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2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炎黄春秋的“老人小组”(2)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0 11:25: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z2z2 于 2016-8-10 11:26 编辑

评炎黄春秋的“老人小组”(2)
郭松民


  

  不过,尽管张闻天对何方宠信有加,何方对张闻天却配不上这份宠信。1959年庐山会议后,何方发现张闻天政治上已失势,遂“下决心同张闻天划清界限,站出来揭发批判张闻天”,由于他和张闻天关系密切,所以他在外交部的会议上把大量张闻天和他的私下谈话都揭发了出来,几十年后他仍不无得意的说“没有人能够揭发出这么多和这么具体的问题”。何方的揭发给张闻天造成了重大的打击,当时主持会议的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就语带双关地对张闻天说:“洛甫同志,你已经众叛亲离了。”
  但是,后面的剧情更令人诧异。文革结束之后,张闻天被平反。何方又跑到张闻天的遗孀刘英那里痛哭道歉,获得了刘英的原谅。此后,他又开始了神化张闻天,把遵义会议以后的党史描述成“以他(指张闻天)为首的领导集体率领中央红军完成了万里长征,并顺利地落脚于陕北”的历史,把毛主席当年对张闻天的团结描述成张闻天对毛泽东的赏识与提携,“(张闻天)把毛泽东推上领袖地位,做到了‘扶上马,送一程’”。
  如果说,1959年,何方对张闻天的揭发是把张闻天妖魔化的话,那么张闻天平反后何方对张闻天的神化,则是把他漫画化了。
  张闻天同志何辜?给了何方知遇之恩,却被他如此利用——正用、反用、化用,生前要用,身后还要用。
  
  

  在“历史虚无主义三人团”中,杜导正是最年轻、最务实的一位。比如,他虽然早就到耄耋之年,却始终不肯放弃社长这个最有实权的职务。有人算了一笔账,《炎黄春秋》号称发行20万份,如果简单按年订阅费120元/份计,每年就是2000多万元。刨去各种成本,按30%的利润率计,每年净收入少说也有好几百万元。但对于钱的问题,杜导正早有铺垫,他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开办《炎黄春秋》是他个人借钱开办的,并说炎黄春秋的体制是“四不象”,不像事业单位,也不像企业,不像国有,也不像民营。其实,炎黄春秋就是国有事业单位,但杜导正既然说是四不像,别人也就很难对它进行审计了,钱花在什么地方,最后进了谁的口袋,也就只有天晓得了。实际上,杜导正想要的恐怕就是四不像,只有四不像才能四种便宜全占又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杜导正才能上下其手,让长期在国外生活,对炎黄春秋并没有实际贡献的“皇太女”杜明明当上副社长兼有实权的社委会秘书长,硬是把炎黄春秋搞成了一个小小的家天下
  盘点一下杜导正参加革命后的历史,发现他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都是非常“左”的,比如抗日时期,不经解放区民主政府的审判就以锄奸的名义随便杀人,土改时期,违反党的政策,纵容落后农民公报私仇,反右的时候表现非常积极,在自己担任社长的新华社广东分社内大打右派,大跃进时又积极鼓吹浮夸风……,杜导正对这些事情都是直言不讳的,他的过人之处在于把这些都转手推到了“党”的身上,“我非常听党的话,因此党对我也对,党错我也错。”全然不提自己的所作所为都违反了党在各个时期的政策。待到1989年,杜导正从新闻出版署署长的位置上离休之后,又开始拥抱“普世价值”,和李锐一起呼唤“何时宪政大开张”了。
  李锐、何方、杜导正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后期,随着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面抗战的开始,革命力量急剧扩张的时候加入革命队伍中来的,他们都出身于逐渐败落的殷实之家,受过一些教育,也有一些小聪明,都有极为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堪称革命队伍中于连·索黑尔(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式的人物。
  

  于连参加革命——这是革命洪波涌起时难以避免的现象。关键要对于连们进行改造,使他们成为真诚的革命战士。毛主席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所以有了延安整风。大量和李、何、杜情况类似的青年在整风中完成了思想改造,成为革命的中间力量,并以“三八式老干部”的名义受到历史的尊重。但这三个人的特点是对思想改造强烈反感,李锐、何方都用极为仇视的笔调回忆过延安整风,他们拒绝了改造,也确实没有被改造好。
  一个人的个人动机过于强烈,行为就不可避免的会具有机会主义特征,在革命的理想主义时代,也就往往容易被淘汰。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李、何、杜三人都经历了“投机-失败-出局”的共同经历,这并不是偶然的。
  新时期开始后,他们重新获得了高位,但革命时代“投机-失败-出局”的经历,构成了他们内心深处最为痛苦的回忆,他们给这段经历赋予了新的名称:“受迫害”。对革命时代和决定让他们出局的革命领袖,他们内心深处充满了仇恨;而一度被压抑的出人头地愿望,又再次强烈复苏,在冷战结束后美国似乎是历史终结者的局面下,“无论如何都要和胜利者站在一起”的机会主义心理,也再次主导了他们的行为——所有这一切,构成了“老人小组”掌控《炎黄春秋》20多年的全部行动指南。
  旧《炎黄春秋》的特点,在于用历史的碎片遮蔽历史的大是大非,甚至用历史的碎片,冒充历史本身,并美其名曰“还原历史真相”。比如那篇激起公愤的《狼牙山五壮士细节分歧》就是这样。试问狼牙山五壮士的历史是什么?就是五位八路军战士顽强阻击了日寇,并在把日寇引上绝路之后英勇跳崖,表现了要和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但在《细节》一文中,这一英勇悲壮的历史却变成了“有没有拔萝卜”的历史、“溜下去还是滚下去”的历史——先烈可以这样被羞辱吗?历史可以这样被改写吗?当然不能!旧《炎黄春秋》的文章,万变不离其宗,大抵如是。
  李锐、何方、杜导正控制的旧炎黄春秋曾经标榜“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但他们的全部实践,却证明了其实是“乱臣贼子作《炎黄春秋》”,此前20多年出版的每一本《炎黄春秋》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他们朝天空吐唾沫,但所有的耻辱都迅速落回了他们沟壑纵横的脸上,并最终会成为他们的墓志铭。

  2016年8月9日星期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6-8-11 05:10:59 |只看该作者
这几个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死不要脸,尤其以李锐为甚!都被周惠骂"婊子养的"了还不一头碰死算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26 15:52 , Processed in 0.028816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