地去尝试,毛派说他是没有能力做,面对的敌人太强,这就不是一个革命者的态度了,敌人无论如何强,你原则的东西不能退让,哪怕马上失败,就如马克思那时力量完全在资产阶级一边,马克思也支持巴黎公社的斗争一样。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6 13:51 , Processed in 0.024013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