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2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忆中的“农村”已经死了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31 22:12: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何说“记忆中的农村已死”?有这么两个原因!

一、现在的农村已无纯粹的农民。

记忆中的农村,农民是主体。即使有少量农民,会趁农闲的间隙,到城市打点零工,补贴家用。但总的来说,即使对于这少量的外出务工的农民而言,农民的身份也是他们的主要身份,而工人的身份则只是他们的辅助身份!他们即使被叫作“农民工”,其亦是“农民”排在“工”的前面。

现在的农村,农民已不再是主体。绝大多数“农民”,不再是仅在农闲的间隙,到城市打点零工,补贴家用,而是长期在城市务工。总的来说,即使对于那少量的居家务农的农民而言,工人的身份也是他们的主要身份,而农民的身份则早已经是徒有虚名。他们虽然仍被叫做“农民工”,但“工”的身份早已鸠占鹊巢,使“农民”的身份无立锥之地了。

二、现在的农村已无纯粹的家族关系。

记忆中的农村,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主要是依据家族血缘关系来定的。一般来说,血缘关系越近,其关系也就越亲近;血缘关系越远,其关系也就越疏远。人们总是依据此种亲疏关系,来开展自己的社会活动。

现在的农村,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已处于藕断丝连的地步。血缘关系的远近,已不再是唯一衡量彼此亲疏远近的关系标准了。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已离开农村,分散在各个地方务工。纵使是三代内的近亲,一年到头都难得碰几次面,有些在外地出生的小孩,甚至连自己的叔伯、堂兄弟姐妹都没见过,更何况是那些血缘关系更远的远亲。

当碰面的机会少了,所能够产生的活动联结便更会少的可怜。虽然彼此偶尔还会因“红白喜事”,勉强的聚集起来,可这都是大人们的事情了,于小孩子而言其关系是不大的。于是,这“藕断”之后仅剩的“丝连”,也终有彻底断裂的一天。毕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建立在有联结的基础之上。唯有先有联结的基础,才有产生关系的可能,而后才有关系的亲疏远近之别。现在连联结的机会都难能为继了,关系又怎会凭空产生?

这两个原因,导致了记忆中的农村已死的事实。那已死的记忆中的农村,还有“死而复生”的可能吗?其是不可能的!为何?当务工两个月抵得上在农村务农一年的收入,还会有谁回农村?(许多被调研者,不约而同的表达了这种意思)当大家都不再回农村了,“农民”的身份还能存在下去吗?建立在血缘家族关系之上的农村关系还能维系吗?当这一切都无法继续的时候,记忆中的农村不死,可能吗?

既然记忆中的农村已死已成事实,且其又丧失了“死而复生”的可能,那我们思考的,便不应该再是如何进行“乡土重建”,而应该去考虑怎样解决随之而来的问题。现时农村的问题有哪些?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农村现存老人的养老问题。

现在的农村,还有零星的老人存在。这些老人之所会仍在农村,有这么两种原因。一个是其子女无法支撑其在城市养老;另一个是其自身已无法在城市立足。于是,这些已经丧失出卖廉价劳动力可能的老人,只能回到农村等死。

之所以说他们是在等死,一个是因为他们已经失去记忆中的农村才存在的享受天伦之乐的可能,一个是因为他们仅存的劳动力只能勉强暂时养活他们自己。当其在精神上失去了寄托的希望,在物质上失去了改善的可能,余留给他们的,除了等死,还会有什么?

此次回农村,发现农村现存的老人,绝大多数处于两种状态。

白天,外出耕种些蔬菜瓜果,随便打理下少的可怜的经济作物,这是共有的状态。其中,蔬菜瓜果是供自己食用的,经济作物则是换口粮用的。但无论是哪一种,早已不再像以前那样精耕细作,“草盛豆苗稀”才是普遍的存在现象。

晚上,他们要么是坐着发呆,或者是看些早已无法触动情绪的电视,直到实在熬不住了再去睡觉;要么是猛灌几杯劣质的米酒,早早入睡,这是略有区别的状态。在调研的对象中,有这样一位老者,在他的枕头底下就放着酒瓶。半夜三更醒了之后,摸到酒瓶,猛喝几口,继续睡觉。

对于这些老人,该怎么办?免费的集体养老,也许是最佳归宿。虽然,免费的集体养老也无法解决其内心的空虚,但好歹还有同龄人陪伴,多少能够说几句话,略微排遣寂寞,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

二、农村现存小孩的教育问题。

现在农村的小孩是极少极少的了。这极少的小孩,主要是其父母确实难以支撑其在城市生活及读书,所以不得不将其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照顾。

这极少的小孩,被留在农村。对于他们的爷爷奶奶而言,有一种安慰的价值;对于小孩自己而言,则实实在在是与社会脱轨了。日新月异的时代,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早已由一条小沟变成了鸿沟。那些与爷爷奶奶生活的孩子,其与爷爷奶奶之间的代沟,又岂是一条、两条鸿沟?

留在农村的小孩,绝大多数是未到上学的年龄,一旦到了上学的年龄,只要家里还想得到法子,总是要接到城里上学的,只有极少数实在是想不到法子的家庭,才会将其继续留在农村读书。

因为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原先的小学早已不复存在。原有的十里八村才有的个别初中,则取而代之变成了小学,且多是只剩一至四年级的小学。虽然只有一至四年级,但班级的人数少的可怜,十来个学生一个班是普遍现象,更有甚者有些班级只有个位数。

学生如此,老师呢?老师多为两种,一种是撤校之前余留下的年龄非常大的乡村老师;一种是极少数没有关系的免费师范生。前者的主要身份其实并不是教师而是农民,教书只是附带,其综合素质可想而知;后者虽然综合素质还勉强,但总归是一门心思想远离农村往城市跑,其教学态度亦可想而知。再加之一些“留守儿童”的普遍问题,最终的教育效果,不用想都知道。

综上,农村的教学,还会有质量吗?几乎不会有任何质量。只因为有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国策存在,其才能勉强维持下去罢了。

对于这些孩子,该怎么办?其解决之道,绝不在什么所谓的振兴乡村教育,而应该在想办法提高其父母在城市的待遇,而后使其能够将其接入城市读书!

三、农村的土地问题。

农村的土地,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远离城市,交通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土地;一种是靠近城市,交通尚发达地区的农村土地。

前者,现在的状态是,除了极少数留在农村的老人,仍在耕种的极少极少的土地外,绝大多数是直接荒废了;后者,现在的状态是,除了极少数非常容易耕种的土地,被一些小老板承包下来种点大棚蔬菜、瓜果外,绝大多数仍然是荒废了。

对于属于前者的这些土地,该怎么办?退耕还林是一个好办法。其实退耕还林,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只是不少地方效果并不明显罢了。之所以不明显,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前期种的时候有点敷衍了事,所以未能成活;另一个是后期管理几乎不存在,所以树长得还没有杂树杂草快。

对于属于后者的这些土地,该怎么办?公有制的集体经济路线,未尝不是一种好方法,当然对于前者中地理位置及耕种难度不大的土地,亦可采取此种方式。但是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公有制的集体经济路线,并非是要该地区的所有人均回到农村,搞什么“公社”。而是说可以考虑让适当的在城市生存压力比较大的人回到农村,搞集体经济。

这里涉及到一个非常难搞的问题,那便是农村土地所有制的问题。

虽然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做一个纯粹的农民了。但是对于绝大多数40岁左右的农村人来说,要收回那些虽然只是被其承包,实则是归属于集体的土地,其绝对是不乐意的。因为他们在城市是没有任何归属感的,虽然其也许也知道自己已经是回不去了,但总归是还想给自己留一条哪怕是“心理上的退路”。

这也是为何推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难以为继的原因之所在!

这个困境有两个解决的突破口,一个是想办法增强他们在城市的归属感,以使得他们不再需要给自己留一条“心理上的退路”,还有一个便是再等二十年,等大家都觉得农村的土地可有可无的时候,其便自然而然可以推行了。

但后者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前者才是一种主动积极推进的处理方式。对于那些符合发展潮流的趋势,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消极等待,而应该是积极推动。既然城市化无法避免,那就该勇猛直前!

四、农村的基层管理问题。

中国基层群众性自治单位,是以村为单位的。现在,负责管理这个基层自治单位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名义上的村委,一种是所谓的“遗老”。

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是,无论是村委也好,是“遗老”也罢,其绝大多数时候,是不住在农村的。他们的任务是,有“大型工程”的时候,回到农村,名义上是号召大家商量,实则上是摊派任务。

这些村委,“遗老”,在农村人那里,是极少有公信力的。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觉得,“收钱”的时候,他们跑得比谁都勤快,恨不得一天要登门造访三次;可一旦有事情的时候,却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和大家躲猫猫找不到人。

在这里,有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普遍的现象,要特别指出。那就是国家对农村的扶持政策是很不错的,可这些很不错的扶持政策能够被享受的只有极少数极端贫困的人,和绝大多数和村委、“遗老”关系不错的人及他们本人。

在农村里,无论是什么“好事”,只有极端贫困的人才能得点残羹剩饭,绝大多数是进了村委、“遗老”的口袋,还有一部分则落入了村委、“遗老”关系不错的人手中。

于是,极少数极端贫困的人,生活质量确实得到了些许改善。然而,即使是对于这些人而言,也很难感恩政策,因为他们知道有人拿走了更多;而对于那些处于不上不下的人来说,其除了抱怨还是抱怨,因为“好事”永远没有他们的份,而一旦有“大型工程”,却总是先拿他们开刀。于是,他们最厌恶的一件事,便是有“大型工程”。

对于基层管理问题,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唯一知道的是,在旧事物彻底消失前,其确实还有苟活的可能,可一旦旧事物彻底消失,其便将永远失去生存的土壤。

秋后的蚂蚱,是蹦跶不了多久的了。但没法的是,虽然蹦跶不了多久,他们却总还是想在耗子尾巴上榨点油!

以上四点,主要讲的是目前农村现存的问题。与已死的记忆中的农村共生的问题,而且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主要也有四个,那便是“农民工”成为“工人”之后的问题!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和农村的教育极度萎缩截然相反的是,城镇的教育却在急速膨胀。原先城镇的小学、初中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了一种“巨无霸”的存在。但这种“巨无霸”的存在,并不是健康的,而是非健康的。

非健康的“巨无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城镇的教学软件和硬件,根本无法满足飞速壮大的,因大量农村子女进城读书所导致的需求。因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但又不得不尽量安排,于是问题接踵而来。

1、城镇教师的教学压力变大。

因为大量农村子女进城读书,班级数、班级人数急剧扩大,但学校的编制却是有限的,于是单个教师的教学任务随之变重。与教学任务变重不匹配的是,其收入并没有明显提升。

教学的压力、收入的微薄,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心态,再加之社会普遍“向钱看齐”,导致部分教师心理扭曲,开始想方设法搞钱。在调研的对象中,就较为普遍的存在上课不讲,只有补课才讲的现象。更有甚者,为了维持家长心甘情愿的送孩子来补课的现状,有极个别老师给学生打假分。

2、“问题学生”变多的问题。

成为了“工人”的农村人,很少能够靠一个人务工而养活一家人。孩子们的父母双方,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务工,且工作的时间很长。

长时间的工作,导致他们没有时间来陪伴孩子。于是,孩子们成群结队的聚集在一起,除了学习不学外,什么事情都做。当孩子们在学校受到批评的时候,当孩子们在外面犯错的时候,原本就综合素质不高的家长,原本就受工作折磨万分的家长,给与孩子的只能是谩骂和殴打。如此这般,最终导致了“问题学生”逐渐增多。

虽然私立教育解决了部分问题,但私立教育是为盈利而创办的,工资不高的来自农村的“工人”是很难负担的起的。于是加大公办教育的投入势在必行,可地方财政能够支撑起此种投入的又少之又少。于是这两个问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某种程度上,其还是一个恶性的死循环。

二、进城务工人员中的青年人的结婚问题。

现在离婚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在进城务工人员中的青年人中尤其严重。

家庭条件较差的人,女性青年结婚过早,男性青年三十岁还没结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前者绝大多数是因为受教育过少,再加之早结婚还能适当改善家境,于是其自己和家人也乐意其早结婚。后者则多是因为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家境不好,很难找到比自己家庭更糟糕的女性来结婚,所以只能一直拖着。

一个30岁还没能结婚的,家庭条件较差的人,绝大多数对自己未来的人生便已经失去了信心。于是,他们也就开始混日子,得过且过。这种状况又使他的生活更为糟糕。此种情况,在短时间内,尚只能导致“躺平”心理的普遍泛滥。可只要当其失去了出卖廉价劳动力的时候,其便会成为一个极大的社会隐患。

家庭条件较差的女性青年结婚过早,结婚时心智还不够成熟,再加之现在社会的诱惑普遍增多,所以即使其嫁入到了一户家庭条件一般的家庭,离婚也仍是一件像过家家的寻常事。于是不少家庭条件一般的男性青年,在30岁左右的时候,便成为了有子女没媳妇的人。这样的人,想再结婚难度系数瞬间大了不少,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

三、进城务工人员的归属感问题。

现在买房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在进城人员中尤其严重。

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在城市买房是极少数的,租房住则是普遍的。即使他们有了一点闲钱,他们首先想到的,也是回农村盖一栋房子,哪怕其在可望的未来并不会回农村,哪怕待其回农村的时,其所盖的房子可能已经不那么适合居住。

因为在城市没有一个“家”,于是其也不可能对城市有归属感。可问题是,他们又不可能退回到农村去。于是,他们便被卡住了。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很尴尬,很窒息。再加之,“问题孩子”的普遍存在,其不仅在身体上饱受折磨,即使在精神上也不得安宁。

为生计疲于奔命,为孩子问题心力交瘁,居住环境相当恶劣,却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同样是一个死循环,且是一个不得不继续的死循环,因为他们还要为孩子的未来苦苦煎熬。

四、城镇人员与进城务工人员之间的矛盾。

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不仅争夺了城镇人员的生活资源,还争夺了他们子女的教育资源。

于是城镇中家庭相对较好的人员,只能往更大的城市跑,于是他们又成为了更大城市中的“二等公民”。发生在小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这些实质上的小城镇“二等公民”身上的问题,再次在他们身上出现。

城镇中家庭条件一般的人员,无法往大城市跑,他们只能忍受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久而久之,问题就逐渐出现了,矛盾亦逐渐激化了。虽然,他们可能明面上不会说什么,但心里对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抵触是存在的,就像大城市的原著民在享受着城市化福利的同时,对外来者有无限的鄙夷一样。

整个社会,退无法退,进无法进,勉强挤进去了,也是“二等公民”。所谓的“内卷化”越来越严重,所有人都获得不自在,不幸福。矛盾存在着,激化着,只是尚未被点燃罢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1-7-31 23:48:26 |只看该作者
随着农村的消失,是否一些俄国革命的经验可以运用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21-8-1 00:05:29 |只看该作者
满目新贵道路衰 发表于 2021-7-31 23:48
随着农村的消失,是否一些俄国革命的经验可以运用了?

形式借鉴来说,可借鉴的

是俄国1905的经验

不是1917的经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17 19:23 , Processed in 0.024557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