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5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区块链 —— 对数字极权的强化还是抵抗?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5 22:56: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远航一号 于 2020-1-6 01:41 编辑

关于区块链,我自己也不是太熟悉,也不知道该文总体讲的是不是符合实际,这个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

总体好像是说区块链是去中心化,就是中央不能干预(比如删除),同时区块链是可追查(同样你自己也不能比如删除),这是我的理解。中央可以看到比如区块链中发生的事件,但是他不能改变事件本身。

区块链:对数字极权的强化还是抵抗?
2020年1月1日 上午 1:29
中国官方想要的是以区块链透明、难以篡改的特性来加强自己的管制

杨易 中国劳工论坛

区块链是一种基于密码学构建的分布式共识系统。强大的现代密码学中的数字签名技术,再加上分布式系统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区块链拥有难以篡改的特性。

区块链诞生之初,因为其去中心化、难以篡改、不受管制的特性,被人们认为是对抗日益增长的数字极权的利器。区块链最著名的应用即是比特币(Bitcoin)。比特币并不是实际储存在某一台机器里的某一个数值,而是以无可篡改的交易记录(账本)的形式储存在所有比特币区块链的节点中。比特币没有国界分别,跨国转账不会受到任何管制,难以追查,因此成为一个不受控制的资金跨境流动甚至洗钱、低下交易的渠道。区块链难以篡改的特性也使其成为了一种对抗网络审查的工具。在北京大学学生岳昕反对性骚扰的事件中,她写的文章在中国互联网上被屏蔽,有人就把文章记录在以太坊(Ethereum)的主链中,成为了无法被删除的存在。

区块链的这些不利于国家控制的特性,都中共不想看到的。中国政府一方面禁止发行新的虚拟币,禁止在中国开设虚拟货币交易所,下发文件要求逐步淘汰虚拟币挖矿产业;但是另一方面又不断出现政府站台支持区块链产业的事情,直到现在习近平本人亲自提出要发展区块链;看似自相矛盾,其实背后有其自己的考量。

区块链在中国的火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虚拟币。由于虚拟币去中心化的转账原理与波动强烈的价格,成为了一个在中国少见的不受管制的投资领域,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金融隐患。而中国官方想要的也并非区块链无法管理的特性,他们想要的是以区块链透明、难以篡改的特性来加强自己的管制。



“不可追踪”与全面追踪

人们常说区块链“不可追踪”,但这是建立在区块链可以自由加入的基础上的,这样的区块链被称为“公有链”。以比特币为例,用户可以随意生成多个随机的比特币地址,以区块链节点的匿名性保证了不可追踪性。而比特币的交易记录是保存在所有节点中,不可篡改的。而在另一种区块链“私有链”中,加入区块链成为节点的资格是可以被一个集中化的机构控制的。区块链失去了匿名性,自然也就失去了不可追踪性,反而会因其透明性成为一个人人都会被追踪监视的系统。Facebook试图推行的虚拟货币Libra就是这样一个系统,只不过Libra并不是被政府控制,而是被几家加盟的大企业联合控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央行不断示意要发行的那种数字货币是比Libra更加集中、且掌握在政府手中的一种区块链。每个中国人都会被分配一个独一无二的地址,钱的动向将是完全透明,直接被央行掌握的。届时所有中国人使用这种数字货币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会完全处于政府的监控和管制之下。

货币并非区块链唯一的应用。习近平提到了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要求“加快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要推动区块链底层技术服务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在区块链的帮助下,数据在被收集时就可以被记录上链,无法在之后被修改、删除,绕开复杂低效的官僚系统,直接可供高级决策者查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习近平虽然不断强调共产党干部要“不忘初心”,但又始终无法真正信任他们,只能借由区块链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但是这种想法恐怕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录入、区块链的集中控制都是要人去做的,而这些工作又还是只能依赖官僚系统来完成。

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和任何其他的科技一样,可以用来对抗极权,也可以用来强化极权。社会主义者反对将区块链用于侵犯个人隐私、加强数字极权的做法。只有在一个工人民主控制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区块链技术才能在政治透明、言论自由领域发挥出最正面的作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22:17 , Processed in 0.030485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